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感染引起的以患病動物的口、蹄部出現(xiàn)水皰性病癥為特征的傳染性疫病??谔阋叩奶攸c是起病急、傳播極為迅速,難于防治、補救措施少,被稱為畜牧業(yè)的“頭號殺手”。
以蹄部水皰為特征,體溫升高,全身癥狀明顯,蹄冠、蹄叉、蹄踵發(fā)紅、形成水皰和潰爛、有繼發(fā)感染時,蹄殼可能脫落;病豬跛行,喜臥;病豬鼻盤、口腔、齒齦、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豬)也可見到水皰和爛斑;仔豬可因腸炎和心肌炎死亡。
處于口蹄疫潛伏期和發(fā)病期的動物,幾乎所有的組織、器官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含有FMD病毒。病毒隨同動物的乳汁、唾液、尿液、糞便、精液和呼出的空氣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環(huán)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形成了該病的傳染源。
FMD病毒傳播方式分為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接觸傳播又可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目前尚未見到FMD垂直傳播的報道。
直接接觸主要發(fā)生在同群動物之間,包括圈舍、牧場、集貿市場、展銷會和運輸車輛中動物的直接接觸,通過發(fā)病動物和易感動物直接接觸而傳播。間接接觸主要指媒介物機械性帶毒所造成的傳播,包括無生命的媒介物和有生命的媒介物。野生動物、鳥類、嚙齒類、貓、狗、吸血蝙蝠、昆蟲等均可傳播此病。通過與病畜接觸或者與病毒污染物接觸,攜帶病毒機械地將病毒傳給易感動物。
FMD病毒的氣源傳播方式,特別是對遠距離傳播更具流行病學意義。感染畜呼出的FMD病毒形成很小的氣溶膠粒子后,可以由風傳播數(shù)十到百千米,具有感染性的病毒能引起下風處易感畜發(fā)病。影響空氣傳播的最大因素是相對濕度(RH)。RH高于55%以上,病毒的存活時間較長;低于55%很快失去活性。在70%的相對濕度和較低氣溫的情況下,病毒可見于100km以外的地區(qū)。
FMD病毒可經(jīng)吸入、攝入、外傷和人工授精等多種途徑侵染易感豬。吸人和攝入是主要的感染途徑。近距離非直接接觸時,氣源性傳染(吸入途徑)最易發(fā)生。此外,不可忽視其他可能的途徑,如皮膚創(chuàng)傷、胚胎移植、人工自然授精等。
撲殺動物的目的是消除傳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傳染源,其次是隱性感染動物和牛、羊等持續(xù)性感染帶毒動物。疫情發(fā)生后,可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撲殺動物的范圍,撲殺措施由寬到嚴的次序可為病畜→病畜的同群畜→疫區(qū)所有易感動物。
目的是保護易感動物,提高易感動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嚴重程度和流行范圍?,F(xiàn)行油佐劑滅活疫苗的注射密度達80%以上時,能有效遏制口蹄疫流行。疫苗接種可分為常年計劃免疫、疫區(qū)周圍環(huán)狀免疫和疫區(qū)單邊帶狀免疫。實施免疫接種應根據(jù)疫情選擇疫苗種類、劑量和次數(shù)。常規(guī)免疫應保證每年2~3次,每頭份疫苗含3PD50以上。緊急預防應將每頭份疫苗提高到6 PD50,并增加免疫次數(shù)。
目的是切斷傳播途徑。小到一個養(yǎng)豬戶,大到一個國家,要想保持無口蹄疫狀態(tài),必須對易感動物和物品的引入和進口保持高度警惕。疫區(qū)必須有全局觀念,其易感動物及其產(chǎn)品運出是疫情擴散的主要原因。
疫區(qū)除對場地嚴格消毒外,還要關閉與動物及產(chǎn)品相關的交易市場。
包括疫源追溯和追查易感動物及相關產(chǎn)品外運去向,并對之進行嚴密監(jiān)控和處理。
首先是治療外傷,用雙氧水或者是高錳酸鉀水溶液清晰傷口,打抗生素防治進一步感染。脫落的蹄夾可以包扎一下方便病豬走路。如果是嘴里有水泡的,食欲會漸漸廢絕。最好采用濕拌料,方便采食。最好能用的盆子放在病豬周圍飼喂。如果食欲已經(jīng)廢絕的,要保障充足的飲水。
豬得了口蹄疫,可以注射用清開靈或萘普生、氨基比林等稀釋一下頭孢來注射,主要作用就是退燒止疼。但是打針要盡量少打,因為有些口蹄疫伴隨有心肌炎,打針非常容易應激死亡,特別是小豬。飼料里可以添加阿莫西林和黃芪多糖,抗病毒消炎,控制癥狀,防止繼發(fā)感染。豬圈里徹底消毒,用聚維酮碘的消毒液效果較好,口蹄潰爛的豬可以在傷口噴上碘酊,加快愈合。
1、在治療上面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洗漱,糜爛面可涂上明礬,蹄部用來蘇爾洗滌,擦干后涂上魚石脂軟膏。 冰冰片5g、硼砂5g、黃連5g 、明礬5g、兒茶5g,用法:患部以消毒水洗凈后,研末撒布。
2、貫眾散貫眾15g、桔梗12g、山豆根15g、連翹12g、大黃12g、赤芍9g、生地9g、花粉9g、荊芥9g、木通9g、甘草9g、綠豆粉30g;用法:共研末加蜂蜜100g為引,開水沖服,每日一劑,連用2-3劑。
3、對于比較嚴重的豬只處理辦法:使用百草霜(鍋灰)、冰片和植物油(最好芝麻油)調勻涂擦,輕者用碘酊涂擦,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