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的特點
1、氣溫變化
末伏天臨近處暑時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華南西部可能出現(xiàn)連續(xù)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水稻開花。但是,由于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于30℃、華南東部高于35℃的天氣出現(xiàn)。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qū),在伏旱延續(xù)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西北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
2、南方秋老虎
夏季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南方地區(qū),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名副其實的"秋老虎"。對于剛剛走出三伏并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qū),如果繼續(xù)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末伏天的注意事項
1、切莫貪涼損陽氣
①末伏時天氣的一大特點是白天高溫悶熱,但早晚明顯變涼,晝夜溫差大。所以末伏時節(jié),取涼須有節(jié)制,以免傷及身體陽氣。
②切忌猛吹空調、過吃冷飲,不宜直吹空調,也不要頻繁地進出空調房。特別是早晚氣溫下降時,避免著涼感冒。
2、補水養(yǎng)肺防干燥
①立秋至末伏這段時間,天氣雖然還是很熱,但這熱跟夏天有些不同。比如除了熱之外,還有些干燥的感覺,和夏天的濕熱不同。
②由于夏季酷熱出汗多,常損耗過多,使人體水分不足。加上秋季氣候偏干燥,因此極易出現(xiàn)秋燥,常見有口干舌燥、皮膚干枯、煩躁不安等癥狀。
③相較于夏天,此時補充水分也很重要。由于秋燥易傷肺,除了喝水補充水分外,喝些滋陰養(yǎng)潤的湯水防燥又養(yǎng)肺,對身體極好。
3、養(yǎng)好脾胃貼秋膘
初秋暑熱未退,濕氣當令,此時人體的胃腸功能經過一個盛夏的消磨,處于較為脆弱時期,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容易脾胃失調、消化不良等,甚至發(fā)生秋季腹瀉。
末伏的由來和風俗
末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一些傳說和習俗。
1、根據史書記載,末伏最早起源于東漢時期,是當時的皇帝漢靈帝為了祈求民生安康而設立的節(jié)日。傳說漢靈帝在位期間,國家遭受了旱災和饑荒的侵襲,他為了讓人民能夠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特地在每年的這個時候設立了一個節(jié)日,供民眾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平安。后來這個節(jié)日就逐漸成為了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
2、在末伏期間,人們有許多與此相關的習俗。例如,在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會在末伏時期進行“踩秧歌”活動,穿上色彩鮮艷的衣服,載歌載舞地跳起了秧歌,以此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平安。同時,人們還會喝“桂花陳酒”,這是一種由桂花、紅棗等材料釀成的美酒,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等功效。據說喝上一杯桂花陳酒能夠驅除夏季的暑氣和瘟疫,保護身體健康。
3、人們還有在末伏時期禁忌食用冷飲、過于辛辣或油膩的食物等習俗。這是因為在這個時期,人體的陽氣非常旺盛,如果過度食用這些寒涼或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傷害身體的陽氣,導致身體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