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寶祐二年九月十日(1254年10月22日),出生于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于江南的宋代遺臣,得二十余人,他名列其首,并單獨被引見入宮,覲見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為兵部郎中。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升任集賢直學士。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外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
大德三年(1299年)八月,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
至大二年(1309年),在杭州十年官江浙儒學提舉任期已滿,被改授為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尚未赴任,為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后來的元仁宗)遣使所召。
至大三年(1310年),朝廷召回京師,授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命與其他學士共同撰寫祀南郊祝文。
皇慶二年(1313年)六月,任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十月,轉集賢侍讀學士、正奉大夫。
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升任集賢侍講學士、資德大夫。
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
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五日,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九歲。逝世之日,仍觀書作字,談笑如常,至黃昏,逝于吳興。
至順三年(1332年),被追贈為榮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魏國公,謚號“文敏”。
《膽巴碑》《前后赤壁賦》《汲黯傳》《洛神賦》《湖州妙嚴寺記》《仇鍔墓碑銘》《玄妙觀重修三門記《道德經(jīng)》《杭州福神觀記》《俗塵帖》等
《重江疊嶂圖》《鵲華秋色圖》《洞庭東山圖》《秋郊飲馬圖》《秀石疏林圖》《水村圖》《幽篁戴勝圖》《浴馬圖》《人騎圖》《調良圖》等
趙孟頫博學多藝,文學藝術開創(chuàng)一代風氣。他兼擅各種繪畫,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他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稱“作畫貴在有古意,如果沒有古意,即使再精細也沒用”,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時人稱贊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并去除了二者中的“纖”及“獷”,開創(chuàng)了元代新畫風。
趙孟頫通過批評“近世”、倡導“古意”,從而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不僅體現(xiàn)在繪畫上,而且也廣泛地滲透于詩文、書法、篆刻等領域中。
他引晉唐為法鑒,批評南宋險怪霸悍和瑣細濃艷之風;不僅如此,作為一位士大夫畫家,他還一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tài)度,這是十分可貴的。作為價值學原則,趙孟頫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游戲態(tài)度;作為形態(tài)學原則,趙孟頫既創(chuàng)建文人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又使之無愧于正規(guī)畫的功力格法,并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面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guī)畫的地位。應該說,趙孟頫使職業(yè)正規(guī)畫與業(yè)余文人畫這兩種原本對立或并行的繪畫傳統(tǒng)得以交流融匯,一個以文人畫家為主角,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拉開了序幕。
有記載說,入元之后,趙孟頫家事甚貧,平時也常以字畫收取潤筆費用,聊以自補。而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為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于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于書法的精到見解。
孫承恩:前代王孫,異時翰學。粹質令儀,高吟大作。繪事擬圣,墨妙入神。文采風流,照映后人。
紀昀等:孟頫以宋朝皇族,改節(jié)事元,故不諧於物論。觀其《和姚子敬韻詩》,有“同學故人今已稀,重嗟出處寸心違”句,是晚年亦不免於自悔。然論其才藝,則風流文采,冠絕當時。不但翰墨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讓於虞、楊、范、揭之間,不甚出其后也。
馬宗霍: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shù)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