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高0.5-2米,多分枝,樹皮縱向剝落。小枝紅褐色,幼時被長柔毛。
羽狀復(fù)葉,有小葉2對,稀3小葉,上面一對小葉基部下延與葉軸匯合;葉柄被絹毛或疏柔毛;小葉片長圓形、倒卵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0.7-2厘米,寬0.4-1厘米,全緣,邊緣平坦,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楔形,兩面綠色,疏被絹毛或柔毛或脫落近于幾毛;托葉薄膜質(zhì),寬大,外面被長柔毛或脫落。
單花或數(shù)朵生于枝頂,花梗密被長柔毛或絹毛;花直徑2.2-3厘米;萼片卵圓形,頂端急尖至短漸尖,副萼片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至急尖,與萼片近等長,外面疏被絹毛;花瓣黃色,寬倒卵形,頂端圓鈍,比萼片長;花柱近基生,棒形,基部稍細(xì),頂部縊縮,柱頭擴(kuò)大。瘦果近卵形,褐棕色,長1.5毫米,外被長柔毛?;ü?-9月。
金露梅生性強(qiáng)健,耐寒,喜濕潤,但怕積水,耐干旱,喜光,在遮陰處多生長不良,對土壤要求不嚴(yán),在沙壤土、素沙土中都能正常生長,喜肥而較耐瘠薄。
分布于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生山坡草地、礫石坡、灌叢及林緣,海拔1000-4000米。
種子催芽用始溫50℃清水浸種,用水量為種子體積的3倍,自然冷卻到室溫,浸種24小時。撈取種子轉(zhuǎn)至恒溫培養(yǎng)箱,恒溫25℃催芽至20%-80%以上種子露白。
采用落水條播的播種方法,播種期為4月中旬。在播種溝內(nèi)灌足底水,待水下滲后,下墊1-2厘米培養(yǎng)土。將種子與濕沙按1:2混合,播于播種溝內(nèi),覆蓋培養(yǎng)土,厚度約0.2厘米。播種床面覆蓋農(nóng)用地膜,以利于保濕恒溫。
幼苗期主要防治立枯病,在種子發(fā)芽出土后,噴灑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每10天噴灑1次,連續(xù)噴灑3次。速生期后,用50%的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噴施苗木,以防治食葉害蟲危害。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灌根,以防治地下害蟲危害,每隔7天進(jìn)行1次。
該種枝葉茂密,黃花鮮艷,適宜作庭園觀賞灌木,或作矮籬也很美觀。葉與果含鞣質(zhì),可提制栲膠。嫩葉可代茶葉飲用?;?、葉入藥,有健脾,化濕、清暑、調(diào)經(jīng)之效。在內(nèi)蒙古山區(qū)為中等飼用植物,駱駝最愛吃。藏民廣泛用作建筑材料,填充在屋檐下或門窗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