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跖花,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鴉跖花Oxygraphis glacialis(Fisch.)Bunge的花及全草。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及西藏。具有祛瘀止痛,清熱燥濕,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頭部外傷,瘀血疼痛,瘡瘍。
生于海拔3000-5100m的高山草甸或高山灌木叢中。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及西藏。
植株高2-9厘米,有短根狀莖;須根細(xì)長(zhǎng),簇生。葉全部基生,卵形、倒卵形至橢圓狀長(zhǎng)圓形,長(zhǎng)0.3-3厘米,寬5-25毫米,全緣,有3出脈,無(wú)毛,常有軟骨質(zhì)邊緣;葉柄較寬扁,長(zhǎng)1-4厘米,基部鞘狀,最后撕裂成纖維狀殘存?;ㄝ?-3(-5)條,無(wú)毛;花單生,直徑1.5-3厘米;萼片5,寬倒卵形,長(zhǎng)4-10毫米,近革質(zhì),無(wú)毛,果后增大,宿存;花瓣橙黃色或表面白色,10-15枚,披針形或長(zhǎng)圓形,長(zhǎng)7-15毫米,寬1.5-4米,有3-5脈,基部漸狹成爪,蜜槽呈杯狀凹穴;花藥長(zhǎng)0.5-1.2毫米;花托較寬扁。聚合果近球形,直徑約1厘米;瘦果楔狀菱形,長(zhǎng)2.5-3毫米,寬1-1.5毫米,有4條縱肋,背肋明顯,喙頂生,短而硬,基部?jī)蓚?cè)有翼。花果期6月至8月。
花及全草。
味微苦,性寒。
歸肺、肝經(jīng)。
祛瘀止痛,清熱燥濕,解毒。
頭部外傷,瘀血疼痛,瘡瘍。
1、治頭部外傷,陣發(fā)性疼痛,瘡瘍流黃水:鴉跖花適量。研末內(nèi)服,每次1.5-3g,每日2次。(《甘肅中草藥手冊(cè)》)
2、治瘀血作痛,氣喘:鴉跖花、沉香、降香各等分。研末內(nèi)服,每次1.5-3g,每日2次。(《甘肅中草藥手冊(cè)》)
內(nèi)服:研末,1.5-3g。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氣虛有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者忌用?!?/p>
7-8月采花或全草,洗凈,曬干。
根莖較短,直徑3-6mm。須根叢生,棕色至黑褐色,長(zhǎng)可達(dá)20cm,直徑小于1mm,具縱直紋;折斷面棕色。葉叢生,黃綠色,葉片卵圓形或長(zhǎng)圓形,長(zhǎng)0.2-2.8cm,寬0.5-2.2cm;葉柄長(zhǎng)1-4cm,上部有狹翅?;ò櫩s成團(tuán),萼片5,近圓形,黃綠色;花瓣棕色,有時(shí)脫落,雄蕊多數(shù)。氣香,味辛。
1、《甘肅中草藥手冊(cè)》:“活血祛瘀,清熱燥濕,解瘡毒?!?/p>
2、《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消炎鎮(zhèn)痛,治頭痛,頭傷。”
3、《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疏風(fēng)散寒,開竅通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