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大宗祠籌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由李火德后裔、福建省永定縣舉人李夢蘭倡議興建,清道光十九年建成。祠堂占地面積5600多平方米,內(nèi)設(shè)有大廳3間、客廳26間、住房104間。祠堂坐北向南,磚木結(jié)構(gòu),周圍是青磚砌墻,成“回”字形,正面設(shè)有五孔大門,正中大門是用灰青條石、石板砌成的牌坊式門樓。另外四孔大門,東西兩邊各兩孔,內(nèi)廂為圓大門,外廂為耳大門,左右兩廂對稱,一字形排開,甚為壯觀。大門樓牌坊上豎著一塊長方形石板,刻有皇封“恩榮”(系清道光皇帝所賜)二字,其下橫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個大字,大門兩旁石柱外側(cè)刻有對聯(lián)“丞相將軍府,忠臣孝子門”。祠堂中廳兩邊的墻壁上寫有宋朝宰相文天祥遺墨“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作為家訓,教育子孫后代為人忠孝仁義,字體剛勁有力,均暢宏澤。前坪寬展,坪外有一口池塘。?
“李氏大宗祠”結(jié)構(gòu)嚴謹,完整無缺,立體感強,氣勢磅礴,其建筑特色堪稱一絕。其造型結(jié)構(gòu)為前方后圓,融客家方樓與圓樓為一體;前低后高,融宮殿建筑和客家農(nóng)舍式建筑為一體;集土墻與青磚砌體為一身,用青磚作為總祠外圍的保護墻,具有防風化、風雨、歲月侵蝕的科學性,屬土樓與“洋”樓的混合體,是典型的“金銀包”建筑;前、中、后三廳屬柱梁式框架建筑,僅用十一對巨型石柱就把整個大廳裝飾得富麗堂皇,為現(xiàn)代框架建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依據(jù);具有房間多占地少的空間科學意識和周易學的風水景觀建筑特點,在這千畝平川的田野中間,形同建造在一張大網(wǎng)上的“蜘蛛”,遠山近水,山環(huán)水抱,具有名祠古剎的景觀。?
從李火德入閩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閩、臺、粵、贛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后輩有千萬之眾。古時明清二朝有丞相、將軍,現(xiàn)代有李光耀、李顯龍父子等等。?
龍巖—上杭班車,半小時一班,路程1.5小時,游客可先抵上杭后再去李氏大宗祠。 中午乘上杭—永定班車,一小時一班。在不到豐埝鎮(zhèn)前的"官田坊"下,9元,參觀"李氏大宗祠",需步行20分鐘,摩的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