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在四平戰(zhàn)斗中和各次作戰(zhàn)中英勇殉國的將士,1948年4月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暨政治部決定在四平市建立革命烈士紀念塔。
1949年1月 ,遼北省政府成立了烈士紀念塔修建計劃委員會。1950年5月7日紀念塔奠基,1953年6月30日一座烈骨英魂鑄就的歷史豐碑巍然矗立在市中心。
紀念塔整體建筑由塔、牌坊和塔園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18997平方米。紀念塔通高23.25米,塔基為二級園臺,塔座上有八面體塔室,20根瓜棱石柱環(huán)繞塔室、支撐室頂,凌空托起20.76米的塔身。塔頂鑲嵌著一顆閃閃發(fā)光的五角紅星,象征著英烈的精神永放光芒。距塔前30米處建有牌坊。塔園為圓形,園內(nèi)青松環(huán)繞,花草繁茂。1971年,四平市革命委員會將毛澤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題詞刻于塔身正面。
塔基由五角星和圓形圖案筑成,塔身呈等邊五棱形,花崗巖石結(jié)構(gòu),頂端有一顆五角星,建筑面積1134平方米。塔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100米,基座下設地下室,從地下室登旋梯可直達塔頂,在上面可俯視全市風光。塔身四周均有題詞。塔正面(東面)是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司令員林彪題詞:“為解放人民而奮斗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塔背面(西面)是時任東北野戰(zhàn)軍政治部副主任陶鑄題詞 :“成人有志花應碧 , 殺敵留紅土亦香”。塔身南面是時任東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崗題詞:“日月同光山河并壽人民戰(zhàn)士永垂不朽 ” 。塔身北面是時任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楓題詞 :"中華人民優(yōu)秀兒女萬古千秋”。塔前牌坊上的匾額與楹聯(lián)為時任東北行政委員會兼遼北省政府主席閻寶航題詞,匾額上題 :“四平市烈士紀念塔 ” 。兩側(cè)楹聯(lián)為“革命業(yè)績垂千古 ,烈士光輝照山河 ”。歲月滄桑 ,伴隨著歷次政治運動的風云,紀念塔身四周 題詞被一一涂掉,“文革”中,塔身正面題詞換成毛澤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牌坊兩側(cè)楹聯(lián)換成毛澤東詩詞《七律回韶山》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四平市烈士紀念塔坐落在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qū)英雄大街與新華大街交匯處的廣場中央,東距市火車站約600米。
1961年烈士塔廣場被吉林省政府列為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烈士紀念塔被吉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保護單位,1986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為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4月21日被吉林省政府確定為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吉林省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烈士紀念塔是四戰(zhàn)四平的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豐碑。凝視這紀念塔,人們仿佛走進了時間的隧道,置身于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歷史的煙云撲面而來,令人感觸到50多年前那場戰(zhàn)爭的慘烈與悲壯。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四戰(zhàn)四平中我軍犧牲師長1人,團級干部70余人,營級干部170余人,有姓名記載的有1萬多人,還有許多戰(zhàn)士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正是這些有名和無名的英烈,構(gòu)成了一組高大的英雄群像,鑄就了這巍峨聳立的紀念塔。
凝視這紀念塔,人們仿佛又看到了馬仁興師長那高大身影,感受到王西蘭、劉增榮等英雄“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的英雄氣概,那一幕幕氣壯山河的悲壯場景,那一聲聲震天撼地的炮火轟鳴,仿佛就在我們眼前和耳畔。紀念塔承載著烈士的忠魂,昭示著歷史的凝重,它是英雄城人民的驕傲,它是英雄城前進的見證。 1961年,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將其列為吉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將其確定為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在四戰(zhàn)四平中,許多中華優(yōu)秀兒女為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烈士紀念塔記載著功勛的業(yè)績,昭示著英雄城美好的前景。烈士紀念塔作為寶貴的歷史實物資料 ,發(fā)揮著對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激勵著人民為祖國為家鄉(xiāng)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