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歷經(jīng)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nèi)高校中率先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1999年,世界權(quán)威期刊《Science》雜志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最杰出的大學之一”。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y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fā)展的嶄新一頁。合校二十多年來,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2022年,學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shù)排名(ARWU)中位列101-150位,國際教育研究機構(gòu)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194位。
武漢大學環(huán)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截至2022年7月,學校占地面積5195畝,建筑面積280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26棟早期建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大學的前身是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893年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1902年更名為方言學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學堂為基礎(chǔ),于1913年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更名為國立武昌師范大學,1925年又更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大學與其他幾所學校合并,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7月,國民政府改組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1932年春,全校師生遷入珞珈山新校舍??谷諔?zhàn)爭期間,武漢大學遷至四川樂山。1946年10月遷回武昌珞珈山。至1946年底,學校已設有"文法理工農(nóng)醫(yī)"六大學院,包括21個系和8個研究所,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聲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漢大學辦學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教學質(zhì)量和科研水平進一步提高。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武漢大學成為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領(lǐng)導的重點文理綜合大學。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發(fā)展速度加快,總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辦學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現(xiàn)已形成多學科綜合發(fā)展、多種辦學層次并存的格局。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chuàng)辦自強學堂,開設方言(即外國語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專門培養(yǎng)外語和商務人才。
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并入自強學堂。
1902年,自強學堂遷至武昌東廠口,改名為方言學堂。
1911年,方言學堂被迫停辦。
1913年,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chǔ),改建成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設英語、博物、數(shù)學物理、歷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為8系,即教育哲學系、國文系、英語系、數(shù)學系、理化系、歷史社會學系、生物系、地質(zhì)系。
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改名為國立武昌師范大學。
1925年,國立武昌師范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
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國立商科大學、省立醫(y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以及私立文華大學等合并,建立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jīng)、醫(yī)、預6科、17個系2個部。
1928年,改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理、工、法四個學院。
1932年,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農(nóng)學院,成為有文、法、理、工、農(nóng)5個學院15個系以及2個研究所的綜合性大學。
1938年,學校西遷四川樂山,農(nóng)學院并入中央大學。
1946年,恢復農(nóng)學院,設立醫(yī)學院,武漢大學遷回武昌珞珈山。設有文、法、理、工、農(nóng)、醫(yī)6個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土木系水利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漢大學醫(yī)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yī)學院合并成中南同濟醫(yī)學院。
1952年,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武漢大學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nóng)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湖北農(nóng)學院合并成華中農(nóng)學院。哲學系并入北京大學,礦冶系調(diào)入中南礦冶學院。
1953年,工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
1954年,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
1956年,恢復哲學系。
1958年,恢復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荊州地區(qū)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陽分校、沙洋分校停辦。
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系,即計算機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
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
1986年,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jīng)濟學院、管理學院;成立法學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筑學系。
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
1993年,百年校慶盛典。
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與無線電信息工程學系合并,成立電子信息學學院。
1995年,成立新聞學院。
1996年,成立旅游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
1997年,成立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數(shù)學科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學院。
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
1999年,院系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系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數(shù)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學院、化學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yī)科大學合并成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2016年6月,武漢大學加入“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2017年,武漢大學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并躋身36所A類高校名單。2017年1月,被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16日,成為首批一流網(wǎng)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
2018年3月,首批入選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獲準成為首批學位授權(quán)自主審核單位;11月,武漢大學等9所“雙一流”建設高校聯(lián)合組建了醫(yī)學“雙一流”建設聯(lián)盟。
2019年7月,首批入選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lián)盟。
2022年2月,武漢大學入選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2023年3月12日,武漢大學天文學系成立,隸屬于物理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4月12日,武漢大學數(shù)字化鄉(xiāng)村振興研究中心揭牌;6月9日,武漢大學智慧水利系正式揭牌成立;6月10日,武漢大學水工程科學研究院揭牌;2023年9月20日上午,武漢大學揭牌成立前沿交叉學科研究;11月,武漢大學表示將設立鄭州研究院。
2024年3月11日,成立武漢大學機器人系;3月27日,武漢大學開設雷軍班,將向全國招15名本科生,本博貫通培養(yǎng);4月9日,由羅愛平校友捐贈的武漢大學愛平音樂廳正式啟用;4月11日,武漢大學宣布2024年起,在計算機學院新設雷軍班;6月14日,武漢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揭牌成立。10月,武漢大學東莞水鄉(xiāng)儲能中心揭牌。
以上信息源自官網(wǎng),數(shù)據(jù)截止至2024年10月,請以官網(wǎng)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