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 NO.2
世界十大會吃人的動物 NO.3
世界十大最快的貓科動物 NO.3
十大表演動物排名 NO.4
動物園十大熱門動物 NO.8
十大母系社會動物 NO.10
世界十大群居動物 NO.2
世界十大最團結的猛獸 NO.2
世界十大最危險的貓科動物 NO.2
世界十大攻擊力最強的動物 NO.5
世界十大沒有天敵的動物 NO.5
世界十大速度最快的動物 NO.6
世界十大猛獸兇器 NO.6
世界十大咬合力最大的動物 NO.10
世界十大聲音最大的動物 NO.10

獅子簡稱獅,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貓科、豹屬的動物。它是目前已知的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也是唯一一種雌性姿態(tài)不同的貓科動物。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fā)達。犬齒及裂齒極發(fā)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于外側(cè)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前足5趾,后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fā)達。有“草原之王”的稱號,是非洲頂級的貓科食肉動物。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240千克,全長可達3.2米。獅子的毛發(fā)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
獅子原來分布于除了熱帶雨林地區(qū)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亞和中近東地區(qū),現(xiàn)在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jīng)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目前獅子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現(xiàn)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產(chǎn)。
過去除寒帶、亞寒帶外,獅子在所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都有,今天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大大地縮小了。它們比較喜歡草原,棲息于熱帶稀樹草原和草地,也可能在灌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現(xiàn)。
原產(chǎn)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印度、肯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塞內(nèi)加爾、索馬里、南非、蘇丹、斯威士蘭、坦桑尼亞聯(lián)合共和國、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可能滅絕:科特迪瓦、加納、幾內(nèi)亞、幾內(nèi)亞比紹、馬里、盧旺達、多哥。
部分區(qū)域滅絕: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布隆迪、剛果、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加蓬、岡比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萊索托、利比亞、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塞拉利昂、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突尼斯、土耳其、西撒哈拉。
獅子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雌雄兩態(tài)的貓科動物。雄獅有鬃毛,而雌獅沒有。獅子擁有貓科動物中最大的頭骨和肩高,雄獸普遍的要大于雌獸。雄獸的頭體長一般在35-38厘米,雌獸一般在28-32厘米。南非、埃及的標本比較大(這里全部以雄體為準),頭體長一般都超過37厘米,38厘米和39厘米的標本也不少。最大的可達40.2厘米。東非的一般在35-37.5厘米之間。一向被認為是體型非凡的北非獅,頭骨并不大,最大的也僅有36厘米,頭體長的范圍基本上與東非獅相當。亞洲獅體型和非洲獅子體型相比身軀略小,全長3-3.2米。其中雄獅重180-220千克,雌獅重130-200千克。相對非洲獅,亞洲雄獅的鬃毛比較少不是很濃密,在它的腹部和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長毛,而它的尾端球狀毛也較大。
獅子體型大,軀體均勻,四肢中長,趾行性。頭大而圓,吻部較短,視、聽、嗅覺均很發(fā)達。獅子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母獅的耳朵基本是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比較尖。獅子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犬齒及裂齒極發(fā)達;上裂齒具三齒尖,下裂齒具2齒尖;臼齒較退化,齒冠直徑小于外側(cè)門齒高度。皮毛柔軟。前足5趾,后足4趾;爪鋒利,可伸縮。尾較發(fā)達。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
獅子的毛發(fā)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雄獅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顏色越深的的雄獅,常常更能吸引母獅的注意。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加發(fā)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
獅子通常群居生活,一個獅群約有8到30個成員,平均為17頭。其中往往包含連續(xù)的幾代雌獅,至少一頭成年雄獅和一些成長中的獅幼仔。雌獅構成了獅群的核心,它們極少離開出生地。獅群包含2頭成年雄獅,但是肯定只有一頭是領頭的。成年雄獅往往并不和獅群呆在一起,它們不得不在領地四周常年游走,保衛(wèi)整個領地。一般它們能夠在獅群中做幾個月到幾年的頭領,這要看它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擊敗外來雄獅。
每一個獅群的領地區(qū)域相當明確,在獵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千米;而在獵物稀疏的地域中它們也許不得不建立大到400-1500平方千米的領地。幼小的雄獅長足夠強大(一般為5歲)后將擊敗某個獅群的老國王而成為新的統(tǒng)治者。多數(shù)雌獅成熟后留在原來的獅群里,個別則被趕走然后加入別的獅群。獅群的成員們一般會分散成幾個小群體來度過每一天,而當聚獵殺戮或者集體進餐時它們將匯集到一起。與其他貓科動物不同的是,獅子屬群居性動物,是地球上很強大的貓科動物,非洲的其他貓科動物很難與之抗衡。
獅群中的母獅基本是穩(wěn)定的,它們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個獅群。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但公獅常常是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通常只待兩年(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么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雄性趕走,要么是自己離家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還有,剛成年的青少年雄獅也會被獅群實施強制獨立制——趕走。這么一來,草原上就會多了一堆無家可歸的雄獅,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發(fā)著魅力的壯年冒險家,還有被人打敗趕走的老獅子。這些流浪漢有時獨自行動,黯然生存,有時干脆組成男性互助小組,在其中的成員征服了另一個獅群前,它們就是同甘苦共患難的好哥們,在草原上四處游蕩,追蹤遷徙的獵物群。具說還有些雄獅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獅群,能同時維持兩個“家”。
一個獅群通常由4-12個有親緣關系的母獅、它們的孩子以及1至2只雄獅組成。這幾個雄獅往往也有親屬關系,例如兄弟。獅群的大小取決于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往往比較大,因為那里的食物充足。
獅群會盡量避免與其它獅群遭遇,雄獅通過咆哮和尿液氣味標記領地。它們一般會在每天晚間狩獵前和黎明醒來開始活動前咆哮一番。雄獅將尿液排在灌木叢、樹叢或者干脆排在地上,或者在經(jīng)常行走的通道上留下這些刺激性氣味的標記宣示它們的領地范圍。有時,雄獅也會將糞便涂在灌木叢上用作標記。遇上入侵者,或者僅僅是不巧經(jīng)過的陌生獅子,雄獅都會咆哮著警告來者,“請勿接近,否則格殺勿論!”有時候來勢洶洶的外來雄獅,或者也可能是獅群內(nèi)部實力增強到一定程度的年輕雄獅,會向當前獅王發(fā)起挑戰(zhàn),試圖取而代之,這時一場生死攸關的激烈廝殺在所難免。
獅群的領地范圍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的獅群可能會占到119-125平方公里的領地,而在內(nèi)羅畢國家公園里生活的獅群,頂多能搶到3平方公里就不錯了。比較大的領地能超過4平方公里,邊界用排泄物劃分。有時相鄰獅群間的領地有時會交疊。非洲獅的領地往往和斑鬣狗、豹等猛獸交叉,其間競爭不可避免。領地中豹、野狗等處于壓制地位,占有數(shù)量優(yōu)勢的斑鬣狗群有時挑戰(zhàn)數(shù)量處于下風的雌獅群并且殺死它們。
獅群中,雌獅們是主要的狩獵者。盡管獅子在奔跑的時速高達每小時六十多公里,但是它們的獵物往往比他們跑得還快。狩獵時,這些大型貓科動物并不會注意風向,因而往往將氣味暴露給了它們的獵物;而且由于相比于它們龐大身軀的較小心臟,獅子缺乏長途追擊的耐力,只沖刺一段路程后就筋疲力盡了。因此,大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不得不空手而歸。不管怎樣,獅群狩獵時總是小心翼翼地貼近目標,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隱藏自己,逼近獵物到三十多米的范圍內(nèi),然后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標猛撲過去。雌獅在奔跑中貼住獵物,然后一口咬住獵物的頸部直到它窒息死去。這時獅群的其他成員會一哄而上盡情美餐,混戰(zhàn)中往往是強勁的雄獅優(yōu)先獨霸獵物,小一些的幼獅只分到少許甚至什么都沒得到。雌獅往往集體圍獵,獅群成員們分散開圍成一個扇型包圍一群獵物,把捕獵對象圍在中間,然后從各個方向接近,伺機在被圍的獸群驚慌奔突時找準一個倒霉的家伙下手。
獅群的捕食對象范圍很廣,常捕殺非洲水牛、瞪羚、長頸鹿,但它們更愿意獵食體型中等偏上的有蹄類動物,比如斑馬、黑斑羚以及其他種類的羚羊。有時候獅子還會打打野豬和鴕鳥的主意。如果非得為獅子列出一張食譜,上面可能會包括非洲大陸上體重能夠超過1000千克的所有哺乳動物,以及多種鳥類和一些爬行類,比如龜。
獅群中的母獅可能會在任何時候進入婚配狀態(tài),而且母獅們這點上總有同步性,這種奇特有趣的現(xiàn)象科學家們還沒能透徹了解其背后的機制。不過這保證了獅群中的孩子們年齡基本相當,每個媽媽都能給不同的孩子哺乳,當有些媽媽出去捕獵,剩下的媽媽就會義不容辭地擔當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沒生育的母獅也會負起照看獅群孩子的責任,為它們舔毛,并陪它們一起玩耍。獅群中的母獅狩獵技術十分高超,由于獵物多,它們合作狩獵的成功率超過領域內(nèi)大多數(shù)貓科動物。
母獅的妊娠期一般有100-119天,每次可能有1-6個幼仔(通常是2-4個)。幼仔剛出生的時候身上帶有赭石色的斑點,特別是腹部和腿上。幼仔們在四周大的時候開始嘗試吃肉,通常是媽媽回吐給它們半消化的肉食。長到6、7個月的時候,它們就基本斷奶了,這時候身上的斑點也慢慢消失。不過有個別家伙直到成年都一直帶有這種斑點,雖然很不清晰。孩子們一般會隨著媽媽長到2歲左右,這時候男孩們就面臨嚴酷的獨立問題了。而要到性成熟,雌性得長到2-3歲,雄性則要5-6歲。
70%-80%的幼獅都活不過兩歲。這取決于食物情況,也面臨雄獅殺手。如果挑戰(zhàn)成功的雄獅要殺死的超過6個月大幼子,這時它們的媽媽會盡力帶著它們逃離獅群。圈養(yǎng)下的獅壽命最長超過30年。
另外不同獅群競爭也異常激烈,不少幼獅喪甚至成年獅子喪生競爭對手嘴下。據(jù)統(tǒng)計,獅子幼崽成年率僅三分之一。盡管出生時雄性幼仔數(shù)量高于雌性,但雄性幼獸和成年雄獸死亡率最高,它們常常喪生于不同獅群爭斗中。
非洲亞種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
亞洲獅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獅子最大的天敵是現(xiàn)代人類。人們的獵殺絕大多數(shù)和生存毫無關系,只是為了滿足不正常的殺戮欲。正是在它的驅(qū)使下,非洲的兩個亞種莫名滅絕,亞洲獅則幾近滅亡。如今這種非正常行為終于少了很多。非洲獅如今還要面臨棲息地喪失和疾病的困擾。爆發(fā)在草原上的傳染病能在很短時間內(nèi)奪去數(shù)萬頭動物的性命,例如肺結核和貓類艾滋?。‵IV)。
亞洲獅也面臨棲息地的問題。300多頭亞洲獅一起擠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護區(qū),生存壓力很大。據(jù)說人們有計劃將一部分亞洲獅遷移到其他保護區(qū),為的是一旦出現(xiàn)疾病爆發(fā)或其他災難,還能有其他獅群幸存。不過在這個人口壓力巨大的國家,實行如此計劃確實也具有一定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