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林寨古村以中國較大的四角樓建筑群著名,位于和平縣林寨鎮(zhèn)興井村內(nèi),是廣東省省首批27個古村落之一,和平縣政府計劃將其打造成4A級旅游風景區(qū)。
擁有“全國最大四角樓古建筑群”的古村落,現(xiàn)仍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4座,是典型客家風格的四角樓,其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建筑藝術精湛、文化底蘊深厚,在全省乃至全國實屬罕見。2012年獲得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稱號。
豐翔第是下鎮(zhèn)鼎公元通派系鳳旗公建造的樓房,其建筑特色有異于其他四角摟的圍樓式 建筑,重門深巷、曲徑迂回、庭院深沉、井臺露天、屋后留門,宗族中自古以來崇尚文明,孕育文人雅士多,有前清大學生、民國留洋學子和飛杌設計師、大學教授、銀行家、旅美華僑、粵劇演員等高端文人學者。
古村中最負盛名的客家民居要數(shù)“謙光樓”。謙光樓建于民國九年(1920年),是屋主陳云亭被母親用激將法逼成的。其時村中眾多叔侄都已建有四角樓,而他們家仍住在老屋,其母親常常嘮叨:“做屋的人已經(jīng)死了(指其夫),能做屋的又沒有出生(指孫輩)”。
無奈之下,云亭只好放下生意,在家籌劃建房。現(xiàn)辟為“民俗館”。謙光樓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正面有4棟騎樓,造型獨特,蔚為壯觀,兩旁各有兩棟側屋,整幢屋層層可以相通,屋內(nèi)有11個天井采光,有18個廳堂,每層有86個房間,全樓3層共有324間房,樓閣為4層結構。21世紀初(零幾年忘了),因為線路老化發(fā)生火災,謙光樓“四角”中的東北角遭燒毀,一直未修繕。
宣儀第是興堂玄孫陳鏡中的新樓,陳鏡中字寶三,因該樓閣樓墻上繪有一個時興的八卦鐘,指針永遠都是9時正,故鄉(xiāng)人稱寶三的鐘一天兩次準點,所以大家直呼此樓為寶三。
赤樓是清咸豐辛酉歲(1862年)侯任知府陳肇鑒的祖屋,當年建樓地基需填方,建筑基礎不太堅實,建成后墻體出現(xiàn)一些小裂縫,當?shù)厝朔Q裂縫為“爆拆”,因是諧音“赤”,村民戲稱赤樓;后來因四角樓弟子較早接受革命思潮,舉辦農(nóng)民運動講習班,組織農(nóng)會,后東縱二支隊駐在這里,指揮紅色暴動,鄉(xiāng)民們將這所紅色指揮所稱之為革命的“赤樓”。
"洋樓”是古村中又一座特別的樓,是陳襄廷在其祖屋南薰第前面興建的一幢仿西洋式建筑。洋樓的建筑與布局,完全按照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進行設計,在造型和設計上巧妙地結合西洋建筑藝術,其樓頂按中國古代重檐式建筑,飾以綠色疏璃檐瓦,護欄用通花窗和花瓶柱,室內(nèi)和樓梯鋪上意大利彩磚,光彩照人,吶喊回音, 美不可言。
永貞樓是古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清乾隆甲寅歲馳贈朝議大夫從四品候選知府陳興堂的新樓。永貞樓是較早建筑的四角樓,它造型獨特,氣派蔚然,曲徑幽巷,通屋連通,炮樓巷道,水井馬廄,一應俱全。永貞樓固若金湯,據(jù)傳咸豐年間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將途經(jīng)林寨,曾久攻不下,后朝廷下旨拆除四個兀角,以安匪患。
薰南樓建于清道光丙午歲(1847年)是林寨富紳陳襄廷祖父陳豫年的當鋪,這里是林寨地區(qū)早期的鄉(xiāng)村銀行,其下屬在龍川、河源、連平、興梅、贛南以及廣西等地開設分行,體現(xiàn)著東江客商的氣派。
據(jù)史載,和平縣林寨鎮(zhèn)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14年前,秦始皇派大軍南下時,南越王趙佗為了防御來犯之敵,派一姓林將軍到當?shù)刂仃P,官府后來便用他的姓而命名為林寨。自元朝以來,興井村民憑借土地的肥沃和浰江水運之利,務農(nóng)經(jīng)商,富甲一方。
清代至民國期間,興井村富裕人家建造了一座座高大的房屋,形成頗具規(guī)模的古民居群。目前保存較完好的古民居有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國4座,總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
林寨村民興建起頗具規(guī)模的古民居群,為典型客家風格的方圍屋,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樓,高達8至10米,主體建筑為三進院落廳堂式布局。
按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評選條件,現(xiàn)存歷史傳統(tǒng)建筑面積須在2500平方米以上,興井村古民居建筑面積為3萬平方米,已遠遠超過歷史文化名村的評選標準,且這些古民居集中在2公里范圍內(nèi),在廣東省內(nèi)也是罕見的。因此,林寨興井古建筑群是和平縣一筆豐厚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地方特色獨一無二,具備參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基本條件。
主食
林寨古村有勤儉節(jié)約之習,對飲食要求不甚苛求,都是以大米為主,配以番茨、芋頭、玉米、粟米及其他雜糧。一日三餐均為米飯,很多村民早餐也改為吃早點(面食、米粉、肉湯等)。以前家家戶戶種植油茶樹,摘茶果榨油,食油以山茶油為主,花生油、豬油為輔。
萊肴
自古以來古村村民以自種青菜瓜豆為主,輔以咸魚、豆豉、欖角、腐乳、南乳及各類蔬菜干,一般家庭以自家米糠飼養(yǎng)一二條生豬。節(jié)日自家磨豆腐買些肉類。一般人年均吃肉量不超過十五市斤。自改革開放后,村民們吃肉量不斷增加,在家門口就能買到豬肉、牛肉、活魚、活雞等。很多家庭每天都有比較豐盛的菜肴,同時,喜歡吃新鮮蔬菜,佐餐也要調(diào)味品。
待客風俗
以前客人探親,上午(或下午)來訪,一般到來后,主人必先煮上雞(鴨)蛋米粉給來客,吃意旨墊底(俗稱打點),待午餐或晚餐再次一齊入席用餐?;榧尴嘤H的一般到來,加上媒婆和陪伴的共有三四個人,每人亦需吃一碗煎荷包雞蛋米粉。
林寨陳姓客家菜特色:豬肉為菜王,盛宴有林寨的特色客家菜的十釀:釀豆腐,釀香信,釀苦瓜干,釀毫豉,釀全鴨,釀豬腸頭,釀菜卷,釀春卷,釀腐卷、肉丸、紅悶肉等,早年林寨人弄動物內(nèi)臟吃的時候,很多外人不以為然,吃過后覺得美味可口,所以餐桌上多了幾味菜,諸如炒牛腸肚、豬大腸、狗腑器之類佳肴、加上本土的俐江河魚、林寨烘豆腐、水晶霸雞、羅卜、芹菜、蒜,再配上魷、鮑、參、蠔等海味,堪稱一流。
婚筵喜宴
民間婚筵喜宴以豬肉、雞鴨、魚及豆腐或油炸豆腐、粉絲或香菇、海味、腐竹等為基本菜色,輔以筍干及各類蔬菜。一般九至十碗,大體上以豬雞鴨魚為主。富裕家庭以釀豆腐、釀香信、釀蠔豉、釀蝦米、魷魚、墨魚、海參、紅燜豬肉、牛、羊、雞、鴨、鵝、肉丸等(宴席禁用狗肉),稱之豐盛酒席。
喪事
以吃豆腐、南瓜等為素菜。但正席要有豬肉。一般是豬肉、豆腐(吃白豆腐)、粉絲、腐竹及青菜瓜類等。多為七至八碗,九碗為豐盛。大部分人家以吃肉為主,菜肴不能比婚筵差,甚至要十碗葷,以示對協(xié)助辦理喪事及前來吊喪者的敬重和感謝。隨著政府規(guī)定實行火葬, 很多事情簡單多了, 喪事也象辦成喜事,甚至比喜事更浪廢,喪事的菜肴吃過是沒人要的,餐餐要新鮮,飲料酒類也用得特別多。做滿月、遷新居及慶壽筵,酒席類似婚筵菜肴,也多到街鎮(zhèn), 縣城操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