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至五代末所鑄錢幣的通稱。包括開元通寶﹑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等二十四種。見宋董逌《錢譜.平錢》。
開元通寶是唐代開元通寶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創(chuàng)了新紀(jì)元,在錢幣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yán)格規(guī)范,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guī)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fā)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后歷朝的鑄幣標(biāo)準(zhǔn),沿襲近1300年。
唐朝開元之初,在貨幣方面主要是私鑄問題。盡管法律規(guī)定“盜鑄者死,沒其家屬”,但是“私錢犯法日蕃”,“盜鑄漸起,而所在用錢濫惡”?!皠t天長安中……自是盜鑄蜂起,濫惡益眾。江淮之南,盜鑄者或就陂湖、巨海、深山之中,波濤險峻,人跡罕到,州縣莫能禁約……亦堪行用”。錢幣私鑄并非唐代特有,唐以前有之,漢代為重??墒翘魄捌谒借T的緣由與前代不同,以前發(fā)生私鑄、濫鑄情況,均是由于封建帝王遇到財政危機時實施貨幣貶值政策,官府首先鑄造不足值惡錢所致。民間仿鑄牟利,造成“錢益薄小,百物踴貴”。自唐高祖鑄開元以后,直到唐玄宗光天之際,只有高宗鑄“乾封泉寶”提高名價,變相貶值,其名義價值并沒有高于實際價值。“私錢”和“法錢”相比,不具備無限法償?shù)臋?quán)力。在“法錢”輕小的情況下,大量的“私錢”能在流通中被人們接受,而且未造成“物價踴貴”的后果,這個事實說明了在唐前期私鑄的背后,早已孕育著錢幣匱乏的萌芽,只不過還沒有成為嚴(yán)重的經(jīng)濟危機。
“乾元重寶”從唐蕭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開始鑄行,到從唐代宗“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一起退出流通領(lǐng)域,也就短短五年時間。鑄錢史劉晏在執(zhí)行新的貨幣政策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各種錢幣的自身實際價值,在收到統(tǒng)一幣制的效果時,“乾元重寶”。重輪乾元錢被驅(qū)逐出流通領(lǐng)域,而“開元通寶”錢本身又成了大錢,市面價格提高到三倍以上,貨幣仍然繼續(xù)貶值,物價仍然居高不下,直到唐德宗“貞元”末年,由貨幣貶值造成的好物價才基本降下來。
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中國最早的年號元寶錢。唐朝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區(qū)地方鑄幣,中原比較少見,面文旋讀,直徑為2.3厘米,重約3克,制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歷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樸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如今存世量已較少,古泉珍品。
幣的一種。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qū)地方鑄幣,中原地區(qū)極少發(fā)現(xiàn),在新疆庫車一帶卻屢有出土,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敖ㄖ型▽殹彼淖蛛`書旋讀。版式有大小兩式。如今存世量已極其稀少,價格頗高。建中通寶收藏價格參考:
建中通寶 隸書小平 大樣 1200元
建中通寶 隸書小平 小樣 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