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壽命估測為20-30年。雄性4歲、雌6歲性成熟。野生狀態(tài)下,成年兩性比例為1:1,但雌性受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成年雌性一年中有兩次發(fā)情期,分別在3-6月和9-11月。妊娠期10~11個月,翌年2-4月分娩。每兩年繁殖一次,每胎一仔,偶有雙胞胎。母豚長有乳裂,哺乳時乳房從乳裂中伸出。幼豚會被母豚哺乳8-20月,活動時主要靠母豚帶游。
歷史上西起宜昌西陵峽,東至上海長江口,全長約1700千米的長江江段都有白鱀豚出沒,包括洞庭湖、鄱陽湖等毗連長江干流的大小湖泊及河港,甚至還曾在富春江出現(xiàn)過。
受上游建壩等人類活動的影響,白鱀豚的分布區(qū)域逐漸縮減,1990年以后在洞庭湖和鄱陽湖絕跡,在長江干流的分布上限也移至宜昌葛洲壩下游170千米處的荊州附近,下限縮減更為嚴(yán)重,到南京附近便已蹤跡罕至。1997-1999年國家農(nóng)業(yè)部組織的三次大規(guī)模考察中,南京下游臨近江陰以下就再未有發(fā)現(xiàn)。
2000年的幾次觀測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長江洪湖段、九江段和銅陵段三個區(qū)域。最后一次發(fā)現(xiàn)白鱀豚的確鑿記錄,是2004年8月在南京江段擱淺的一具尸體。
白鱀豚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光滑而富有彈性,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產(chǎn)生的阻力。
新生幼體膚色略深,成體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白色。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顏色分布恰好與環(huán)境顏色相符。由水面向下看時,青灰色的背部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由水底向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顏色相近也很難被發(fā)現(xiàn)。這使得白鱀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
白鱀豚吻部極其狹長,約30厘米,前端略微上翹,后方的嘴角閉合線也輕微上揚,看上去像在微笑。約有130顆圓錐形的同型齒,上下頜兩側(cè)各有31-36顆,受顳頜關(guān)節(jié)功能的限制而無法用于咀嚼,但對獵物可造成瞬間性的殺傷,并能將獵物牢牢地固定在口中,防止其掙脫。眼極小,在嘴角后上方。耳孔小如針眼,閉塞不通,但聽覺十分靈敏。頭頂左側(cè)具有單一的圓形噴氣鼻孔,孔緣有活瓣,能自由開合,出水換氣時開啟,入水潛泳時閉合。鰭肢較寬,末端鈍圓;背鰭低矮,呈三角形;尾鰭分為兩叉,呈新月形,扁平寬闊且與水面平行,可上下擺動推動身軀前進。
初生幼體全長 80-90 厘米,重 2.5-4.8 千克;成體全長 1.4-2.5 米。雌性體型大于雄性。成年雌性最大全長 2.53 米,正常體重 116.5-166.5 千克,平均重 145.7 千克,最大體重 237 千克;成年雄性最大全長 2.29 米,體重 64-142 千克,平均重 99.8 千克。
中國共有三種鯨豚類被列入一級保護動物,除白鱀豚外還有兩種是江豚和中華白海豚(江豚原為二級保護動物,2017 年5月國家農(nóng)業(yè)部將其提升至一級)。三個物種間常有混淆,實際它們形態(tài)差別顯著,進化譜系上分屬不同的類群,三者間沒有很近的親緣關(guān)系。
江豚的分類地位尚有爭議,新的研究認(rèn)為是獨立物種,保守的意見一般還是視它為 窄膂露脊鼠海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的長江亞種N. a. asiaeorientalis,屬于鼠海豚科,體型較白鱀豚小,吻部短而圓鈍,并且沒有背鰭。窄膂露脊鼠海豚另有一個東亞近海亞種N. a. sunameri,棲居在馬祖列島以北的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沿岸海域。窄膂露脊鼠海豚的 同屬近親 是 印太露脊鼠海豚(N. phocaenoides),分布在馬祖列島以南,向西沿著東南亞、南亞、西亞一直延伸到波斯灣的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近岸海域。
在水面上翻騰跳躍,活力十足的,基本都是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系 太平洋駝海豚(Sousa chinensis)的中國通稱,屬于海豚科,是名副其實的“海豚”,分布在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中國見于東海和南海,并不生活在長江里(偶爾在長江入海口出現(xiàn))。其體型較白鱀豚大,中國海域的種群成年后全身呈粉白色,明顯異于白鱀豚的青灰色。此外,中華白海豚常以整個身子躍出水面,而白鱀豚生性羞怯,僅在換氣時將頭部和背部露出水面。
白鱀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會遠離船只,人類很難接近,加之種群數(shù)量稀少,活動區(qū)域較廣,所以野生狀態(tài)下對其生活習(xí)性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鱀豚有恒定體溫,在 36℃ 左右。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常在一個固定區(qū)域停留一段時間,水溫變化后又遷入另一區(qū)域。喜歡結(jié)成 2-16 頭個體的小群活動,常見其與江豚共游,交配期間的集群行為尤其明顯。習(xí)慣棲息于江流中心的深水區(qū),也會進入湖泊、支流與干流匯合處。主要在白天活動,夜間休息。膽怯害羞,很少靠近岸邊和船只,但常在晨昏時游至淺水區(qū)捕食魚蝦??孔陨戆l(fā)出的超聲波訊號發(fā)現(xiàn)食物并突襲式吞食。消化能力很強,捕到食物不經(jīng)過咀嚼,整口吞入腹中。食量很大,日攝食量可占總體重的 10%-12%。主要獵物是草魚、青魚、鳙魚和鰱魚,尤其偏愛體長不超過 6.5 厘米的小魚。
白鱀豚用肺呼吸,每隔 10-100 秒就要露出水面換一次氣,并發(fā)出“噓哧、噓哧”的響聲,有時會噴出水花。換氣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著露出背部。出水呼吸時間約 1-2 秒鐘,潛水時間每次約 20 秒,受驚后或察覺到危險的特殊情況下,可長潛 200 秒不出水呼吸。正常情況下,呼吸頻率為每小時 109-150 次。當(dāng)天氣悶熱,暴雨即將來臨之際,會頻頻露出水面一起一伏,故而白鱀豚又被稱作“拜江豬”。
順流中白鱀豚的游速一般保持在 7.5-40km/h,逆流中為 2.7-4.9km/h,逃避危險時最快可達 80km/h。在淺水區(qū)換氣較頻繁,游速較快;在深水區(qū)換氣間隔的時間較長,游速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