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島嶼及河口地區(qū),繁殖期間尤其喜歡在有高大樹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區(qū)的開闊湖泊與河流地帶。
世界
原產(chǎn)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格陵蘭、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尼泊爾、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lián)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典、瑞士、阿拉伯?dāng)⒗麃喒埠蛧?、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旅鳥:孟加拉國、比利時、不丹、塞浦路斯、埃及、愛爾蘭、意大利、黎巴嫩、盧森堡、馬耳他、緬甸、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泰國、突尼斯、美國。
種群不確定:法羅群島,塔吉克斯坦。
中國
中國僅有指名亞種,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北京、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湖北、廣東、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
白尾海雕在中國境內(nèi)較為罕見,其中新疆為1992年首次發(fā)現(xiàn)的新記錄,在黑龍江、內(nèi)蒙古為夏候鳥,甘肅為留鳥,遼寧、河北、北京、山西、寧夏為旅鳥,長江以南、上海、浙江、臺灣為冬候鳥。冬季于10-11月遷到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4月離開越冬地。
白尾海雕的頭、頸淡黃褐色或沙褐色,具暗褐色羽軸紋,前額基部尤淺;肩部羽色亦稍淺淡,多為土褐色,并雜有暗色斑點;后頸羽毛較長,為披針形;背以下上體暗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暗棕褐色,具暗褐色羽軸紋和斑紋,尾上覆羽雜有白斑,尾較短,呈楔狀,純白色,翅上覆羽褐色,呈淡黃褐色羽緣,飛羽黑褐色。下體頦、喉淡黃褐色,胸部羽毛呈披針形,淡褐色,具暗褐色羽軸紋和淡色羽緣;其余下體褐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具褐色斑;翅下覆羽與腋羽暗褐色。
幼鳥嘴黑色,尾和體羽褐色。不同年齡的亞成體,羽色在深淺上和斑紋的多少上亦有所不同,特別在下體。第一年幼鳥羽基多為皮黃色,以后逐漸變淡,尾由略雜有白色到完全白色,嘴為黃色,體羽接近成鳥羽色需要在5齡以后,而頭要達到典型成鳥的淡黃褐色或沙褐色、蠟?zāi)辄S色則需要8-10年。
虹膜黃色,幼鳥為褐色,嘴和蠟?zāi)辄S色,幼鳥為黑褐色到褐色,腳和趾黃色,爪黑色。
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于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zāi)せ蝽殸钣?;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翱翔飛行,扇翅節(jié)奏較隼科慢;跗跖部相對較長,約等于脛部長度。雌鳥顯著大于雄鳥。具食肉性或食腐性。
白尾海雕的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于湖邊、河岸或附近的高大樹上。巢位和巢都甚固定,在無干擾的情況下,一個巢可使用很多年,在歐洲甚至發(fā)現(xiàn)有使用長達26年和30年的,但每年都需要進行維修和增加新的巢材,因此雖然初建的巢直徑不過1m左右,但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巢的結(jié)構(gòu)也越來越龐大,有的直徑達2米,高達1-1.5米。巢多置于樹木頂端枝權(quán)上或粗大的側(cè)枝上,距地高15-25米,偶爾也營巢于懸崖巖石上。巢呈盤狀,主要由樹枝構(gòu)成,內(nèi)放有細(xì)小的枝葉和羽毛。每窩產(chǎn)卵2枚,偶爾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為白色、光滑無斑,偶爾帶有少許不清晰的赭土色斑。第一枚卵產(chǎn)出后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換進行,以雌鳥為主,孵化期35-45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親鳥共同喂養(yǎng),經(jīng)過約70天的巢期生活,雛鳥即具有飛翔能力和離巢。
由于環(huán)境污染、生境喪失和亂捕濫獵等人類壓力的增加,種群數(shù)量在它分布的大多數(shù)地區(qū)均已明顯減少。從20世紀(jì)50年代開始,又進一步受到環(huán)境毒素滴滴涕的影響。在1972年禁止使用滴滴涕之前,農(nóng)民們把這種劇毒的殺蟲劑,大量地噴灑到農(nóng)田里。青蛙和小鳥食用了中毒的昆蟲之后,自己又成為白尾海雕的獵物。因為白尾海雕是這一食物鏈的最后一環(huán),所以,這種毒藥在它體內(nèi)富集得尤其厲害。沉積在脂肪中的滴滴涕,會影響到鈣質(zhì)的新陳代謝,使得鳥蛋的殼變得非常薄,孵蛋時在母鳥的重壓下,往往會破碎。
由于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biāo)準(zhǔn)(分布區(qū)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zhì)量,種群規(guī)模,分布區(qū)域碎片化),種群數(shù)量趨勢穩(wěn)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