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最新經典完整譯本)》是一本最值得一看的心理學著作,其作者在心理學發(fā)展史上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也擁有相當高的低位。愈來愈多受它影響的人認為,阿德勒對心理學的貢獻超過了弗洛伊德,這不僅是因為其提出的自卑與補償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實際作用與直接影響,還因為其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已成完整的體系,如心理學家墨菲所說:“阿德勒的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是第一個沿著我們今天應該稱之為社會科學的方向發(fā)展的心理學體系?!毕嘈砰喿x本書,您一定會對阿德勒及其心理學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并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有一個更全面的理解。
作者:(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譯者:李青霞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維也納郊區(qū)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y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閱歷豐富,磨難頗多。他在幼年時期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歲那年患上肺炎險些喪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們之間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超越自己,1895年,他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并成為一名醫(yī)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團,并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一戰(zhàn)期間,他曾在奧國軍隊當軍醫(yī),戰(zhàn)爭結束后退役,隨后在維也納從事兒童心理學的輔導工作。同時,將他的專業(yè)技能向大量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的人士進行展示和傳授。從此名聲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倫比亞大學;1932年,受聘為長島醫(yī)學院教授;1935年,在美國創(chuàng)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1937年,他受邀到歐洲講學,因疲勞過度,心臟病突發(fā)離世。阿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人類面臨的挑戰(zhàn)》、《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shù)难芯俊贰ⅰ渡窠洶Y問題》、《理解人類本性》等。
“阿德勒的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是第一個沿著我們今天應該稱之為社會科學的方向發(fā)展的心理學體系?!?/p>
——心理學家墨菲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維也納郊區(qū)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然而,富裕的家庭環(huán)境給他帶來的并非快樂的童年,而是不幸和磨難。他在幼年時期便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丑。這致使他在兄弟們之間感到非常自卑。不幸遠遠還未結束,在5歲那年,他又患上了幾乎致他喪命的肺炎。這一切都讓阿德勒的生活籠罩著恐懼和悲傷。然而,也正是童年時期的種種經歷,讓阿德勒在很小的時候就下定決心做一名醫(yī)生,以便“與死亡作斗爭”。
最終,生活的不幸并未讓阿德勒消沉下去,他憑借自己超人的毅力贏得了眾人的贊許。1895年,他獲得了維也納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并成為一名醫(yī)生。由于對性格心理特征的特殊興趣和關注,阿德勒水到渠成地進入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領域。此后,他憑借著對人性特征超常的洞悉能力,在此領域如魚得水地施展著才能,并寫下了《縫紉業(yè)健康手冊》和《器官自卑感及生理補償研究》等著作。
1900年,阿德勒閱讀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對書中的觀點頗為贊同,并與弗洛伊德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02年,阿德勒受弗洛伊德之邀參加每周舉行的研討會,后又加入了心理分析社團,成為一名積極活躍的社團成員,并參與編輯《心理分析學報》。接著被弗洛伊德任命為接班人,擔任雛也納心理分析學會主席。但最終由于觀點上的不合,兩人矛盾日漸顯露,分道揚鑣。
之后。阿德勒率領其追隨者一同成立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并自稱其研究為“個體心理學”?!皞€體心理學派”是阿德勒與同事對自己所創(chuàng)新學的命名,之所以用“個體”這個詞,主要是為了強調個性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一戰(zhàn)期間,阿德勒也曾在奧國軍隊中當軍醫(yī),戰(zhàn)爭結束后退役。隨后他在維也納開始從事兒童心理學的輔導工作,同時將他的專業(yè)技能向大量專業(yè)和非專業(yè)的人士進行展示和傳授,從此聲名大振。
隨后阿德勒他開始到各國游歷,到處講學。1926年,他抵達美國,并受聘于哥倫比亞大學;1932年,受聘為長島醫(yī)學院教授;1935年,在美國創(chuàng)辦了國際個體。理學學刊;1937年,受邀到歐洲講學,終因疲勞過度、心臟病突發(fā)離世。
阿德勒一生為人類的個體。理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留下的大量著作為后世研究個體心理學提供了便利。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他的理論是否能被事實證明對社會有所貢獻和價值,并有助于營造人人平等的環(huán)境氛圍,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在某些方面自己雖與他人有所區(qū)別.但在人格和尊嚴上與他人是平等的。然后在實際工作上能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潛能。
阿德勒先生雖然離開我們已經數(shù)十年,但是我仍然希望讀者潛心閱讀他的文章,并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益。
由于翻譯水平有限,譯作中難免有瑕疵,望大家見諒。
李青霞
2012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