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萬世居,又稱大萬圍,是一處客家圍村,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古民居)之一,深圳市主要旅游景點。
位于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qū)大萬路33號的大萬圍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全國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圍屋之一,占地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6萬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間。
大萬世居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六樓,均為高高的圍墻相連,圍墻上有走馬廊相通。圍村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4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桿石。
大萬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歷史民俗遺物和文化精粹。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特點和客家人的流連變遷,極具歷史藝術價值,也是研究和體驗深圳客家源流、民俗、建筑藝術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對了解漢族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遷徙史有重大價值。
1984年,“大萬世居”被列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大萬世居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成立大萬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2018年,大萬世居被列入深圳市提升改造的“十大特色文化街區(qū)”之一。
大萬世居的內部格局,是由九條大街、十八個天井、八個樓腳,外加四周相互貫通的走馬樓串聯而成。在大萬世居的大街小巷,都是四通八達、南北格局對稱。
從平面布居來看,大萬世居呈長方形,以祠堂、中樓、后樓為中軸線,兩側對稱分布兩排硬山頂建筑形式、格局、大小一樣的二層式房屋。建筑前有禾坪和月池,后有沙墩陂,蓄水、灌溉、防洪三位一體。。圍墻六米多高,四邊合圍,周長約500米,由三合土夯成,墻頂設走馬廊,號稱“十閣走馬廊”。又有三層高碉樓分布四周,且槍眼廣布。
四周圍厚約80公分的院墻,墻外有護城河,圍墻四周有碉樓,整座建筑物前有半月形風水物池。正墻有三門,中門為牌樓,牌樓上裝飾飛檐及灰塑,木構件雕刻精美,左右又有兩側門,有中門經過門樓進入庭院,正中為祠堂。一般而言,祠堂是凝聚宗族力量,增強族人團結,抵御外族入侵,處理內部事務之場所,是一個宗族的政治、文化中心。祠堂在大萬世居群體建筑中為中心之重。祠堂匾額書"端義公祠"。祠堂分三進,前廳懸"光宗耀族"、"燕翼詒謀"木匾。中廳兩旁墻及正梁分別懸掛三幅弘揚族人高風亮節(jié),德高望重之匾額,如:"贊政宏才…"、"急功好義…"。后廳中間設置神龕,上刻"追遠堂"神龕,供奉曾氏家族族先歷代之牌位。
大萬世居師承宋代:“前、中、后三座落,左右兩附厝"的建筑風格,又稱"三堂二橫",是典型的客家建筑風格。建筑風格體現了中原傳統(tǒng)的封建禮制和漢晉莊園式塢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其歷史淵源。因此在客家人之建筑中深深包含了儒家文化特有的家族制度和等級觀念,如祖堂在上,主次分明,以祖堂為中軸線貫穿整體,左右對稱的布局。整座建筑物后墻筑成半圓弧形,與前面半月形的風水池遙相呼應,是典形的陰陽平衡、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
"大萬世居"不僅體現其深邃的中原文化之底蘊,其現實的社會功能也比較明顯。
大萬世居僅有正門樓三個門可以出入。正門樓為二層建筑,白天有人站崗放哨,夜間三個門全部關閉,有人在閣樓值班。整座建筑的四角都有高達十余米的碉樓,晝夜有人暸望。院內中樓二邊也有碉樓以防不測。正門樓上還鑿有許多槍孔、炮孔。每當與外界發(fā)生糾紛,大門一關,用槍、炮進行抵御。這種結構,除了御敵外,還用以防御野獸。這種防御性的建筑充分體現其自我保護的文化心理。
大萬世居整個建筑群自成一體,由于圍樓全封閉,所以在三堂的前后又發(fā)展出兩個橫向鋪開的露天內院,又稱上天街、下天街。上下天街是族人休閑孩童玩耍的公共活動場所,還有公共廚房、廁房、倉庫和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除了公用水井之處,家家戶戶屋內還設有水井。族人日出而耕,日入而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大萬世居"我群意識"濃厚。大萬世居"有大小房間約400余間,每間房之間都是相通的,兩排房子通過廊廡、夾壁相通,同一排房屋間有門相通??图胰讼騺碜⒅貓F結,直到當代,客家人還會把整個村的人當親戚般招待,這跟客家人從中原歷盡千辛萬苦遷徙到嶺南這一歷史有很大的關系。他們不但在路上需要族人的互相幫助克服困難,到了新的地方定居下來不免與當地人發(fā)生沖突械斗,更需要族人們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這種不分你我的傳統(tǒng)體現在房屋的建筑上,逃避外人的追捕時,防御功能尤為突出。
客家人原為中原漢族,漢族歷史上的宗法制度,在客家人建筑和格局面中得到了體現和保存。房間嚴格按照長幼尊卑秩序分配。中軸線上的房屋為嫡子嫡孫居住,庶輩按親疏居于偏房。二百多年來居住于此的客家人自覺地遵守著這套祖宗遺留的嫡庶制度。雖然子孫滿堂也決不會分家,房屋子不夠就在院內增建新房。祠堂和中樓等建筑的屋脊是用瓦垂直堆砌而成的。據族人講是恐后人家業(yè)敗落時,尚可用于修補漏瓦之屋,可見祖宗用心良苦。
大萬世居有許多珍貴民俗遺物,歷經二百余年天災人禍,保留完整。祠堂內外,堂壁堂梁的書法繪畫,雕梁畫棟,工藝運筆精湛。中堂壁上隱約可見王勃的《滕王閣序》、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金昌緒的《春怨》的草書遺跡以及栩栩如生的《八仙》組畫。正大門上的“大和保合,萬福攸同”的對聯出自《詩徑·小雅》,具有豐富的內涵。
大萬世居內還存有大萬世居曾氏端義公像的雕像。
祠堂里有兩塊稍顯斑駁的木質匾額,匾額書寫的是“急公好義”和“贊政宏才”?!百澱瓴拧必翌~是清乾隆皇帝誥授,表彰惠州水患發(fā)生之時,曾氏族人修身濟世、大義疏財的善舉;“急公好義”匾額是惠州受災人民贈曾傳周,以表達敬仰之心。
大萬世居位于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qū)大萬路33號坪環(huán)社區(qū)西南的客家村。
免費
在深圳市內乘坐深圳公交b678路、b811路、b850路至大萬世居站下車,然后步行約150米;乘坐深圳公交b952路、m368路至坪環(huán)社區(qū)站或坪環(huán)學校站下車,然后步行450米;乘坐深圳公交935路、941路、b870路至深業(yè)東城上邸站下車,然后步行約500米;乘坐深圳公交833路、935路、941路至東方威尼斯站下車,然后步行約600米。
大萬世居為曾氏族人所建。
據族譜記載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樂初年(1403年)遷至江西吉安永豐吉陽村,后遷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繼遷廣東海陽縣,再遷梅州興寧,至十三世簡輝公始遷深圳坪山,十五世周公時,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開始興建大萬世居。
大萬世居主要分兩個階段建造,第一階段建造“寶斗心”,始建時間約在清代乾隆中期(1755年前后),傳周公財丁兩旺,生有四子,到其86歲壽終前,五代同堂,于是圍屋不斷發(fā)展擴大,續(xù)建“寶斗心”外圍的建筑群及大墻。第二階段竣工時間約在乾隆末年(1799年前后)。
建造完成后,曾傳周攜其3位夫人外加7個兒女,共11人一起入住大萬世居。
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萬曾氏籌資建成明新學校,不僅招收本村學生,還招收附近村落如黃沙坑、牛角龍、羊母帳等村的適齡孩子,以及大萬村民親戚家的孩子。
2002年7月,大萬世居成立大萬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
2011年,坪山新區(qū)投入近3000萬元,全力把大萬世居打造成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園區(qū),并作為第七屆文博會重點活動場所和大運會參觀點。
2013年,深圳將大萬世居保護工程納入市政府2013年投資計劃,并投資2450萬元對大萬世居進行整體保護,打造成一個文化民俗的主題公園。
2014年,坪山區(qū)通過市投區(qū)建的方式,投入2744萬元,實施大萬世居一期修繕工程,于2017年完成驗收。
2019年4月23日,坪山區(qū)在大萬世居通過修繕改造,將大萬明新學館改造成集綜合閱讀、文化休閑、客家文化展示為一體的文化空間。
大萬世居主人名為曾端義,字傳周,乃寶安古代客家先賢,誥授儒林郎,正六品官。乾隆末年,惠州水患,傳周及其長子曾光斗捐資賑災,被朝廷分別誥授儒林郎捐職員和捐監(jiān)生。曾傳周亦于乾隆五十六年以曾端義之名立“贊政宏才”牌匾啟示后人。在端義公仙逝的當年(嘉慶二十四年),曾光斗立“急公好義”、“惠濟桑梓”牌匾以紀念。
開基始祖戒賭歸正建基立業(yè)
曾氏有祖訓十則——孝父母、睦兄弟、和夫婦、序長友、尊宗親、嚴內外、訓子孫、勤職業(yè)、明義利、慎官守,以及“孝親悅心,尊師扶幼”等六條家規(guī),其核心祖訓出自宗圣曾子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省誠身,道傳一貫”。
大萬世居開基始祖?zhèn)髦芄莻鞒性献嬗柕姆独T鴤髦芙ㄔ齑笕f世居時,大萬世居還是一片沼澤地,曾傳周每天靠牧放鴨鵝和推獨輪車賺錢,希望憑借自己的力量蓋房子。但后來曾傳周建房心切,染上了賭博的惡習,曾傳周漸漸輸光了“血汗錢。為了回本,曾傳周來到九叔家借錢,九叔不但不肯借,還羞辱了他一番。曾傳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想斗爭后清醒過來,于是曾傳周縱身跳下床,斬斷了右手大拇指,以示戒賭決心。自此之后,曾傳周戒賭歸正,勤儉持家,興辦實業(yè),并籌資建立起大萬世居。
傳周公大義疏財賑濟救災
“端義公祠”是曾傳周開基立業(yè)建造大萬世居期間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祠堂里有兩塊稍顯斑駁的木質匾額,匾額書寫的是“急公好義”和“贊政宏才”,訴說著200年前惠州水患發(fā)生之時,曾氏族人修身濟世、大義疏財的善舉。
曾傳周為人敦厚誠實,在族內威望高,還樂善好施、仁愛濟世。乾隆末年,惠州突發(fā)水患,曾傳周心系災民響應賑災,救濟錢物。乾隆五十六年,誥授曾傳周“贊政宏才”的牌匾,惠州受災人民贈曾傳周“急公好義”的匾額,以表達敬仰之心。
盡忠愛國情懷深植族人內心
曾傳周秉持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開創(chuàng)了大萬曾氏一脈“大仁大愛”的家風,至今仍在后裔子孫中代代傳承。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大批曾氏后人投入抗戰(zhàn)隊伍,英勇奮戰(zhàn),其中便有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曾生一生自革命起,承家風之精神,繼家族之使命,為廣東的解放和建設發(fā)展,以及人民軍隊的建設作出重要貢獻。曾生堅守的家國情懷,帶動了曾氏族人參與革命,大萬世居曾氏家族先后有曾福、曾基、曾志強、曾祥煌、曾偉仁、曾謙等一大批愛國人士加入東江縱隊。
“大萬祭祖”傳承“慎終追遠”家風
“大萬祭祖”是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初一早上,全村男女老少挑著三牲(雞肉、豬肉、魚肉)及香燭鞭炮,由麒麟鑼鼓作前導,去拜祭先祖。此外,大萬村還有“春秋兩祭”的風俗,春祭在驚蟄至清明,秋祭在重陽至尾陽(九月二十九)之前,祭掃曾傳周墓、傅氏祖婆墓、漢津公墓等。
“大萬祭祖”不僅體現了曾氏家族的宗族觀念強,還體現出對宗圣曾子“孝悌”文化及曾氏一脈“慎終追遠”家風的傳承,展現出曾氏一族和睦相處的濃厚氛圍。
2006年10月25日,“大萬世居”客家文化體驗游首發(fā)式暨大型客家原創(chuàng)實景音畫歌舞晚會在坪山街道大萬世居實地演出。
“大萬祭祖”作為大萬世居的一項風俗,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于2013年4月入選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3月2日上午,坪山區(qū)2018年元宵節(jié)麒麟祈福巡游活動大萬世居舉行。
2019年1月30日,“在大萬過大年——漢聲‘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因庫’展”在坪山區(qū)大萬世居開幕。
大萬世居是深圳地區(qū)較具規(guī)模保存完整的客家圍樓之一,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歷史民俗遺物和文化精粹。大萬世居建筑風格體現了中原傳統(tǒng)的封建禮制和漢晉莊園式塢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大萬世居的歷史淵源。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特點和客家人的流連變遷,極具歷史藝術價值,也是研究和體驗深圳客家源流、民俗、建筑藝術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對了解客家民系及其源流和遷徙史有重大價值。曾氏祖訓開創(chuàng)了大萬曾氏一脈“大仁大愛”的家風,“大萬祭祖”不僅體現了曾氏家族的宗族觀念強,還體現出對宗圣曾子“孝悌”文化及曾氏一脈“慎終追遠”家風的傳承,展現出曾氏一族和睦相處的濃厚氛圍。
1984年,“大萬世居”被列為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7月,大萬世居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成立了大萬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館。
2018年,深圳市政府出臺《深圳市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guī)劃》,將大萬世居列為規(guī)劃提升改造的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區(q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