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雷轟薦福碑》是元代馬致遠所作的一部雜劇,全劇共四折,末本戲。簡稱《薦福碑》。
《說集》本、孟本、天一閣本《錄鬼簿》及《太和正音譜》均有著錄。今存《脈望館古名家雜劇》本、《元曲選》本、《元明雜劇》本、《酹江集》本,其中以《元曲選》本最為流行。
這個故事在宋人的《冷齋夜話》和《續(xù)墨客揮犀》中均有敘述。當時又有“有客打碑來薦福,無人騎鶴上揚州”、“時來風(fēng)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的諺語。馬致遠當據(jù)此寫出了《薦福碑》雜劇。
從明人沈璟的《雙魚記》傳奇,也可以看到《薦福碑》的影子。
劇本相當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知識分子的貧困生活和追求功名利祿的悲慘遭遇,同時也宣揚了宿命論思想。
窮秀才張鎬屢次向人求助而難脫困境。薦福寺長老想拓幾張碑文出售,資助他赴考,碑又遭雷神擊碎。如此幾經(jīng)顛沛流離,最后得范仲淹的幫助,才得進京中了狀元。
第三折雷轟石碑一段曲辭,力透紙背,尤為曲家所稱賞。
馬致遠(生卒年有爭議),元代雜劇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wù)官(一作江浙省務(wù)提舉)。晚年隱退。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xiàn)存七種。作品多寫神仙道化,有“馬神仙”之稱。曲詞豪放灑脫。與關(guān)漢卿、白樸、鄭光祖同稱“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數(shù)二十三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