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公守法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該成語比喻奉行公事,遵守法令。一般在句中為聯(lián)合式;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
后世據(jù)此典故提煉出成語“奉公守法。
戰(zhàn)國時期,趙國有位大將名叫趙奢,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屢戰(zhàn)屢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官列上卿。
趙奢年輕時,曾擔任趙國征收田稅的小官。官職雖小,可趙奢忠于職守,秉公辦事,不畏權勢。趙國有位大名鼎鼎的公子,就是平原君趙勝,他是趙武靈王之子,又是趙惠文王的弟弟,位尊一時。有一次,趙奢帶著幾名手下到平原君家去征收田稅。平原君的管家見趙奢前來收稅,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仗勢欺人,還想戲弄趙奢。管家召來一伙家丁,把趙奢和幾個手下人圍了起來,不但拒交田稅,還無理取鬧。趙奢十分氣憤,他大喝道:“誰敢聚眾鬧事,拒交國家田稅,我就按國法處置,不管他是誰!”管家仗著自己是平原君家的侍從,對趙奢的話不以為然。結果,趙奢真的依照當時的國家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平原君家包括管家在內的九個參與鬧事的人。
平原君知道這件事后,大發(fā)雷霆,揚言要殺掉趙奢。很多人都勸趙奢趕快逃到別國去躲一躲,免遭殺身之禍??哨w奢并不害怕平原君的權勢,他說:“我以國家利益為重,依法辦事,為什么要逃?”趙奢不但不逃,還主動上門拜訪平原君,對他說:“您是趙國的王公貴族,又是以賢德聞名天下的人。天下賢士都以受到您的禮遇為榮,因為在大家眼里,您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正因為如此,您更應該以身作責,不應該放縱家人違反國家法令。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國家法律,都拒不交納國家田稅,那國家的力量就會遭到削弱。國家一削弱,就難免不被別的國家侵犯,甚至還會把我們趙國毀滅。如果到了那一天,平原君您還能保住現(xiàn)在的榮華富貴嗎?像您這樣身處高位的人,如果能帶頭遵守國家各項法令制度,帶頭交納田稅,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天下人也會心悅誠服地交租納稅,那么,國家也就會強盛起來。國家強盛,這其實也是平原君您所希望的?。∧頌橥踝骞?,又擔當相國重任,怎么可以帶頭輕視國家法令呢?您更應該率先奉公守法?!?/p>
一席話,說得平原君心服口服,他對趙奢以國家利益為重、秉公辦事的態(tài)度十分贊賞,認定趙奢是個賢能的人,就把趙奢推薦給趙惠文王。趙惠文王命趙奢統(tǒng)管全國賦稅。趙奢上任以后,仍然公正無私地處理一切事務。趙國的稅賦公正合理,適時按量收繳,國庫充盈,百姓的生活也漸漸好了起來。后來,趙奢被任命為大將軍,為趙國建立了許多戰(zhàn)功。
趙奢奉公守法,勇斬平原君家丁九人;平原君禮遇賢才,知錯就改,并將趙奢舉薦給了趙王,二人都是趙國的賢臣,這件事也被傳為千古佳話。自己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法律的權威高于一切,這是每位公民,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應該謹記于心的。
奉公必須守法,只有守法,才能奉公,這是辯證的道理。領導干部要做到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就必須帶頭遵守法紀,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百姓才會口服心服。加強法制建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力絕不能成為官員“對自己高看一眼”的理由,更不能成為一些人作威作福的工具。只有每個中國共產黨黨員徹底摒棄特權思想,時時刻刻慎權、慎欲、慎微,敬畏黨紀國法,敬畏人民,敬畏歷史,克己奉公,堅守精神家園,永葆政治本色,才能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在句中一般聯(lián)合式用法;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指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后形容辦事守規(guī)矩。
南宋·朱熹《辭免江東提刑奏狀二》:“又況今來所除差遣,仍是按察官司。若復奉公守法,則恐如前所為,或至重傷朝廷事體;若但觀勢徇私,又恐下負夙心,上孤陛下眷知任使之意,進退準谷,無地自處。”
元·曾瑞《留鞋記》三折:“因為老夫廉能清正,奉公守法,圣人敕賜勢劍金牌,著老夫先斬后奏?!?/p>
中國當代作家巴金《寒俊》:“我們奉公守法,別人升官發(fā)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