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即事》是北宋文學(xué)家王安石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寫即目所見的初夏田園風(fēng)光,石橋茅屋,清溪宛轉(zhuǎn),流水濺濺,綠陰幽草,還有麥子成熟時散發(fā)出的香氣,這一切比百花吐艷的春天還美,流露出詩人對田園風(fēng)物的愛賞與恬淡之情。全詩敘寫近乎白描,取景別致,首句靜景,次句動景,三句放眼高遠(yuǎn),景物稍虛,結(jié)句寫另一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景物樸素清新,成獨到意境。
初夏即事
石梁茅屋有彎碕⑴,流水濺濺度兩陂⑵。
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⑶,綠陰幽草勝花時⑷。
⑴石梁:石橋。梁,橋。碕(qí):曲折的堤岸。
⑵濺濺(jiān jiān):流水聲?!赌咎m詩》:“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度:流過。陂(bēi):池塘。
⑶晴日暖風(fēng):語本唐薛能《折楊柳》:“暖風(fēng)晴日斷浮埃,廢路新條發(fā)釣臺?!鄙褐讣ぐl(fā),助長。麥氣:指麥子成熟時散發(fā)出的香氣。南朝梁何遜《車中見新林分別甚盛》:“于時春未歇,麥氣始清和?!?/p>
⑷花時:開花的季節(jié),指春天。
茅草屋北邊有彎曲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橋。小河水流湍急,溢出堤岸,流過兩個池塘。
風(fēng)和日暖,麥子蓬勃生長,吹來一陣陣麥香。濃綠的樹陰下,清幽的草地比春天還美麗。
此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是王安石罷相后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所作。北宋中期,國庫枯竭,民不聊生,王安石大膽變革,希望實現(xiàn)富國強兵,卻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落得罷相而歸。詩人從政治斗爭中退敗下來,晚年心情十分苦悶,有時騎著毛驢,信步阡陌;有時則逃于禪學(xué)空門,以求寄托;有時安靜地蒔花種竹,以怡養(yǎng)情性。初夏時節(jié),詩人在田園幽居生活中,即景寫下這首小詩。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再相;熙寧九年(1076)再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zhí)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jīng)》《尚書》《周官》,時稱《三經(jīng)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有人認(rèn)為王安石的詩“意味較薄”,有人說他的詩“性亦不耐含蓄”“只知巧語之為詩”。就某些詩來看,不為無理,但卻不能以偏概全,如這首《初夏即事》,就頗含蓄,且意味深長。
首句“石梁茅屋有彎碕”,寫岸邊景物?!皬澊J”,借用左思《吳都賦》“左稱彎碕,右號臨硎”一句中詞,指曲折的水岸。詩人這里只把“石梁”“茅屋”和“彎碕”三種物象用三個特寫鏡頭依次介紹給讀者,不加任何形容,而讓讀者自己去聯(lián)綴成為一幅畫面。這幅畫面,大致是這樣:一條河岸曲折的流水上,有一座石橋,臨近橋頭,又有茅屋數(shù)間。這幅畫面簡淡、空曠,沒有鳥語,沒有花香,沒有艷麗的色彩,沒有人物的活動,找不到“巧語”的痕跡。這茅屋可能是農(nóng)舍,“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都忙于勞動去了,所以只見茅屋而不見人。詩人沒有說明,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第二句“流水濺濺度兩陂”,詩人的觀照由岸邊轉(zhuǎn)向流水,由近及遠(yuǎn)地寫溪水流淌的氣勢?!盀R濺”,可作流水聲來理解,亦可作水疾流的樣子來理解,把以上兩種理解合起來,也是可以的。這一句亦沒有什么奇巧,但卻展現(xiàn)了春末夏初季節(jié)水漲流疾的情狀。前兩句寫出了詩人別具一格的住居,展現(xiàn)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畫面。往昔重樓飛檐,雕梁畫棟的官宦居處換成了筑籬為墻,結(jié)草作舍的水邊茅屋,對于這種懸殊的變化,王安石采取了一種安然自樂的態(tài)度。別致的“茅屋”,幽雅的“石梁”,天然的“彎碕”,動聽的“流水”,點出了詩人擺脫官場身居山村后獨得的情趣。
第三句“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詩人的觀照由溪流轉(zhuǎn)向田野,寫其風(fēng)光。對這一句,李壁引了韓愈詩“暖風(fēng)抽宿麥,清雨卷歸旗”、唐人詩“散盡平生眼中客,暖風(fēng)晴日閉門居”、趙師民詩“麥天晨氣潤,槐夏午陰清”等來箋注。很可能詩人在寫這句詩時,這些詩句都涌上了心頭,他加以借鑒并有所創(chuàng)新,寫了他實在的感知。“麥氣”,指日光照射麥苗時散發(fā)的草香氣?!扒缛张L(fēng)”,使人眼明身熱,“生麥氣”,使人可以聯(lián)想到麥苗在日照下拔節(jié)猛長的勢頭。
末句“綠陰幽草勝花時”,寫詩人進一步放眼遠(yuǎn)處所見及他當(dāng)時的心情。前三句主要是客觀的描寫,情寓于景中,這一句則主要是抒發(fā)主觀之情?!熬G陰幽草”,是春歸花謝后的初夏風(fēng)光的特色?!皠倩〞r”,是詩人獨特的感受,不同于“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的感傷,不同于“困人天氣日初長”的苦悶,不同于“長夏江村事事幽”的閑適,而是領(lǐng)悟到這初夏的自然景觀比春天百花盛開時更美,更使人愉悅。住居環(huán)境的幽靜,景色的柔美,這對詩人來說簡直是世外桃源,心靈找到了歸宿。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名句,王安石則在前人基礎(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將“綠陰幽草勝花時”的景象寫活了,顯示了詩人對清幽境界的神往,一個“勝”字,真是妙趣橫生,境界全出。詩人興奮而情緒昂揚,語言亦樸實。
惜春、怨春歸是古典詩歌中普遍的主題,但詩人卻要高唱“綠陰幽草勝花時”,贊美夏天。這首詩未盡其意,留有讓人思而得之的內(nèi)容。詩人之所以贊美初夏,捕捉水流疾速、“晴日暖風(fēng)”、“麥氣”生發(fā)和“綠陰幽草”等物象,正是看中這是生長的季節(jié),是火熱的季節(jié)。由于看到了水源充足,日晴風(fēng)暖,麥苗長勢良好,因而感到豐收在望,大有利于國富民強。詩人表現(xiàn)的不是小我的一己之歡,而是關(guān)心國計民生的博大熱烈的胸懷,是對四季的哲理性的審視。
南宋李壁《王荊公詩注》:別是幽勝,令人識宰物氣象。
南宋趙與虤《娛書堂詩話》:王荊公《初夏絕句》:“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狈妒疲骸皣L蒙恩獨引觴燕,壽王與行苑中親誦后句,以為佳?!?/p>
近代陳曾壽《讀廣雅堂詩隨筆》:荊公絕句,饒有孤懷遠(yuǎn)韻。……《初夏即事》詩云:“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贝藙t遠(yuǎn)韻一種,公集中不多見。蓋荊公晚年閑居日久,處境不同,故立言自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