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庵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qū)東北10公里處白佛村。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時期,庵院座北朝南,占地百余畝?,F任方丈釋悟貴法師。
在南北朝后期觀世音菩薩以妙莊王之女化現順德府(今邢臺)白佛店出家修行。又為父舍目療疾,慈心至極,而道業(yè)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護持眾生。由此,“白雀庵觀音菩薩女道場”的世名由此而生。
此后,歷代朝政崇敬備至。先后于元至正元年,明正德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年,乾隆四十年,嘉慶三年(以上碑文,現白雀庵猶存)都對此庵進行了擴建。1988年白雀庵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佛教協(xié)會批準開放為“河北省南和區(qū)白雀庵女道場”,其也是我省較早開放的場所之一。其影響力涉及到周邊多個省市,也是河北省較大的尼眾(女眾)道場。
現在白雀庵常住僧人30余名,每年兩次大型法事活動(四月初四、九月廿五)。
妙善乃觀音是也,于白雀庵為尼,其父妙莊王,乃天神下凡,偶得頑疾,需以其手目為引,其女妙善舍其眼手,病愈,欲封之全手全眼菩薩,然情甚激,謬作千手千眼菩薩,故名千手千眼菩薩又稱千手觀音、妙善觀音。
白雀庵是黃河以北較大的[女眾道場]、也是冀南文化旅游中的一顆明珠。
廟內供奉的是千手觀音(“千手千眼”菩薩),為興林國國王妙莊嚴的三女兒妙善,人稱“三皇姑”。
南北朝時,草莽皇帝妙莊嚴在今天邢臺的南和區(qū)一帶建立興林國,妙善曾在白雀庵為尼,因父王得怪病——人面瘡,需用親生女兒的手和眼作藥引子,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為父王治病。妙莊王本想把三皇姑封為全手全眼菩薩,由于過分激動,竟說成“千手千眼”。
妙莊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龍?zhí)熳佣际恰敖鹂谟裱浴保痪洹扒智а邸?,三皇姑果然又生出許多只手和眼來,即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薩又稱千手觀音、妙善觀音。
庵院香火旺盛,特別是農歷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的兩個廟會,香客遍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會期長達15天左右。
彌勒菩薩,因他的形象時常笑嘻嘻,使人起了一種歡喜的感覺,又稱他為‘皆大歡喜’。在《六波羅蜜經》里所誦到的慈氏菩薩,和《阿彌陀經》里的阿逸多菩薩,都是彌勒菩薩的別名。
相傳在我國五代梁朝時,奉化地方有一位和尚,經常背著一布袋,終日奔走,勸化大家信佛,大家都稱他做布袋和尚。他一生功行都異乎常人,在臨終時說了一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以后各寺院以這布袋和尚的形象作為彌勒菩薩。
當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出生在南天竺(印度)婆羅門的家里,后來出家為佛弟子。他比佛先圓寂,上升兜率天內院,為補處菩薩。彌勒菩薩是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他將在釋迦牟尼佛涅槃無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后,從兜率天降生到人世,在龍華樹下成佛,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事業(yè),來化度眾生。
韋馱菩薩他示現的是將軍身,保護著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因為韋馱菩薩曾發(fā)愿,要在賢劫千佛中,永恒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時護持佛法,為眾生服務。并且他也是賢劫千佛之一,將在九百九十九尊佛以后成佛,也就是說,他將是賢劫中第一千尊佛,他的稱號叫“樓至佛’。韋馱菩薩手里拿著的一根寶杵,就是鎮(zhèn)壓魔軍用的。
四大金剛就是四天王,是帝釋天的外將,護領著四天下的眾生,東方天王名叫多羅吒(又名持國),南方天王名叫毗琉璃(又名增長),西方天王名叫毗留博叉(又名廣目),北方天王名叫毗沙門(又名多聞)。
四大金剛負有視察眾生的善惡,和保護佛法僧三寶神圣的職責。雖然他們表現了怒目的相貌,但還是具有慈悲的心腸,主要是為了降伏那些危害佛法的魔鬼的。象征著佛教大雄無畏的精神。
素聞觀世音菩薩久遠劫來業(yè)已成佛,為普渡眾生倒駕慈航,千百年來救助拔濟六道眾生令向佛乘,而應化三十二身、發(fā)弘誓愿,千處祈求千處應,無處不現身。
南和白雀庵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時期,今位于河北南和區(qū)白佛村,據載當時有一小國名興林國,該國國王的三公主妙善就出家于白雀庵,一日國王抱恙妙善公主用其雙眼、雙臂為其父做藥引治病,妙善公主的這一善行感動了本師釋迦牟尼佛,于是佛陀現身為其說法。之后妙善公主證得菩薩果位,以千手千眼身度化眾生。
為弘揚正法,續(xù)佛慧命,安僧渡眾,顯如來渡生本懷為宗旨,為求觀音道場之遺風,涌現白雀庵之原貌,現決定在白雀庵修建千手千眼觀音殿。 觀音殿面積13600平方米,殿內供養(yǎng)38米高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寶像。全殿整體造價約8000萬人民幣。千眼,觀世間萬象;千手,解眾生疾苦;聞聲救苦,以智慧知眾生心,眼到手到,救度眾生。由于工程浩大,非少數功德主所能為之,為此現祈社會廣大有緣人士咸發(fā)菩提心,以一顆心,一份力,重塑菩薩圣像,集一份福德,共同護持佛教道場!
一念善舉,功不唐捐!所有參與及隨喜之人士,必蒙諸佛菩薩加被,消災賜福,?;墼鲩L,善因佳果,永世留芳!根據《大正藏》中《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記載:若有凈信之心造佛形像,一切業(yè)障莫不除滅,所獲功德無量無邊乃至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白雀庵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時期,庵院座北朝南,占地百余畝。在南北朝時期,這里是一片帶狀森林,溝渠如織,水明草秀,白雀成群。
由江蘇鎮(zhèn)江德真法師參學至此,感嘆這里“不是江南,卻勝似江南”。于是發(fā)愿在此建一處庵院,普渡眾生,以解除眾生凡塵苦難,此之謂白雀庵啟建之始也。
此后庵院女眾僧人達五百余人,香客如流,參眾如云。
后觀世音菩薩以妙莊王之女化現順德府(今邢臺)白佛店出家修行。又為父舍目療疾,慈心至極,而道業(yè)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護持眾生。
由此,“白雀庵觀音菩薩女眾道場”的世名由此而生。此后,歷代朝政崇敬備至,先后于元至正元年,明正德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年,乾隆四十年,白雀庵嘉慶三年(以上碑文,現白雀庵猶存)都對此庵進行了擴建,至民國六年,白雀庵毀于戰(zhàn)亂,僅存殿堂兩間,但香火仍然有續(xù),尼和尚覺林法師慘淡經營,維系三寶,續(xù)佛慧命。
時至1988年黨的宗教政策落實以后,白雀庵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佛教協(xié)會批準開放為“河北省南和區(qū)白雀庵女眾道場”,其也是河北省最早開放的佛教場所之一。
住持釋能文法師收徒百余名,攜其弟子應緣募化,恢復重建,先后在舊址重建了大悲庵(1988年)、地藏殿(1989年)、大雄寶殿(1998年)等。
其影響力涉及到周邊多個省市,是河北省最大的二僧(女眾)道場,被譽為“華北第一庵”。住持釋能文法師于2002年農歷三月初八圓滿示寂后,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凈慧老和尚親自住持荼毗儀式,得舍利數枚。
后白雀庵住持由其弟子釋悟貴法師接任,又建起了天王殿(2001年),東西寮房,磐若殿(2002年)等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