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燕塔坐落于莘縣城中心,是一座存放高僧骨灰的佛塔,舊縣志中稱“古塔”、“寶塔”,外地人則稱“莘縣塔”。莘縣人因塔上棲息一種體型較大的鐵皮燕子而親切地稱為“燕塔”。
莘縣燕塔的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治平元年(即公元1064年),那一年舉行了隆重的古塔奠基儀式。
金天眷二年(即公元1139年),塔終于宣告竣工,一個塔前后竟建了75年。
古塔共十三級,為樓閣式青磚木柱結構,塔體八面,每層四門,通高66.7米,塔基南北徑長22米,東西徑長23米,占地面積371平方米。
古塔在莘縣城中心矗立了829年,歷經王朝更替,社會變遷,戰(zhàn)事侵襲,巋然不動。
1968年的文革動亂中,千年古塔遭拆毀。
燕塔景區(qū)坐落于莘縣縣城中心,核心區(qū)面積約10萬平方米,總面積約38萬平方米,商業(yè)面積約計14萬平方米,經營業(yè)態(tài)以文化傳媒、非遺、旅游、商品、餐飲、酒吧、酒店、電影院、大型超市、藝術培訓等為主。景區(qū)范圍內經營商戶約400余家,其中文化類典型商戶(項目)91家,餐飲類商戶65家,夜間營業(yè)商戶260余家,景區(qū)形成了以燕塔為主的古建筑文化,以文廟為代表的非遺文化,以美術館為代表的書香文化,以嘜田娛樂為代表的休閑文化,以燕塔大酒店等為代表的餐飲住宿,以華聯超市、成和商廈為代表的購物中心。2022年被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qū)。
燕塔景區(qū)的核心建筑為燕塔,總建筑面積為4300平方米,塔的基本形態(tài)仍為八面十三層,新塔地下一層,地上十三層。塔基高1.2米,塔身高69.9米,塔剎高18.9米,總高90米。登塔俯瞰莘縣,綺麗風光盡收眼底。
位于燕塔東側的文廟,占地2439平方米,是明朝建筑,是莘縣境內唯一保存下來的古廟宇,是聊城四大古文廟之一,2006年12月被山東省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位于燕塔西側的美術館,建筑面積2000余平方米,整體建筑以現代化館舍與古建筑園林風格融為一體,積聚了眾多名家書畫之作,是名家藝術殿堂,被譽為魯西最美美術館。
燕塔:探尋歷史悠久的燕塔,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古老建筑的深厚底蘊與魅力。
地址:聊城市莘縣振興街與莘亭路交匯處南側。
交通:乘坐莘縣16路或莘縣1路,在“莘縣工人文化宮站”下車就到。
開放時間:08:00-17:00
損毀
文化大革命時被摧毀,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一直被認為是莘縣象征的燕塔消失了。
1968年,文革動亂中,千年古塔惜遭拆毀。
2005年該縣成立了莘縣燕塔文化研究會,負責燕塔修復工作。項目于2006年5月19日奠基。
新塔總建筑面積大約為430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十三層。
塔的南北軸線為正南正北方向,底層的北門為正門。
整座塔造型美觀,結構合理,登塔層層有風景。另外,新塔安裝一部電梯,登塔俯瞰莘縣,綺麗風光盡收眼底。
新塔介紹
新塔于2009年10月26日舉行了落成典禮,對外開放。
新燕塔落成前,我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審視著新燕塔。
新塔是在舊塔原址上于2006年5月19日奠基動工。塔的基本形態(tài)仍為八面十三層,塔基高1.2米,塔身高69.9米,塔剎高18.9米,通高90米。
塔的地下室高7.2米;地上第一層高7.5米,第二層至第十二層為標準層,每層高4.8米,頂層高9.6米,塔體直徑第一層為30米,第二層為24米,往上每層遞減0.3米。
塔內設步行梯和電梯,每層皆安裝外回廊,以利觀瞻。整座塔造型美觀,結構合理。
塔的一層是燕塔的主題空間,很傳統的中國文化建筑韻味,從正門(北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釋迦摩尼的畫像和“佛光普照,祈福四方”的匾額。
電梯啞口也是廟宇拱形石材門套,塔內的柱子為方形,由二度紅和金色壁布組合,頂面為古典藻井和紅漆椽子吊頂,墻面磚雕嵌入,北南東西都是朱紅色古典大門,宋式望柱的構欄從一層到十三層。
這次燕塔重建,修造了地宮,地宮也稱龍宮,顧名思義就是建在地下的宮室。漢傳佛教一般將生身舍利安放在地宮(塔基),將法身舍利安放在天宮(塔頂)。
舊塔在拆除過程中先后在天宮發(fā)現了五本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和一部手抄本《陀羅尼經》,在七層發(fā)現了一座四角十三層尺余高的銀塔,在地宮的石函中發(fā)現了舍利,證明了古塔確為佛塔。
地宮注重了塔的根脈、水脈和文脈再現,在舊塔原址地底深處挖掘出舊塔的根基,在這個根基上續(xù)砌,顯示了燕塔的歷史與文化傳承。
地宮中間為龍脈匯水井,舊塔底原有一井,這次建筑燕塔深挖48米找到了原井的水源,重建龍脈匯水井,使井水同底層水源相連,完成了水脈的相通。
淵源
十三層是佛教文化濃筆重墨的圣地,大家看到的頂層蓮花寶頂是根據歷史記載重新修建的。蓮花寶頂下面是四尊面向東西南北的四面佛:東方阿如來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如來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這些佛的須彌座1.3米,佛像高4.6米,共計5.9米。
佛前擺桌香案和供奉侍品,并配有香火和功德箱。在四面佛周圍是十八羅漢,浮雕工藝,形象栩栩如生。
十三層外廊墻壁設計了108個佛龕,按傳統設置和擺放,有專人上香供奉,逢年過節(jié)佛燭通宵。
佛龕對面的墻壁上是四大菩薩壁畫,即: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還有兩大佛經即:《陀羅尼經》和《妙法蓮花經》。
塔是佛教建筑物,為葬佛舍利之所,也是珍藏經論之地。在十三層墻面上彩制菩薩和佛經,再現了塔的祛惡、佑民、祈福功能。
燕塔在人們的呼喚中,終于竣工了,從此莘縣又有了自己的人文景觀,莘縣人民的燕塔情緣得以繼續(xù)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