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綢,是山西絲綢業(yè)鼎盛時期的代表,產于山西長治,因潞州而得名,歷史上曾與杭緞、蜀錦齊名,名列中國三大名綢之一,是極富地方特色的特色傳統(tǒng)絲織品,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室貢品以及支撐晉商發(fā)展的主要商品。
2014年潞綢手工織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15年6月開始,借助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發(fā)展戰(zhàn)略機遇,潞綢隨“山西品牌絲路行”相繼走過了匈牙利站、吉爾吉斯斯坦站、俄羅斯站、意大利站、泰國站,贏得了國外消費者的欽佩和驚訝。
潞綢在工藝上更是精益求精,所有織造的工藝都離不開經線與緯線的配合,而潞綢的經線與緯線都需要不同的工藝處理。經線,需要原料分檔、浸漬、繅絲、絡絲、整經,而緯線需要并絲、揚返、染色、絡絲、卷緯。用捻絲做經線,不同捻向的合股絲做緯線,上機織造,才可以織出不同手感、不同紋樣的成品。而織造之前還需要做織機裝造、紋樣設計和紙板制作,其中紋樣設計又包含了紋樣、意匠、配色三個工序。傳統(tǒng)的織造作品有真絲織錦被面、手帕、水紗、皺紗、提花綢、花軟緞,后經設計創(chuàng)新,出現(xiàn)了絲織畫卷這樣的藝術品,也有了睡衣、桌旗、靠枕等更為貼近日常的產品。
傳統(tǒng)潞綢精巧亮麗、手感厚實、結實耐用,組織結構均為三枚斜紋地和緯六枚斜紋提花,輔以刺繡、手繪等。曾被譽為“太行山上一枝花”。
潞綢,是山西絲綢業(yè)鼎盛時期的代表,產于山西長治,因潞州而得名,歷史上曾與杭鍛、蜀錦齊名,名列中國三大名綢之一。穿絲綢其實就是在穿文化,現(xiàn)代潞綢是將幾千年絲綢文明與現(xiàn)代時尚交織在一起的藝術品。
早在盛唐時期,山西的絲與綢就已在“絲綢之路”通行。拂去歷史的塵埃,追溯中國絲稠文化的起源。上古炎帝農耕時期,地處太行山脈的長治就已經開創(chuàng)了栽桑養(yǎng)蠶的歷史。
從隋朝起,潞綢就已成為山西州府向朝廷進貢的主要物品。從《隋書》記載:“上黨,人多種農?!毕碛小澳箱两?,北潞州,衣天下”的歷史佳話。由此可見蠶桑生產在長治等地興盛已久,并在當時形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力。
絲綢之路是西方了解絲綢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通道,據(jù)《山西通志》記載,早在盛唐時期,山西的絲與綢就已在“絲綢之路”通行,且山西人還在西域諸國(阿拉伯地區(qū))傳授繅絲織綢技術,說明山西當時的繅絲、織綢技術已相當成熟與發(fā)達。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就藩于潞安府后,在山西設立織染局,主管為皇家派造潞綢,使潞綢在潞州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織造規(guī)模,是當時山西省進貢的主要產品和賦稅的大宗來源,盛極一時,作為皇室貢品,代表了明清山西乃至全國紡織技術的較高水平。明萬歷年間,潞綢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士庶皆得為衣”,此時潞綢作為普通百姓的飾品,充分融入到了民間,作為一種衣著飾品,承載了深刻復雜的審美、習俗等文化內涵,融入了燦爛的中華絲綢文化之中。據(jù)乾隆《潞安府志》記載,長治有織機13000臺,登機鳴杼者數(shù)千家,“潞綢”名揚四海,與“杭緞”、“蜀錦”齊名。清代也是潞綢長足發(fā)展的階段,據(jù)史書記載,長治每年生產絲綢達3000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