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拼音:dé gāo wàng zhòng)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guān)典故最早見于《晉書》。
“德高望重”意指品德高尚,名聲很大(德:品德。望:威望、聲望)。該成語在句中多作定語、謂語;含褒義。多用于稱頌?zāi)觊L而名望高的人。
唐·房玄齡等《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nèi)外群僚,皆應(yīng)盡數(shù)?!庇帧稌x書·司馬元顯傳》:“元顯因諷禮官下議,稱己德隆望尊?!?/p>
后人將句中的“德隆望重”“德隆望尊”加以改造,產(chǎn)生了“德高望重”這個成語。
富弼,字彥國,北宋洛陽人。他出身貧寒,從小讀書勤奮,知識淵博,加上舉止豁達,氣概不凡,當時有位前輩見過他后,贊嘆說:“這是輔佐帝王的賢才啊!”
富弼二十六歲踏上仕途。四十多年里,他對北宋王朝竭誠盡忠,在處理外交、邊防、監(jiān)察刑獄、賑濟災(zāi)民等事務(wù)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斷被加官晉要先后擔任過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為天子倚重、百官景仰的名臣。
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北方的契丹國屯兵邊境,要求宋朝割讓關(guān)南的大片領(lǐng)土。朝廷決定任命富弼為報聘使者前往敵營談判。在交涉中,他不顧個的安??犊愒~,列舉兩國數(shù)十年來結(jié)盟交好的歷史,勸說契丹君主放棄割的要求成功地維護了本國的利益。他先后兩次奉命出使,第一次赴任,正逢文兒得病去世;第二次上路,又聞報小兒子出生,他都沒有回家看上一眼。歸國以后,朝廷為了褒揚他的功績,先后授予他樞密直學士、翰林學士和樞密副使等要職,他都謙遜地再三辭謝,不肯就任。
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在商胡決口,洪水泛濫成災(zāi),河北六七十萬災(zāi)民倉皇南下,涌向京東地區(qū)。當時,富弼正遭到政敵的讒言誹謗,謫官在青州,在境內(nèi)騰出公私房屋十多萬間來分散安排災(zāi)民,并出榜向當?shù)匕傩漳技Z食,加上官倉中的全部存糧,都運送到各區(qū)散發(fā)。到第二年,河北麥子大熟,絕大多數(shù)災(zāi)民都扶老攜幼返回家鄉(xiāng)。富弼為國家召募到兵員一萬多人。民間頌聲載道。天子特派使者前來慰勞,并授任他為禮部侍郎,富弼卻辭謝說:“這是臣應(yīng)盡的職責?!?/p>
富弼為人謹恭慈和,即使當了宰相以后,也從不以勢傲人。無論下屬官員或平民百姓前來謁見,他都以平等之禮相待。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長期隱居洛陽。一天,他乘小轎外出,經(jīng)過天津橋時被市民發(fā)現(xiàn),馬上紛紛跟隨觀看,使熱鬧的一個集市頃刻之間變得空無一人。司馬光曾稱頌他說“三世輔臣,德高望重。”這個評價是符合事實的。(故事根據(jù)北宋司馬光《辭人對小殿札子》相關(guān)內(nèi)容改寫)
“德高望重”是社會或階級對某些道德榜樣人物或者是道德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一種崇高的道德評價。這種評價是人們在長期的道德實踐活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外界對某個人的強加或個人不懷好意的自封。享有崇高道德聲望的人,一般都是嚴格遵守某種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模范,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yǎng),并對他人和社會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人們要多了解他們的故事,敬仰他們,認真地學習他們時時刻刻心系天下人民,為國家、為社會甘于無私奉獻的精神。
“德高望重”意指品德高尚,聲望很大。該成語在句中多作定語、謂語;含褒義。多用于受群眾愛戴的年長者。
北宋·司馬光《辭人對小殿札子》:“臣竊惟富弼三世輔臣,德高望重?!?/p>
明·歸有光《上總制書》:“伏惟君侯,德高望重,謀深慮淵?!?/p>
曹禺《王昭君》第三幕:“我們家德高望重,呼韓邪單于保護我們、信任我們?!?/p>
老舍《正紅旗下》:“定大爺,咱們這一帶可就數(shù)您德高望重,也只有您肯幫助我們?!?/p>
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兩者都含有“品德高尚”的意思,都用于有聲望的老年人。區(qū)別在于:“德高望重”強調(diào)“望重”,“年高德劭”強調(diào)“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