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视频污在线观看|亚洲熟女丝袜AV|中国三级在线免费|在线免费牛牛AV|日韩无码青青草原|国产V日产∨综合V精品视频|98超碰资源人人|久久久久久久探花蜜蜜蜜|久久小视频免费在|亚洲日韩欧美国产网站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 西湖 大泊湖
頤和園昆明湖
0
贊數(shù):
昆明湖,是頤和園內(nèi)湖泊,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稱“七里泊”、“甕山泊”、“大泊湖”、“西湖”。昆明湖的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按照中國歷代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內(nèi)建有“南湖島”“治鏡閣島”和“藻鑒堂島”三個中心島嶼,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錯落的島嶼,以及隱現(xiàn)在湖畔風(fēng)光中的各式建筑,組成了頤和園中以水為主體的絕色風(fēng)景。
頤和園昆明湖基本信息
  • 開放時間: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30-18:00;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7:00-17:00
  • 所在地/隸屬: 北京市 海淀區(qū)
所在景區(qū)
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與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它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shè)計手法而建成,集傳統(tǒng)造園藝術(shù)之大成,借景周圍的山水環(huán)境,既有皇家園林恢弘富麗的氣勢,又充滿了自然之趣,高度體現(xiàn)了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zhǔn)則,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相關(guān)景點

頤和園昆明湖怎么樣

昆明湖,古稱“七里泊”、“甕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區(qū)頤和園內(nèi)湖泊,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來自此渠。出水為南長河(京密引水渠下段)。

昆明湖的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總面積有3000畝之闊。元代始為通州漕運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設(shè)皇家園林,至清代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頤和園。民國以后,成為公園。

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運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瀏覽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終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為主要的調(diào)蓄水庫,堪稱為北京城的生命線。

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遺產(chǎn)名錄。

頤和園昆明湖景區(qū)介紹

主要景點



昆明湖旨在代表一池三山(一池三山)的中國傳統(tǒng)園林實踐。就像杭州西湖和故宮太液湖中的島嶼一樣,沿襲《山海經(jīng)》中提到的三個仙島:蓬萊、瀛洲和方丈的做法。昆明湖的三個島分別是南湖島、治鏡閣島和藻鑒堂島。

昆明湖北岸,為萬壽山,山前的湖岸有“云輝玉宇”的牌樓,經(jīng)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至智慧海,層層升高,構(gòu)成巨大的建筑群。山下沿湖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

湖東岸分布著耶律楚才祠、乾隆年間造的銅牛、知春亭、文昌閣、廓如亭等,廓如亭畔,150米長的十七孔橋連接湖岸和南湖島,橋欄雕石獅500余只。島上有龍王廟、月波樓、云香閣、涵虛堂等建筑。

湖西部的西堤系乾隆年間仿杭州西湖的蘇堤而建,堤上建6橋,由北向南依次為:界湖橋、豳鳳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

頤和園景區(qū)規(guī)模宏大,占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約220公頃)。園內(nèi)建筑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處,3555古建筑,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間。古樹名木1600余株。

湖區(qū)島嶼



昆明湖中有三個島嶼,分別是:位于東湖的南湖島(島上建有望蟾閣(后改建為涵虛堂));位于西北湖中的治鏡閣島(島上原有治鏡閣,1860年,英法聯(lián)軍轟毀,后慈禧重修頤和園,將閣上的部分構(gòu)件拆去營建園內(nèi)其他建筑,治鏡閣由此廢棄);位于西南湖中的藻鑒堂島(島上建有藻鑒堂、煙云舒卷殿和春風(fēng)啜茗臺)。

每一個湖中各筑一個。三島成鼎足之勢,象征海中的仙島。這種“一池三山”的構(gòu)筑形式,是沿襲中國皇家園林的傳統(tǒng)作法。早在秦始皇時期,因迷信神仙術(shù),派人到東海本仙山尋求長生不老藥,被方士欺騙后仍不死心,便在宮苑內(nèi)挖湖筑島,模擬仙境,以滿足精神上的渴求,到了漢武帝修建上林苑時,又在太液池中修筑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島。于是“一池三山”的模式便延續(xù)下來,成為帝王園林的規(guī)范。

南湖島,是復(fù)建最好的一島,可供游人觀賞。原為西湖東堤處,原有龍王廟。乾隆擴湖后,湖界東移,此處留下未挖,成為孤島。面積一萬余平方米,巨大砌岸。北部有假山,山上是主體建筑涵虛堂。原是清代一座仿武昌黃鶴樓的三層樓閣望蟾閣,是觀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后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年間復(fù)建成一層大殿。建有碼頭。島上還有龍王廟、鑒遠堂、澹會軒、月波樓和云香閣等建筑。

治鏡閣島,在西北湖,島中心建有圓城,城上為治鏡閣,故把該島稱團城島或治鏡閣島。該閣于光緒十三年拆除,僅留下一座殘破的城基。

藻鑒堂島,位于西南湖中。島上建有藻鑒堂、煙云舒卷殿和春風(fēng)啜茗臺。

鳳凰墩,在最南端,位于昆明湖南岸不遠的水面中,是一個仿無錫運河中黃埠墩而建的湖中小島。島上建有新中國成立后所建的亭子。

地理環(huán)境

名稱由來


昆明湖,歷史上有過多種稱謂。有“七里濼”、“甕山泊”、“大泊湖”、“西湖”、“西?!薄ⅰ敖鸷!钡??!爱Y山泊”的名字由來于昆明湖位于甕山(即萬壽山)腳下。據(jù)《清高宗實錄》載,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十三日,乾隆賜命昆明湖,瓫山、西湖(金海)改名,內(nèi)容為“諭,甕山著稱萬壽山,金海著稱昆明湖,應(yīng)通行曉諭中外?!?/p>

根據(jù)萬壽山前佛香閣東側(cè)的高宗弘歷親自撰寫的碑刻《萬壽山昆明湖記》,弘歷將西湖更名昆明湖,其主旨是修成一座利中利民的水利設(shè)施,又因景仰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軍的事跡,才更名昆明湖。目的是利用其進行習(xí)武。后來也確實成立了昆明湖水操學(xué)堂模仿天津水師學(xué)堂、武備學(xué)堂的建學(xué)模式開展了一陣訓(xùn)練,只不過僅為慈禧觀賞之用。

位置境域


昆明湖,位于頤和園內(nèi),北依萬壽山,南向平野。昆明湖以西堤及支堤相隔分為東湖、西北湖和西南湖,建國初期,總水面面積為204.9萬平方米,其中東湖最大為125.8萬平方米;西北湖(團城湖)水面積最小為35.4萬平方米;西南湖水面積為43.7萬平方米。東湖湖底最深處標(biāo)高為47.5米,大部分湖底標(biāo)高為48.5米,其它兩湖湖底標(biāo)高則在49~49.5米之間。

21世紀(jì)初時,總面積為212萬平方米。其中,東湖為132.9萬平方米,西北湖(團城湖)為35.4萬平方米,西南湖為43.7萬平方米。

水系構(gòu)成


昆明湖水,最早為原有昌平區(qū)白浮村之神山泉起源的白浮甕山河注入補充。后來以玉泉山東由玉泉水匯流而成由北長河自東北角進入。然后自東部流出。一部分是供應(yīng)京西水田及圓明園、清華園等園林用水,這部分水量約占出水量的三分之一,最后都流入清河;其余的三分之二水量經(jīng)南長河流入京城,最后歸于通惠河。這些河流上源干枯后,1960年代建成京密引水渠,成為其新的水源。

為補充水源,乾降十六年(1751)分別從香山的雙清、碧云寺的水泉院、櫻桃溝的水源頭諸泉,鋪設(shè)總長7公里的引水石槽,將泉水引入昆明湖。

白浮甕山河(京密引水渠),元初,為解決大都至通州漕運,由郭守敬興建通惠河。通惠河上起白浮泉,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今北運河)處,全長160里140步。白浮翁山河即其上源河。該河自昌平區(qū)白浮村之神山泉,西折南轉(zhuǎn),下匯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畝泉、西來馬眼泉、侯家莊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溫湯龍泉、冷泉、玉泉諸水,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畢合于翁山泊(今昆明湖),長32公里。元末明初,白浮翁山河廢而未治,通惠河喪失漕運功能。明永樂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因不徹底而未成。

北長河,位于玉泉山東,由玉泉水匯流而成,是向昆明湖輸水和向清河排洪的河道。輸水屬通惠河水系,排洪屬清河水系。起自玉泉山北閘,終于青龍閘,長2公里。青龍閘起節(jié)制水流的作用,閉閘則抬高水位,使玉泉水得以進入昆明湖;提閘則分流匯洪,免受泛濫之災(zāi)。該河也是古代帝王往游于西湖和玉泉山之間的龍舟水道。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青龍閘廢。1977年昆明湖河湖分流工程借用北長河一部分河道,北長河終點改至三院閘的頤和園分水閘,河長縮短為1.2公里。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1995年治理北長河時,與永豐渠相通,治理長度4公里。

南長河,又名玉河,起點為昆明湖出水口的繡漪閘。南流至麥莊橋,折向東南。河上建有廣源閘、白石橋、高粱橋等閘橋。終點為北護城河的三岔口。全長10.8公里。它不是一條天然河道,中間有海淀臺地相隔。金代建都北京后,經(jīng)人工把臺地挖通,形成以西山泉流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經(jīng)元代擴大和完善成為通惠河上游上游水源。以后它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稱為北京城的生命線,也是元明清帝王乘龍舟自京城去西湖(昆明湖)瀏覽的御用水道。1965年京密引水渠借用其繡漪橋至長春橋3.1公里河道。南長河起點改在京密引水渠長河閘。

京密引水渠,水源來自密云水庫,干渠全長110公里,1966年建成通水。此渠從蘇家索鄉(xiāng)后沙澗村西北入海淀區(qū)境,至羅道莊北與永定河引水渠交匯,入玉淵潭和八一湖,流經(jīng)海淀區(qū)34公里,自西北至東南縱貫全區(qū)。

水文特征


流域內(nèi)降水具有時空分布不均,豐枯交替發(fā)生等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614毫米。降水年際變化顯著,豐水年多達1406毫米,枯水年僅381毫米。豐枯連續(xù)出現(xiàn)的時間一般為2至3年。受季風(fēng)氣候影響,年內(nèi)各月、季節(jié)極不均勻,七、八兩月占全年降水問題的64%,春冬兩季僅占11.2%。

形成變遷


昆明湖古稱為“七里濼”。是由古代永定河河道演化而來的。商代以前,永定河是走八寶山、昆明湖、圓明園、清河路線的,由于水流大,在玉泉山與海淀臺地之間,形成了數(shù)公里寬的河谷。以后在八寶山斷裂帶的地質(zhì)作用下,永定河向南改道。然而,原河谷中的低洼地則變成湖泊。昆明湖即是這樣由河道變成湖泊的。又由于昆明湖臨近玉泉山,豐沛的玉泉可為其供給充足的水源,使其經(jīng)久不衰。同時,經(jīng)考察,古人曾在萬壽山前修筑過一條長長的堤壩,它擋住西來之水,使之集成湖。該堤壩古稱西堤(此西堤非現(xiàn)代昆明湖中的西)。

古西堤北端位于萬壽山西側(cè),向南修筑,在今玉帶橋東北約100米處轉(zhuǎn)向東南同,延伸至今南湖島(龍王廟)西北角,再沿十七孔橋方向東南延伸至比明湖東岸,然后便沿湖東岸南轉(zhuǎn)至繡漪橋,出頤和園后,堤壩是沿南長河的河道向東南延伸的,直至麥莊橋附近,號稱“十里長堤“,因該堤位于京城之西,故被稱為“西堤”,亦稱“官堤”。它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設(shè)施,也是京西通往昆明湖風(fēng)景區(qū)的重要游覽線路。

古堤壩的修筑當(dāng)不晚于金代,堤壩阻擋西來之水,堤東北當(dāng)時是沒有水的。古代昆明湖水域是有所不同的。古代湖水是位于堤壩以西的,只有到了清代對昆明湖擴展后才成現(xiàn)狀。

昆明湖形成以后,逐漸為歷代封建帝王所看中,幾百年間不斷加以建設(shè)、修飾。金代金章宗曾在此修建金水院。公元1292年,元代郭守敬引白浮及西山諸泉,匯于這一水域,并擴大疏浚,成為當(dāng)時一座蓄水庫,稱“甕山泊”或“大泊湖”。為通惠河漕運補充水源。當(dāng)時的風(fēng)景中心在西北部,靠近玉泉山。明代后期,風(fēng)景區(qū)逐漸東移,1494年建園靜寺,1506年擴大為“好山園”,當(dāng)時甕山泊又稱“西湖”。后來,由于白浮甕山引水工程廢棄,泉水?dāng)嗔?,沿湖居民開始種植水稻,湖泊面積逐漸縮小,周圍僅十里。1749年,清代將西湖東西邊擴展,原龍王廟在西湖東岸,西湖向東擴展后,龍王廟未遷移,留做湖中小島;同時加筑了東堤,形成一道攔水大壩。經(jīng)過這次擴展湖周長達15公里多,和明末相比,擴大了兩倍。1750年乾隆皇帝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

為了補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導(dǎo)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水源有二,《日下舊聞考》記載,其一出于十方普覺寺旁之水源頭;其二出于碧云寺內(nèi)石泉,皆鑿石為槽,以通水道,這兩條水道匯于四王府廣潤廟,再東行經(jīng)普通、香露、妙喜等寺,然后入靜明園,引水石槽總長為7公里。經(jīng)過治理以后的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形成了當(dāng)時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庫。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終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治理開發(fā)


1.湖區(qū)治理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景區(qū),其面積約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1956年疏浚西南湖。1960年至1961年疏浚西北湖。1966年京密引水渠進頤和園,穿過昆明溯,因淤積嚴(yán)重,1977年河湖分流,改由二院閘進入西北湖。京石油化工總廠和東水西調(diào)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原昆明湖進、出水口各六,現(xiàn)進、出水口各二。1990年冬至1991年春對昆明湖進行大規(guī)模疏浚,清挖面積120萬平方米,挖出淤泥65.26萬立方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當(dāng)湖水位為49米左右時,西北、西南兩湖多處灘地外露,蘆葦叢生,荒蕪零落、游人稀少。

1956年下半年,市政上下水道工程局與交通部航務(wù)局商定,調(diào)天津疏浚公司的“北京號”吸揚式挖泥船來京疏挖昆明湖。先完成了西南湖的疏浚工程,排泥于南墻外540畝旱田內(nèi),經(jīng)沉淀后將清水排入金河。該湖平均挖深2米左右,使湖底高程降至47米。共挖出淤泥89萬立方米。1960~1961年春疏浚西北湖,挖出淤泥71萬立方米。后因“北京”號調(diào)走,東湖未能疏浚。

西北、西南兩湖疏浚后,不僅水面面積有所擴大;同時也改變了過去水淺灘荒的狀況,增加了頤和園景觀。

1966年京密引水工程建成,給昆明湖開辟了新水源。同時也改變了玉泉山、北長河一帶水系的流向。京密引水工程的修建,廢掉了古老的青龍閘。使用密云水庫來水自北向南入昆明湖。為此興建了昆明湖進水閘(頤和閘)一座,出口興建繡漪閘和橡膠壩一座。新建的京密引水渠需穿行昆明湖,而湖底高程高于京密引水渠底,為溝通引水渠,自進水閘至繡漪閘間開挖一條輸水道。這項疏挖工程于1967年至1968年由市政工程局河道管理所用挖泥船施工。出泥約10萬立方米。占用了昆明湖南部的部分水面。

京密引水工程竣工后,在運行期間,因引水渠穿流昆明湖,使水位因引水渠來水多少而時漲時落,影響游船及荷花生長。1974年為解決燕山石油化工廠的用水問題,北京市決定由官廳、密云兩水庫為石化廠供水,以昆明湖為取水池,鋪設(shè)鐵管道向石化廠送水,這更加影響了昆明湖水位的穩(wěn)定。為使昆明湖保持一定水位,又興建了河湖分流工程,使密云來水通行另一渠道。

這一工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京密引水渠昆明湖入口處向西南,并借北長河故道,經(jīng)1950年新建的頤和園分水閘東側(cè)入昆明湖的西北湖(團城湖,設(shè)計時用此名)。這段渠長838米,設(shè)計輸水能力為35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為50立方米每秒;并于入口處建2孔(孔寬各8米)平板節(jié)制閘一座。此渠道與北長河玉泉山水呈立體交叉,即玉泉山水經(jīng)京密引水渠渠底下,沿舊道經(jīng)玉帶橋入昆明湖。第二部分是團城湖部分,包括石油化工廠取水口及西南湖的連通閘。石化取水建筑物位于團城湖西岸,取水量近期為4.4立方米每秒,遠期為6.6立方米每秒。湖岸四周全部加以襯砌。為有一定的機動水流和增加水流調(diào)節(jié)的靈活性,在團城湖與西南湖之間建木結(jié)構(gòu)閘橋一座,計四孔,每孔寬4.2米,全部為木制疊梁閘板(1982年改為鋼筋混凝土橋和啟閉式鋼絲網(wǎng)平板混凝土閘門)。第三部分是河湖分流渠南段渠道,起自團城湖出口,終止繡漪橋閘,與京密引水渠昆玉段相接,長1775米,設(shè)計流量為3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為45立方米每秒。為控制團城湖水位和泄入昆玉段的流量,在繡漪閘西300米處建南閘一座,其大小與團城湖入口處節(jié)制閘相同。此工程由市政設(shè)計院設(shè)計,市政四公司施工,1977年1月開工,1981年5月竣工。

由于東湖未能疏浚,加之京密引水工程建成后直接穿行東湖,帶入的泥沙、雜物沉淀于湖底,致使湖底抬高,即使最高水位時機游船也難于游動,嚴(yán)重影響著頤和園的景觀。為此,市政府決定于1990年冬至1991年春發(fā)動全市工農(nóng)商學(xué)兵、黨政干部參加義務(wù)勞動,并結(jié)合專業(yè)施工隊伍,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治理,共挖出淤泥65.26萬立方米,清挖面積120萬平方米,平均挖深0.57米。

2.園林建設(shè)

昆明湖原名“甕山泊”,金代即有開辟,元時稱“西湖”,時有“西湖景”之稱,明代有“好山園”,清代曾作草料廠。乾隆十四年(1749)整治水系,開拓湖面,次年乾隆以為母祝壽的名義,在翁山圓靜寺廢墟建大報恩延壽寺,同年改翁山為萬壽山,西湖易名昆明湖,乾隆十六年(1751)定名清漪園。歷時15年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基本完工,嘉道以來略有增建。咸豐二十六年(1860)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光緒十四年(1888)易名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又遭八國聯(lián)軍洗劫。光緒二十九年(1903)再修,辛亥革命后,數(shù)易歸屬,1942年后辟為公園。1949年后又經(jīng)多次修繕和重建。1961年3月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園有各種古建筑3000多間,景點繁多,著名的號稱“六十景”。昆明湖北岸,為萬壽山,山前的湖岸有“云輝玉宇”的牌樓,經(jīng)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至智慧海,層層升高,構(gòu)成巨大的建筑群。山下沿湖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湖東岸分布著耶律楚才祠、乾隆年間造的銅牛、知春亭、文昌閣、廓如亭等,廓如亭畔,150米長的十七孔橋連接湖岸和南湖島,橋欄雕石獅500余只。島上有龍王廟、月波樓、云香閣、涵虛堂等建筑。湖西部的西堤系乾隆年間仿杭州西湖的蘇堤而建,堤上建6橋,由北向南依次為:界湖橋、豳鳳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湖的西北36米長的清晏舫(俗稱石舫),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后山后湖區(qū),1980年代恢復(fù)為蘇州街長約300米,依山傍水,兩岸排列仿古店鋪。后湖東端的諧趣園仿無錫寄暢園而建,被譽為“園中之園”。

3.航道航運

昆明湖,元代為北京(時為大都)城區(qū)運河的水源地。元初,為解決大都至通州漕運,由郭守敬興建通惠河。通惠河引北部諸泉,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畢合于昆明湖(時稱翁山泊),即白浮翁山河;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今北運河)處,打通了大運河至京城的航道。元末明初,白浮翁山河廢而未治,通惠河喪失漕運功能。明永樂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因不徹底而未成。但昆明湖仍然是明清帝王乘龍舟自京城至玉泉山之間的龍舟水道。

4.引水工程

為了補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導(dǎo)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水源有二,《日下舊聞考》記載,其一出于十方普覺寺旁之水源頭;其二出于碧云寺內(nèi)石泉,皆鑿石為槽,以通水道,這兩條水道匯于四王府廣潤廟,再東行經(jīng)普通、香露、妙喜等寺,然后入靜明園,引水石槽總長為7公里。經(jīng)過治理以后的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形成了當(dāng)時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庫。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終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1966年京密引水渠進頤和園,穿過昆明溯,京石油化工總廠和東水西調(diào)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

5.涵洞閘口

昆明湖除青龍橋下的三孔閘門為溢洪閘外,還6個出水口:其一是諧趣園眺遠齋附近,出宮墻,流過垂虹橋,至圓明圓;其二是諧趣園東北惠山園閘,出宮墻東流與與前水匯合至圓明園;其三是諧趣園西閘口,出宮墻南流,過東宮門(南北有二白玉石橋)與二龍閘出流之水合;其四是新建堤壩上的二龍閘,該閘為二孔閘,單孔寬2.5米,不常提閘板,水東北流,經(jīng)營市街一帶后,過馬廠橋入圓明園;其五是二龍閘以南的四涵洞,流出之水灌溉六郎莊一帶水田,然后經(jīng)蔚秀園西北側(cè)流,過紅橋(今101中學(xué)門前),繞清華園入清河。涵洞初建時有木板為閘,木板因年久朽壞后,成了常流水;其六是昆明湖最南繡漪橋閘,此處為南長河的起點,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中,京城用水,航運用水就是從這里流出供給的。

6.堤壩橋梁

東堤,是南北向的一條長堤,東側(cè)是頤和園園墻。原名西堤,是為保護東邊的暢春園而建的。后來擴挖西湖成為昆明湖后,這里成了昆明湖的東岸,所以又改名叫東堤了。

西堤,北起西如意門內(nèi)、宿云檐以西的西堤第一橋界湖橋,南止于西堤南首柳橋以南的昆明湖南岸。是西湖區(qū)的的東界。

西堤上建有六橋,乾隆年間,自北向南依次為:柳橋、桑苧橋、玉帶橋、鏡橋、練橋、界湖橋。

十七孔橋,全長150米,寬8米,由高低、寬度不同的17個發(fā)券孔組成,中間一孔最高、高寬,因其位于兩邊分?jǐn)?shù)為陽極之?dāng)?shù)“九”處,含有“極”之意。兩邊各孔對稱的逐步縮小,使橋身有如長虹呈現(xiàn)弧線形拱橋。仿蘆溝橋而建,又有蘇州寶帶橋特點,橋欄有望柱62對,望柱頭共飾有不同神態(tài)的石獅544個。

繡漪橋,高拱石橋,單孔,是清代帝王從水路來清漪園(頤和園),由長河水道進園的必經(jīng)路。

界湖橋,位于頤和園昆明湖內(nèi)外湖與后溪河的分界處,是西堤最北面的橋梁。該橋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毀,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園時代,這座橋叫柳橋,而西堤南端的柳橋則稱為界湖橋,重建頤和園時這兩座橋的名稱互易了。界湖橋,為3孔石橋,長31.43米,橋身最寬處6.52米,最窄處4.28米,橋高約5.84米,南北兩側(cè)各有20層臺階,橋身兩側(cè)各有27個欄桿。

柳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是西堤六橋之一。橋身南北方向,清漪園早期時,橋南端叫“界湖橋”,北端的橋叫“柳橋”。名字取自杜甫“柳橋晴有絮”的詩句。橋下中間為方形流水孔,兩側(cè)為發(fā)券形流水孔,橋上建有歇山重檐箍頭脊的橋亭。

桑苧橋,后改為豳鳳橋,是屋橋,橋亭為長方形,歇山重檐灰瓦頂。

玉帶橋,是一座高拱石橋。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石砌成,既是昆明湖入水口,又是當(dāng)年帝后乘船去玉泉山的出口,建筑藝術(shù)美觀造型,不僅在國內(nèi)享有盛名,而且受到國際上的贊譽。1917年在美國建成的獄門橋,就是以玉帶橋為藍本設(shè)計的。

鏡橋,橋名源于李白在《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的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句。鏡橋上部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塵亭,是解放后恢復(fù)重建的。

練橋,橋名原自南朝詩人謝朓在《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橋上建有重檐四角攢塵頂?shù)臉蛲ぁ?span>

水系構(gòu)成

昆明湖水,最早為原有昌平區(qū)白浮村之神山泉起源的白浮甕山河注入補充。后來以玉泉山東由玉泉水匯流而成由北長河自東北角進入。然后自東部流出。一部分是供應(yīng)京西水田及圓明園、清華園等園林用水,這部分水量約占出水量的三分之一,最后都流入清河;其余的三分之二水量經(jīng)南長河流入京城,最后歸于通惠河。這些河流上源干枯后,1960年代建成京密引水渠,成為其新的水源。

為補充水源,乾降十六年(1751)分別從香山的雙清、碧云寺的水泉院、櫻桃溝的水源頭諸泉,鋪設(shè)總長7公里的引水石槽,將泉水引入昆明湖。

白浮甕山河(京密引水渠),元初,為解決大都至通州漕運,由郭守敬興建通惠河。通惠河上起白浮泉,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今北運河)處,全長160里140步。白浮翁山河即其上源河。該河自昌平區(qū)白浮村之神山泉,西折南轉(zhuǎn),下匯王家山泉、西虎眼泉、孟村一畝泉、西來馬眼泉、侯家莊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溫湯龍泉、冷泉、玉泉諸水,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畢合于翁山泊(今昆明湖),長32公里。元末明初,白浮翁山河廢而未治,通惠河喪失漕運功能。明永樂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因不徹底而未成。

北長河,位于玉泉山東,由玉泉水匯流而成,是向昆明湖輸水和向清河排洪的河道。輸水屬通惠河水系,排洪屬清河水系。起自玉泉山北閘,終于青龍閘,長2公里。青龍閘起節(jié)制水流的作用,閉閘則抬高水位,使玉泉水得以進入昆明湖;提閘則分流匯洪,免受泛濫之災(zāi)。該河也是古代帝王往游于西湖和玉泉山之間的龍舟水道。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青龍閘廢。1977年昆明湖河湖分流工程借用北長河一部分河道,北長河終點改至三院閘的頤和園分水閘,河長縮短為1.2公里。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1995年治理北長河時,與永豐渠相通,治理長度4公里。

南長河,又名玉河,起點為昆明湖出水口的繡漪閘。南流至麥莊橋,折向東南。河上建有廣源閘、白石橋、高粱橋等閘橋。終點為北護城河的三岔口。全長10.8公里。它不是一條天然河道,中間有海淀臺地相隔。金代建都北京后,經(jīng)人工把臺地挖通,形成以西山泉流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經(jīng)元代擴大和完善成為通惠河上游上游水源。以后它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稱為北京城的生命線,也是元明清帝王乘龍舟自京城去西湖(昆明湖)瀏覽的御用水道。1965年京密引水渠借用其繡漪橋至長春橋3.1公里河道。南長河起點改在京密引水渠長河閘。

京密引水渠,水源來自密云水庫,干渠全長110公里,1966年建成通水。此渠從蘇家索鄉(xiāng)后沙澗村西北入海淀區(qū)境,至羅道莊北與永定河引水渠交匯,入玉淵潭和八一湖,流經(jīng)海淀區(qū)34公里,自西北至東南縱貫全區(qū)。

水文特征

流域內(nèi)降水具有時空分布不均,豐枯交替發(fā)生等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614毫米。降水年際變化顯著,豐水年多達1406毫米,枯水年僅381毫米。豐枯連續(xù)出現(xiàn)的時間一般為2至3年。受季風(fēng)氣候影響,年內(nèi)各月、季節(jié)極不均勻,七、八兩月占全年降水問題的64%,春冬兩季僅占11.2%。

湖區(qū)島嶼

昆明湖中有三個島嶼,分別是:位于東湖的南湖島(島上建有望蟾閣(后改建為涵虛堂));位于西北湖中的治鏡閣島(島上原有治鏡閣,1860年,英法聯(lián)軍轟毀,后慈禧重修頤和園,將閣上的部分構(gòu)件拆去營建園內(nèi)其他建筑,治鏡閣由此廢棄);位于西南湖中的藻鑒堂島(島上建有藻鑒堂、煙云舒卷殿和春風(fēng)啜茗臺)。

每一個湖中各筑一個。三島成鼎足之勢,象征海中的仙島。這種“一池三山”的構(gòu)筑形式,是沿襲中國皇家園林的傳統(tǒng)作法。早在秦始皇時期,因迷信神仙術(shù),派人到東海本仙山尋求長生不老藥,被方士欺騙后仍不死心,便在宮苑內(nèi)挖湖筑島,模擬仙境,以滿足精神上的渴求,到了漢武帝修建上林苑時,又在太液池中修筑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島。于是“一池三山”的模式便延續(xù)下來,成為帝王園林的規(guī)范。

南湖島,是復(fù)建最好的一島,可供游人觀賞。原為西湖東堤處,原有龍王廟。乾隆擴湖后,湖界東移,此處留下未挖,成為孤島。面積一萬余平方米,巨大砌岸。北部有假山,山上是主體建筑涵虛堂。原是清代一座仿武昌黃鶴樓的三層樓閣望蟾閣,是觀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后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年間復(fù)建成一層大殿。建有碼頭。島上還有龍王廟、鑒遠堂、澹會軒、月波樓和云香閣等建筑。

治鏡閣島,在西北湖,島中心建有圓城,城上為治鏡閣,故把該島稱團城島或治鏡閣島。該閣于光緒十三年拆除,僅留下一座殘破的城基。

藻鑒堂島,位于西南湖中。島上建有藻鑒堂、煙云舒卷殿和春風(fēng)啜茗臺。

鳳凰墩,在最南端,位于昆明湖南岸不遠的水面中,是一個仿無錫運河中黃埠墩而建的湖中小島。島上建有新中國成立后所建的亭子。

形成變遷

昆明湖古稱為“七里濼”。是由古代永定河河道演化而來的。商代以前,永定河是走八寶山、昆明湖、圓明園、清河路線的,由于水流大,在玉泉山與海淀臺地之間,形成了數(shù)公里寬的河谷。以后在八寶山斷裂帶的地質(zhì)作用下,永定河向南改道。然而,原河谷中的低洼地則變成湖泊。昆明湖即是這樣由河道變成湖泊的。又由于昆明湖臨近玉泉山,豐沛的玉泉可為其供給充足的水源,使其經(jīng)久不衰。同時,經(jīng)考察,古人曾在萬壽山前修筑過一條長長的堤壩,它擋住西來之水,使之集成湖。該堤壩古稱西堤(此西堤非現(xiàn)代昆明湖中的西)。

古西堤北端位于萬壽山西側(cè),向南修筑,在今玉帶橋東北約100米處轉(zhuǎn)向東南同,延伸至今南湖島(龍王廟)西北角,再沿十七孔橋方向東南延伸至比明湖東岸,然后便沿湖東岸南轉(zhuǎn)至繡漪橋,出頤和園后,堤壩是沿南長河的河道向東南延伸的,直至麥莊橋附近,號稱“十里長堤“,因該堤位于京城之西,故被稱為“西堤”,亦稱“官堤”。它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設(shè)施,也是京西通往昆明湖風(fēng)景區(qū)的重要游覽線路。

古堤壩的修筑當(dāng)不晚于金代,堤壩阻擋西來之水,堤東北當(dāng)時是沒有水的。古代昆明湖水域是有所不同的。古代湖水是位于堤壩以西的,只有到了清代對昆明湖擴展后才成現(xiàn)狀。

昆明湖形成以后,逐漸為歷代封建帝王所看中,幾百年間不斷加以建設(shè)、修飾。金代金章宗曾在此修建金水院。公元1292年,元代郭守敬引白浮及西山諸泉,匯于這一水域,并擴大疏浚,成為當(dāng)時一座蓄水庫,稱“甕山泊”或“大泊湖”。為通惠河漕運補充水源。當(dāng)時的風(fēng)景中心在西北部,靠近玉泉山。明代后期,風(fēng)景區(qū)逐漸東移,1494年建園靜寺,1506年擴大為“好山園”,當(dāng)時甕山泊又稱“西湖”。后來,由于白浮甕山引水工程廢棄,泉水?dāng)嗔?,沿湖居民開始種植水稻,湖泊面積逐漸縮小,周圍僅十里。1749年,清代將西湖東西邊擴展,原龍王廟在西湖東岸,西湖向東擴展后,龍王廟未遷移,留做湖中小島;同時加筑了東堤,形成一道攔水大壩。經(jīng)過這次擴展湖周長達15公里多,和明末相比,擴大了兩倍。1750年乾隆皇帝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

為了補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導(dǎo)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水源有二,《日下舊聞考》記載,其一出于十方普覺寺旁之水源頭;其二出于碧云寺內(nèi)石泉,皆鑿石為槽,以通水道,這兩條水道匯于四王府廣潤廟,再東行經(jīng)普通、香露、妙喜等寺,然后入靜明園,引水石槽總長為7公里。經(jīng)過治理以后的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形成了當(dāng)時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庫。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終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治理開發(fā)

湖區(qū)治理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景區(qū),其面積約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1956年疏浚西南湖。1960年至1961年疏浚西北湖。1966年京密引水渠進頤和園,穿過昆明溯,因淤積嚴(yán)重,1977年河湖分流,改由二院閘進入西北湖。京石油化工總廠和東水西調(diào)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原昆明湖進、出水口各六,現(xiàn)進、出水口各二。1990年冬至1991年春對昆明湖進行大規(guī)模疏浚,清挖面積120萬平方米,挖出淤泥65.26萬立方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當(dāng)湖水位為49米左右時,西北、西南兩湖多處灘地外露,蘆葦叢生,荒蕪零落、游人稀少。

1956年下半年,市政上下水道工程局與交通部航務(wù)局商定,調(diào)天津疏浚公司的“北京號”吸揚式挖泥船來京疏挖昆明湖。先完成了西南湖的疏浚工程,排泥于南墻外540畝旱田內(nèi),經(jīng)沉淀后將清水排入金河。該湖平均挖深2米左右,使湖底高程降至47米。共挖出淤泥89萬立方米。1960~1961年春疏浚西北湖,挖出淤泥71萬立方米。后因“北京”號調(diào)走,東湖未能疏浚。

西北、西南兩湖疏浚后,不僅水面面積有所擴大;同時也改變了過去水淺灘荒的狀況,增加了頤和園景觀。

1966年京密引水工程建成,給昆明湖開辟了新水源。同時也改變了玉泉山、北長河一帶水系的流向。京密引水工程的修建,廢掉了古老的青龍閘。使用密云水庫來水自北向南入昆明湖。為此興建了昆明湖進水閘(頤和閘)一座,出口興建繡漪閘和橡膠壩一座。新建的京密引水渠需穿行昆明湖,而湖底高程高于京密引水渠底,為溝通引水渠,自進水閘至繡漪閘間開挖一條輸水道。這項疏挖工程于1967年至1968年由市政工程局河道管理所用挖泥船施工。出泥約10萬立方米。占用了昆明湖南部的部分水面。

京密引水工程竣工后,在運行期間,因引水渠穿流昆明湖,使水位因引水渠來水多少而時漲時落,影響游船及荷花生長。1974年為解決燕山石油化工廠的用水問題,北京市決定由官廳、密云兩水庫為石化廠供水,以昆明湖為取水池,鋪設(shè)鐵管道向石化廠送水,這更加影響了昆明湖水位的穩(wěn)定。為使昆明湖保持一定水位,又興建了河湖分流工程,使密云來水通行另一渠道。

這一工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京密引水渠昆明湖入口處向西南,并借北長河故道,經(jīng)1950年新建的頤和園分水閘東側(cè)入昆明湖的西北湖(團城湖,設(shè)計時用此名)。這段渠長838米,設(shè)計輸水能力為35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為50立方米每秒;并于入口處建2孔(孔寬各8米)平板節(jié)制閘一座。此渠道與北長河玉泉山水呈立體交叉,即玉泉山水經(jīng)京密引水渠渠底下,沿舊道經(jīng)玉帶橋入昆明湖。第二部分是團城湖部分,包括石油化工廠取水口及西南湖的連通閘。石化取水建筑物位于團城湖西岸,取水量近期為4.4立方米每秒,遠期為6.6立方米每秒。湖岸四周全部加以襯砌。為有一定的機動水流和增加水流調(diào)節(jié)的靈活性,在團城湖與西南湖之間建木結(jié)構(gòu)閘橋一座,計四孔,每孔寬4.2米,全部為木制疊梁閘板(1982年改為鋼筋混凝土橋和啟閉式鋼絲網(wǎng)平板混凝土閘門)。第三部分是河湖分流渠南段渠道,起自團城湖出口,終止繡漪橋閘,與京密引水渠昆玉段相接,長1775米,設(shè)計流量為30立方米每秒,校核流量為45立方米每秒。為控制團城湖水位和泄入昆玉段的流量,在繡漪閘西300米處建南閘一座,其大小與團城湖入口處節(jié)制閘相同。此工程由市政設(shè)計院設(shè)計,市政四公司施工,1977年1月開工,1981年5月竣工。

由于東湖未能疏浚,加之京密引水工程建成后直接穿行東湖,帶入的泥沙、雜物沉淀于湖底,致使湖底抬高,即使最高水位時機游船也難于游動,嚴(yán)重影響著頤和園的景觀。為此,市政府決定于1990年冬至1991年春發(fā)動全市工農(nóng)商學(xué)兵、黨政干部參加義務(wù)勞動,并結(jié)合專業(yè)施工隊伍,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治理,共挖出淤泥65.26萬立方米,清挖面積120萬平方米,平均挖深0.57米。

園林建設(shè)

昆明湖原名“甕山泊”,金代即有開辟,元時稱“西湖”,時有“西湖景”之稱,明代有“好山園”,清代曾作草料廠。乾隆十四年(1749)整治水系,開拓湖面,次年乾隆以為母祝壽的名義,在翁山圓靜寺廢墟建大報恩延壽寺,同年改翁山為萬壽山,西湖易名昆明湖,乾隆十六年(1751)定名清漪園。歷時15年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基本完工,嘉道以來略有增建。咸豐二十六年(1860)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重建,光緒十四年(1888)易名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1900)又遭八國聯(lián)軍洗劫。光緒二十九年(1903)再修,辛亥革命后,數(shù)易歸屬,1942年后辟為公園。1949年后又經(jīng)多次修繕和重建。1961年3月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園有各種古建筑3000多間,景點繁多,著名的號稱“六十景”。昆明湖北岸,為萬壽山,山前的湖岸有“云輝玉宇”的牌樓,經(jīng)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至智慧海,層層升高,構(gòu)成巨大的建筑群。山下沿湖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湖東岸分布著耶律楚才祠、乾隆年間造的銅牛、知春亭、文昌閣、廓如亭等,廓如亭畔,150米長的十七孔橋連接湖岸和南湖島,橋欄雕石獅500余只。島上有龍王廟、月波樓、云香閣、涵虛堂等建筑。湖西部的西堤系乾隆年間仿杭州西湖的蘇堤而建,堤上建6橋,由北向南依次為:界湖橋、豳鳳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湖的西北36米長的清晏舫(俗稱石舫),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后山后湖區(qū),1980年代恢復(fù)為蘇州街長約300米,依山傍水,兩岸排列仿古店鋪。后湖東端的諧趣園仿無錫寄暢園而建,被譽為“園中之園”。

航道航運

昆明湖,元代為北京(時為大都)城區(qū)運河的水源地。元初,為解決大都至通州漕運,由郭守敬興建通惠河。通惠河引北部諸泉,沿今京密引水渠走向,畢合于昆明湖(時稱翁山泊),即白浮翁山河;下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今北運河)處,打通了大運河至京城的航道。元末明初,白浮翁山河廢而未治,通惠河喪失漕運功能。明永樂五年(1407)曾重修白浮山河,因不徹底而未成。但昆明湖仍然是明清帝王乘龍舟自京城至玉泉山之間的龍舟水道。

引水工程

為了補充昆明湖水源,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導(dǎo)引西山泉水至玉泉的引水工程,水源有二,《日下舊聞考》記載,其一出于十方普覺寺旁之水源頭;其二出于碧云寺內(nèi)石泉,皆鑿石為槽,以通水道,這兩條水道匯于四王府廣潤廟,再東行經(jīng)普通、香露、妙喜等寺,然后入靜明園,引水石槽總長為7公里。經(jīng)過治理以后的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形成了當(dāng)時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座蓄水庫。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終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

1966年京密引水渠進頤和園,穿過昆明溯,京石油化工總廠和東水西調(diào)引水工程取水口均建于西北湖。

涵洞閘口

昆明湖除青龍橋下的三孔閘門為溢洪閘外,還6個出水口:其一是諧趣園眺遠齋附近,出宮墻,流過垂虹橋,至圓明圓;其二是諧趣園東北惠山園閘,出宮墻東流與與前水匯合至圓明園;其三是諧趣園西閘口,出宮墻南流,過東宮門(南北有二白玉石橋)與二龍閘出流之水合;其四是新建堤壩上的二龍閘,該閘為二孔閘,單孔寬2.5米,不常提閘板,水東北流,經(jīng)營市街一帶后,過馬廠橋入圓明園;其五是二龍閘以南的四涵洞,流出之水灌溉六郎莊一帶水田,然后經(jīng)蔚秀園西北側(cè)流,過紅橋(今101中學(xué)門前),繞清華園入清河。涵洞初建時有木板為閘,木板因年久朽壞后,成了常流水;其六是昆明湖最南繡漪橋閘,此處為南長河的起點,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中,京城用水,航運用水就是從這里流出供給的。

堤壩橋梁

東堤,是南北向的一條長堤,東側(cè)是頤和園園墻。原名西堤,是為保護東邊的暢春園而建的。后來擴挖西湖成為昆明湖后,這里成了昆明湖的東岸,所以又改名叫東堤了。

西堤,北起西如意門內(nèi)、宿云檐以西的西堤第一橋界湖橋,南止于西堤南首柳橋以南的昆明湖南岸。是西湖區(qū)的的東界。

西堤上建有六橋,乾隆年間,自北向南依次為:柳橋、桑苧橋、玉帶橋、鏡橋、練橋、界湖橋。

十七孔橋,全長150米,寬8米,由高低、寬度不同的17個發(fā)券孔組成,中間一孔最高、高寬,因其位于兩邊分?jǐn)?shù)為陽極之?dāng)?shù)“九”處,含有“極”之意。兩邊各孔對稱的逐步縮小,使橋身有如長虹呈現(xiàn)弧線形拱橋。仿蘆溝橋而建,又有蘇州寶帶橋特點,橋欄有望柱62對,望柱頭共飾有不同神態(tài)的石獅544個。

繡漪橋,高拱石橋,單孔,是清代帝王從水路來清漪園(頤和園),由長河水道進園的必經(jīng)路。

界湖橋,位于頤和園昆明湖內(nèi)外湖與后溪河的分界處,是西堤最北面的橋梁。該橋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毀,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在清漪園時代,這座橋叫柳橋,而西堤南端的柳橋則稱為界湖橋,重建頤和園時這兩座橋的名稱互易了。界湖橋,為3孔石橋,長31.43米,橋身最寬處6.52米,最窄處4.28米,橋高約5.84米,南北兩側(cè)各有20層臺階,橋身兩側(cè)各有27個欄桿。

柳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是西堤六橋之一。橋身南北方向,清漪園早期時,橋南端叫“界湖橋”,北端的橋叫“柳橋”。名字取自杜甫“柳橋晴有絮”的詩句。橋下中間為方形流水孔,兩側(cè)為發(fā)券形流水孔,橋上建有歇山重檐箍頭脊的橋亭。

桑苧橋,后改為豳鳳橋,是屋橋,橋亭為長方形,歇山重檐灰瓦頂。

玉帶橋,是一座高拱石橋。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石砌成,既是昆明湖入水口,又是當(dāng)年帝后乘船去玉泉山的出口,建筑藝術(shù)美觀造型,不僅在國內(nèi)享有盛名,而且受到國際上的贊譽。1917年在美國建成的獄門橋,就是以玉帶橋為藍本設(shè)計的。

鏡橋,橋名源于李白在《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的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句。鏡橋上部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塵亭,是解放后恢復(fù)重建的。

練橋,橋名原自南朝詩人謝朓在《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橋上建有重檐四角攢塵頂?shù)臉蛲ぁ?/p>

本百科詞條由網(wǎng)站注冊用戶【 CN101039 】編輯上傳提供,當(dāng)前頁面所展示的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nèi)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網(wǎng)站不完全保證內(nèi)容信息的準(zhǔn)確性、真實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場。 版權(quán)聲明 反饋 我要認領(lǐng)
最新評論
相關(guān)知識文章
中國十大最美湖泊景觀 中國最美的十種湖景
地球上湖泊總面積為27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1.8%,面積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35個,而在中國境內(nèi)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眾多湖泊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祖國大地上。那么國內(nèi)這么多種湖泊,哪種湖泊最值得去呢?哪種湖泊風(fēng)景最美?MAIgoo小編下面就來盤點一下中國最美最值得去的十種湖泊類型,包括最美的湖、雪山湖泊、白色湖泊、彩色湖泊等等。
中國最美湖泊_中國湖泊地圖_十大湖泊排行_國內(nèi)外名湖盤點
在世界和國內(nèi),名湖數(shù)不勝數(shù),中國湖泊數(shù)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qū)分布上很不均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nèi)陸咸水湖。你知道中國最美湖泊有哪些嗎?中國著名的湖泊有哪些?中國最大的湖泊是哪個?世界著名的湖泊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一下MAIGOO中國湖泊地圖和國內(nèi)外湖泊排行榜,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中國最美的十大湖泊 國內(nèi)最美湖泊有哪些 中國最漂亮的湖泊排行榜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它們的美各有不同,或清澄,或蔚藍,或碧波映天際。那中國最美湖泊有哪些?中國十大最美湖泊,有號稱“水景之王”的九寨溝,會變換色彩的巴松措,碧藍通透的稻城亞丁牛奶海和五色海,康巴第一圣湖措普湖,美麗而神秘的喀納斯湖等,MAIGOO中國十大最美的湖排行榜如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十大彩色湖泊 中國最美的彩色湖泊 中國出名的彩色湖盤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湖泊向來都是藍色的,可國內(nèi)有些絕美湖泊可以是五顏六色的,它們就像灑落人間的調(diào)色盤,這些彩色湖泊比油畫還要美。那你知道中國最美的彩色湖泊是哪些嗎?下面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國內(nèi)彩色神奇的湖泊,分別是黃龍五彩池、九寨溝、藍月谷、神仙池、黃山翡翠谷、稻城亞丁·五色海等。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彩色神奇的湖泊吧。
中國十大最美雪山湖泊-高原湖泊 圣湖-最美的雪山湖泊
我國境內(nèi)美麗的湖泊數(shù)不勝數(shù),而位于雪山的湖泊,一般來說都特別美麗:水域?qū)掗?,風(fēng)光獨特,湖泊與雪山交相輝映,壯觀與秀麗兼具。本文maigoo網(wǎng)小編就來為您盤點一下中國境內(nèi)最美的雪山高原湖泊,包括巴松措、喀拉庫勒湖、稻城亞丁海子、年保玉則、瑪旁雍措、措普湖等等,下面請看正文。
中國十大淡水湖 中國淡水湖面積排行榜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淡水湖是指以淡水形式積存在地表上的湖泊,一般是外流湖;因為水源可以更新補充,淡水湖的水鹽分很低。那么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是哪個?本文MAIGOO網(wǎng)小編整理了中國十大淡水湖,包括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及洪澤湖、呼倫湖、南四湖、博斯騰湖、興凱湖等,下面一起來看看這些中國著名的淡水湖吧。
中國面積最大的十個湖泊 中國境內(nèi)面積最大的湖泊你知道是哪個嗎
中國湖泊有近24800個之多,多集中于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小型湖泊為主,大于500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僅有近30個,其中以五大咸水湖、五大淡水湖最為聞名。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湖泊面積排名,包括了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色林錯、呼倫湖等,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最出名的十大湖泊 中國十大著名湖泊盤點
湖泊是湖盆及其承納的水體,湖泊按成因可分為構(gòu)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風(fēng)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等。中國是個多湖的國家,中國著名的十個湖泊有哪些?中國十大名湖,其中包括五大連池、喀納斯湖、長白山天池、杭州西湖、瘦西湖、瀘沽湖、鏡泊湖、千島湖等,下面請看MAIGOO中國十大最有名的湖泊詳細介紹。
中國十大高山湖排行榜 中國最美高山湖泊 最漂亮的火山湖推薦
中國最美高山湖泊有哪些?高山湖顧名思義,就是指在高山或高原上形成的湖泊。我國高山湖眾多,知名的、值得游玩觀賞的也有很多。例如五大連池、長白山天池、喀納斯湖、天山天池、賽里木湖風(fēng)景區(qū)、阿爾山湖泊等。下面跟隨maigoo小編來了解下。
中國十大水庫風(fēng)景區(qū) 十大最美水利湖泊 最美水庫風(fēng)景區(qū)
我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庫與湖泊,它們湖光山色,相互輝映,充滿了詩情畫意。那你知道中國有哪些水庫湖泊嗎?本文maigoo小編針對水庫水利湖泊,盤點了一份中國最美水利湖泊景區(qū)。其中有最美湖島之稱的千島湖、有水上丹霞奇觀的大金湖、有“高原明珠”之稱的瀘沽湖等,下面跟小編一起走進山水之間,感受美好自然!
中國十大最美草原河流湖泊風(fēng)光 國內(nèi)哪里的草原湖景區(qū)最美
草原胡被譽為“塞外明珠”,是一處由草原、河流與湖泊互相交織而成的一處奇特高原草原風(fēng)光。那么,國內(nèi)最美的草原湖泊河流景區(qū)有哪些呢?下面maigoo小編為大家推薦十大最美草原湖,分別是諾干湖·莫爾格勒河·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多倫湖、鴨澤湖等,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十大最美平地湖泊 國內(nèi)著名平原湖泊有哪些
中國土地遼闊,許多地方都有獨特的代表性景點,平地湖泊景色向來不缺。下面買購網(wǎng)小編輯和大家一起看看著名平原湖泊有哪些,例如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區(qū)、太湖黿頭渚風(fēng)景區(qū)、洪澤湖、江蘇溱湖旅游景區(qū)、蘇州太湖等都是較具代表性的。
中國最美的十大沙漠湖泊 國內(nèi)值得去的沙漠淡水湖推薦
中國沙漠湖泊有哪些值得一去?我國地大物博,各種風(fēng)景名勝不計其數(shù),下面買購網(wǎng)編輯和大家一起看看國內(nèi)風(fēng)景一絕的沙漠淡水湖,例如寧夏沙湖、白沙湖景區(qū)、紅山玉龍沙湖景區(qū)、博斯騰湖、巴楚縣紅海景區(qū)等,都是較具代表性的。
中國十大山谷湖泊排行榜 國內(nèi)最美的山谷湖泊推薦
中國土地遼闊,地形地貌豐富多樣,山谷湖泊景色向來都是不缺的。山谷里的湖泊,湖面水平如鏡,倒映著周圍的景色,美得讓人目不暇接。下面CNPP小編和大家一起看看最美山谷湖泊推薦名單,其中有九寨溝、措普湖·措普溝、大九湖·神農(nóng)架、寶峰湖·張家界、疊溪·松坪溝、畢棚溝旅游景區(qū)等。
中國十大面積最大的城中湖泊 中國最大的城市內(nèi)湖 中國城中湖面積排行榜
中國城市內(nèi)湖排行榜有哪些?隨著城市綠化建設(shè)的規(guī)劃,越來越多湖泊被納入到了城區(qū)的發(fā)展范圍,形成了城市內(nèi)湖,本文盤點了目前中國面積最大的城中湖,其中包括湯遜湖、東湖、八里湖、獨墅湖、磁湖、龍子湖、南湖、云龍湖、金雞湖、西湖等,下面跟隨maigoo小編一起來看看!
中國十大最深湖泊排行榜 中國哪個湖最深 你知道幾個
湖水是全球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利、輕工業(yè)、旅游業(yè)上都有著重要地位。中國湖泊眾多,百米以上的深水湖泊也有不少。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最深的湖泊,包括了長白山天池、當(dāng)惹雍錯、喀納斯湖、撫仙湖、馬湖、納木措等,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十大容積最大的天然湖泊 中國蓄水量最大的湖泊排行
湖泊容積通常稱作“湖泊蓄水量”,是指在豐水年的平均水位以下水體的體積或湖盆的容積。一個天然湖泊的蓄水量,決定了湖泊的水文情況及其相關(guān)價值。本期,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中國十大蓄水量最大的湖泊,包括了青海湖、納木措、色林錯、鄱陽湖、賽里木湖等,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世界十大名湖排行 世界著名湖泊排行榜 世界最有名的湖泊有哪些
世界著名湖泊有哪些?本文整理了世界十大著名湖泊,有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非洲最大湖泊維多利亞湖、北美洲第二大湖休倫湖、北美洲第三大湖密歇根湖、世界第六大湖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一深湖貝加爾湖、加拿大第一大湖大熊湖、馬拉維湖、非洲第三大湖泊大奴湖等,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界十大湖泊之最盤點 湖泊世界紀(jì)錄盤點 世界上最大的湖
說到湖泊,你可能知道貝加爾湖、蘇必利爾湖、青海湖等世界著名的湖泊,但你知道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什么湖嗎?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是什么湖?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國家是哪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在哪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是哪一個……如果你對世界上的湖泊知識感興趣,本文的世界湖泊之最將為你帶來比較有趣的關(guān)于湖泊的世界紀(jì)錄,看完上面的問題你就都知曉啦。
世界上最漂亮的湖排行 世界10大最美湖泊排行榜
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自然賦予的無盡驚喜。而在這一片浩瀚的自然畫卷中,有那么一些湖泊,它們以無與倫比的美麗,靜靜地訴說著地球的故事。那你知道世界上最漂亮的湖有哪些?下面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世界10大最美湖泊,分別是貝加爾湖、九寨溝、瑪琳湖、喀納斯湖、阿蒂特蘭湖、青海湖、火山口湖等等,一起來看看這些世界最好看的湖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