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大余灣旅游區(qū)以古村落民俗文化為核心,是與婺源一脈相承的卻又極為罕見的“風水寶地”。大余灣得木蘭山之靈氣,鐘靈毓秀,人才輩出,這里村民聰慧勤勞,雕匠、畫匠、石匠、木匠遠近聞名,特別是制陶窯匠較多,曾有“十漢四窯匠”之說。村南至今保留的明清時代石砌宅子,其建筑風格是鄂民居中的精品,有較高的建筑研究價值和考古價值。來到這里,只見一棟棟明清古宅橫臥山底,石磚黑瓦、雕檐畫棟,一條條青石板路蜿蜒其間,讓人不禁驚呼,原來婺源不止江西一處。
景區(qū)分為古建筑參觀區(qū)和后山體驗區(qū),有明清時代石砌宅子數(shù)十幢,民居內(nèi)散落著太師椅、“雍正朱批諭旨”盒、“四豆同榮”賀壽匾、雕花木床、石碾、石磨、石碓、紡線車、織布機、腳踏水車等文物;后山有大面積的油菜花海,并有葫蘆塘探秘、曬米石傳說等文化體驗、民俗典故。
黃陂汽車客運中心乘坐黃陂→梳店的班車,途徑大余灣門口,跟司機說在大余灣門口下車即可。
岱黃高速→黃陂大道→黃土公路→105鄉(xiāng)道
大余灣“左邊青龍游,右邊白虎守,前面雙龜朝北斗,后面金線吊葫蘆,中間如意太極圖”,風水特色鮮明?!扒帻垺?、“白虎”、“雙龜”、“葫蘆”、均指村落周邊的山包,尤以“雙龜”、“葫蘆”最為形象。連結(jié)“葫蘆”的“金線”則是指木蘭山系的山脊一線。聳峙在葫蘆山北側(cè)的是舊寨、新寨、諶家寨幾座山峰(峰頂壘有石寨墻)?!疤珮O圖”系指村前一處水陸地貌形似太極圖結(jié)構(gòu)。
大余灣先祖以力田為本,十五世紀后由經(jīng)商而勃興,乃廣置產(chǎn)業(yè),造華堂四十余棟。其中,據(jù)《余家菊景陶先生回憶錄》記載:“獻廷公機警篤厚,讀書明理,鄉(xiāng)黨不稱其名而呼曰余四爹。壯年回鄉(xiāng),置田產(chǎn)二百石,造住屋十棟,皆石墻到頂。造研子崗?fù)樀洚斾佄荩琅d號鋪屋資本共約銀十萬兩”。獻廷公即余文發(fā),居余氏16世。“石墻到頂”是基本特色,還有“前面墻圍水,后面山圍墻,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全村百來戶(后來戶數(shù)),串通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戶戶隔門房,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墻,頂有飛流瓦,檐仲鳥獸狀,室內(nèi)多雕刻,門前畫檐廊,流水穿村過,過溪搭橋梁,出門到田間,觀魚清水塘”,房屋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特色為木柱木板代山墻,村落整體布局是村前以溪壑為塹壕,村后以山寨為屏障,村中有百子堂(大屋)、德濟、源豐三座花園鑲嵌,外御賊寇,內(nèi)享安居。大余灣古民居保存完整的有10戶,約1390平方米,保存較好的有33戶,3228平方米,其中,余家文、余傳福等農(nóng)戶的民居建于明代,多數(shù)民居建于清代。
大余灣先祖祖籍江西婺源,為避元末兵難而先遷居武昌,后再遷木蘭山系南麓。大余灣先祖帶來不少書籍,傳到“文革”時仍有28箱,據(jù)說內(nèi)存岳飛手稿、鄭板橋真跡,可惜這些書籍史料毀于“文革”,但大余灣盛行讀書之風由此可見一斑。相傳俞伯牙(琴師)是余氏祖先,至宋代有過“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榮耀,近現(xiàn)代則演繹出名流一百多,父子四留洋的輝煌。從余秀三二世祖繁衍至今達23世。可謂世代均有人才出。近現(xiàn)代余家菊(1898——1976),曾任臺灣政府國策顧問、青年黨主席、“國大”主席團主席,有多部著作傳世,其長子傳一家定居美國紐約,其三子傳韜之媳陳幸是陳誠的女兒;余傳斌是中國棉花專家;余傳典是中國鐵路專家,在建設(shè)朝中鐵路中節(jié)約投資200多億朝元,受到朝方嘉獎等。
大余灣主要文物是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同時也存有其它幾類文物。如21號民居、54號民居等多處保存著太師椅,21號民居存有“雍正朱批諭旨”盒,54號民居存有“四豆同榮”賀壽匾,數(shù)家民居尚在使用雕花木床(如61號)。此外,嘉慶二十二年所立石碾,以及散存的石磨、石碓,還有紡線車、織布機、腳踏水車等許多老“古董”,需要給予搶救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