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柏威夏省與泰國接壤的邊境地區(qū),柏威夏寺的歷史悠久。古寺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它是高棉帝國的君主耶輸跋摩下令建造的。
柏威夏寺,建于公元10世紀中葉至12世紀初。它矗立在550米高的峭壁上,俯瞰整個柬埔寨平原。由于地處偏遠,地形險要,柏威夏寺保存得相當完好。
柏威夏寺于泰柬兩國在歷史上都宣稱對該寺所屬區(qū)域擁有主權。1962年海牙國際法院將柏威夏寺判歸柬埔寨,這一裁決結果在泰國引發(fā)爭議。
柏威夏寺(泰語:??????????????,Prasat Phra Viharn;高棉語:),是一座位于柬埔寨和泰國邊境的古代高棉印度教寺廟,兩國對此廟的歸屬有爭議,該寺處于柬埔寨柏威夏省的實際管轄之下。2008年,該寺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引起了泰國和柬埔寨之間新一輪的主權爭奪。
2008年7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柏威夏寺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后,引起了泰國和柬埔寨之間新一輪的主權新一輪的主權爭議升級,多次在該地區(qū)發(fā)生武裝沖突。
柏威夏寺柬埔寨叫Preah Vihear,泰國人叫Khao Phra Viham。柏威夏與柬埔寨的其他廟宇的不同之處,開始想到建造該寺廟的是吳哥王國第四位君主耶索華曼一世(Yasovarman I),他在公元889年登基后即策劃在扁擔山脈建造一所圣寺,最后選擇了柏威夏所在的懸崖上。當時很可能認為這是一塊福地。
耶索華曼在位11年,有許多創(chuàng)建寺廟的記錄。但柏威夏的建造屢經(jīng)波折,一共用了200多年才建造完成。正式完工約在1152年。期間吳哥王朝經(jīng)歷了13位君主,一直在不間斷的建造該寺。盡管一直以來皇室內部斗爭不斷,對于興建圣寺的愿望從未改變。其主體結構的建造從公元11世紀上半葉(即中國的北宋中期)開始,到公元12世紀結束,歷任君主不斷對它加以潤飾,終于形成了懸崖之巔令人贊嘆的建筑群落。
柏威夏寺的建筑風格與吳哥窟相似。這個古代寺廟遺址分布在長800米,寬400米范圍的峭壁上,四面有長長的階梯上下。寺有四層,帶四個庭院,每層都有山門和圍墻,體現(xiàn)了吳哥王朝時期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指出,柏威夏寺具有極佳的地勢,其建筑充分融合了自然景觀與宗教功能,寺內精致的石雕更是古代文明的瑰寶。
在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甬道兩旁有28米長的雕龍,因年代久遠,部分損毀。古剎圍墻內還有七個石池。柏威夏寺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已經(jīng)坍塌,巨石散落。遺址每層都有山門和圍墻。山門屋角翹起,上面是花紋。圍墻具有吳哥窟的風格,曲線環(huán)繞。整個建筑呈褐紅色,在綠蔭和藍天白云的背景下,古樸壯美。
據(jù)此,可以認為地圖已被暹羅當局所確認。法院因此拒絕泰國方面主張柏威夏寺主權的理由。最后,法院以9票對3票確認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主權管轄的領土上,因此判決泰國有義務從柏威夏寺及其鄰近的柬埔寨領土上撤出其武裝和警察部隊及其他警衛(wèi)和管理人員。雖然有海牙國際法庭的判決,泰國一直沒有放棄擁有該地區(qū)的任何機會。此后柬埔寨國內動蕩,自顧不暇,泰國人致力于從柬埔寨用各種手段搜羅所有和圣寺有關的石刻和文物。
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chǎn)委員會通過決議,批準將柏威夏寺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不過柬埔寨的申遺工作,在柬泰兩國間引發(fā)一系列爭議。海牙國際法庭已經(jīng)就廟宇的歸屬權做了規(guī)定,但是該法庭沒有就廟宇附近土地的歸屬權做交代。泰國堅稱,這塊土地還是有爭議領土,因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其授予世界遺產(chǎn)的地位實在是為時過早。
柏威夏寺坐落于柬埔寨平原中央高地的邊緣地帶,是供奉濕婆神的圣所。神廟建成于公元11世紀上半葉,不過,其復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9世紀,當時它是一座偏僻的隱修所。神廟保存十分完好,主要是因為它位于泰國-柬埔寨邊境附近,地理位置偏僻。這處遺址之所以卓爾不群,原因有三:它位于海邊懸崖之上,從險峻的絕壁上可以遠眺廣闊的平原和連綿起伏的群山;建筑風格與周圍的環(huán)境及神廟的宗教功能融為一體;最后是神廟精美的石雕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