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是由美國漫畫家大衛(wèi)·馬祖凱利創(chuàng)作、艾琦翻譯的圖像小說,2019年3月通過后浪出版公司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聯合推出。作品通過中年建筑師阿斯泰里奧斯·波呂普在公寓火災后的自我放逐經歷,運用敘事象征主義與色彩隱喻手法,探討身份重構與藝術救贖主題。該書入選2019年度北京市民'請讀書目'文學類推薦圖書,獲得哈維獎、艾斯納獎。書籍采用精裝344頁形式呈現,豆瓣評分達9.1分,展現圖像文學與哲學思考的深度融合。
本書屬"后浪漫"叢書第281冊,與《阿蘭的童年》等作品構成系列圖像文學合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出版窗口期內,經首都圖書館"閱讀北京"活動評審專家團(含白燁、解璽璋等16位學者)綜合借閱數據與讀者投票,最終從200種候選書目中脫穎而出,成為35種年度必讀好書之一。2019年11月公布的推薦名錄顯示,該版本入選文學類年度必讀好書。
核心線索圍繞虛構建筑師阿斯泰里奧斯·波呂普展開:
中年危機:功成名就的建筑師遭遇創(chuàng)作瓶頸與婚姻破裂
災難觸發(fā):公寓火災成為人生轉折點,開啟自我放逐旅程
救贖過程:通過跨學科藝術實踐(含雕塑、音樂)重構身份認知
哲學內核:探討記憶真實性、二元對立消解等存在主義命題
全書采用非線性敘事結構,通過色彩系統(tǒng)區(qū)分不同時空維度:藍色基調代表現實時間流,品紅色渲染記憶回溯,黃色標注理論闡述。
視覺表達層面呈現三大創(chuàng)新:
1.字體設計:人物對話采用差異化字體表征性格特征
2.畫面構成:幾何圖形暗喻建筑學思維模式
3.色彩體系:三原色系統(tǒng)構建敘事邏輯框架
文學性層面突破傳統(tǒng)漫畫范式:
融合建筑理論、存在主義哲學與后現代藝術批評
采用互文手法呼應《奧德賽》敘事原型
創(chuàng)造性地將分鏡節(jié)奏與爵士樂即興演奏相契合
2019年市民書單評審專家指出,該作'成功入選文學類年度必讀好書'。豆瓣書評集中探討:
色彩系統(tǒng)與人物心理的映射關系
建筑空間敘事與精神困境的象征表達
多媒介元素融合產生的通感體驗
專業(yè)領域斬獲三項大獎:
哈維獎最佳單期漫畫獎
艾斯納獎最佳出版設計獎
洛杉磯時報圖像小說獎
大衛(wèi)·馬祖凱利現任曼哈頓視覺藝術學院教授,此前參與DC漫畫《超膽俠:再生》《蝙蝠俠:第一年》創(chuàng)作。本書延續(xù)其圖像小說創(chuàng)作理念,將漫威系商業(yè)創(chuàng)作經驗轉化為嚴肅藝術探索,標志其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的重要轉型。中文版譯者艾琦保持原文詩性語言特征,專業(yè)術語處理獲'信達雅'譯界評價。
首版印刷采用雅致紙全彩印刷,封面設計融入建筑平面圖元素。2019年6月推出未讀品牌特別版,新增作者創(chuàng)作手記與色彩解析附錄。2022年京東圖書統(tǒng)計顯示,該書持續(xù)位列外國文學暢銷榜圖像小說分類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