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據(jù)長蘆鹽運使阮尚賓《新建登瀛橋記》和王蔭桐《重修登瀛橋記》載,杜林原名登瀛鎮(zhèn),跨滹沱河兩岸,順河行北可抵京、津,由此往來之商賈行旅,摩肩接踵,自古雖有舟渡,但客貨往來十分不便。明萬歷年間善人劉尚有目擊行旅舟渡之艱,建議修建石橋,以行旅利鹽運。鹽運使阮尚賓、瀛州太守劉毓寬慨然捐助,在地方紳商和好善樂施人們捐資和幫助下,于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耗白銀2萬兩建成此橋,從此登瀛路履若坦途。清光緒年間,滹沱河水泛濫,沖陷橋兩端大小兩孔,不能通行。好義者多次想修復,無奈耗資巨大,工程艱巨,畏難而止。14年以后,鄉(xiāng)人王蔭桐矢志重修登瀛橋,并不辭勞苦,多方籌措修橋款,歷經(jīng)6年修復完工,但王蔭桐也因此債臺高筑,隨僧道募捐化緣以還橋債。
向導
由市區(qū)去杜林石橋要走原來滄州到河間的公路,石橋上不允許駕車行走,需原路返回或繞道,北繞行新滄河路。從石橋南行到307國道再西行,可到清代《四庫全書》總纂紀昀墓地參觀。墓地在崔爾莊鎮(zhèn)北村棗林中,墓前石碑鐫刻:“皇清太子少保協(xié)辦大學士禮部尚書紀文達公神道碑”。紀昀,字曉嵐,乾隆皇帝稱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故卒后謚文達,世稱文達公。
特產
金絲小棗,又稱西河紅棗,在當?shù)丶壹覒魬舳寄苜I到。
交通
乘自備車從滄州沿舊滄河路西行到杜林,市內402路公共汽車終點站后租車5公里直達。去紀昀墓,沿307國道至崔爾莊,然后南行到北村,出石黃高速公路崔爾莊口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