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陽市委書記鐘超林因任期和年齡關(guān)系,將退居二線。是市長文春明、還是調(diào)任其他同志接班,省委產(chǎn)生了兩種不同的意見。關(guān)鍵時刻,省委書記劉華波將最重要的一票投給了年輕的省委副秘書長高長河。
高長河在上任途中,竟陰錯陽差地在明陽市所屬的烈山縣臨湖鎮(zhèn)受污染事件的牽連而被“扣留”,無序的現(xiàn)實讓高長河深感肩上的重任。
果然,高長河上任后,接二連三地踩到了“地雷”。一是明陽軋鋼廠,國家投了12個億卻一寸鋼板也沒有軋出來,紀委要查問題,工人鬧著要歸還集資款,還有記者要曝光,明軋廠困難重重。二是明陽市的烈山縣由于一位副縣長的舉報,舉出了一個腐敗大案,縣委和縣政府兩套班子幾乎全部爛掉,案件追查還牽涉到了高長河的妻子梁麗,腐敗案撲朔迷離,尖銳復(fù)雜。
在嚴峻考驗面前,高長河更加堅定了干事的決心和信心。他力促明軋廠和上海東方鋼鐵集團進行重組談判,堅定不移地查處腐敗。但是在建造國際商城和市委副秘書長田立業(yè)的任用等一系列問題上,新、老書記因為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的不同,形成了激烈的矛盾沖突,結(jié)果雙雙告到了省委。
幾十年一遇的洪水來了,明陽市經(jīng)受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烈山縣委代書記田立業(yè)為避免裝有苯原料的鐵桶泄漏危害群眾,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危難時刻,新老書記并肩做戰(zhàn),以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無畏地懼,領(lǐng)導(dǎo)干部群眾取得了抗洪的勝利。老書記去省里任職了,新書記送了一程又一程。
張國立 飾 高長河
焦晃 飾 鐘超林
陶海 飾 田立業(yè)
李蘊橋 飾 李欣欣
張安安 飾 劉意如
劉蓓 飾 梁麗
徐敏 飾 孫亞東
王偉平 飾 文春明
張孝中 飾 何卓孝
劉交心 飾 耿子敬
新市委書記,作為一個勇于創(chuàng)新、思進思變的新時期優(yōu)秀干部的代言人。他外形不錯,說話風趣,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有文化,也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人。隨著軋鋼廠工人要討還集資款、下面一縣委書記被查出受賄問題等一一展開,老市委書記和他之間產(chǎn)生了巨大的矛盾,結(jié)果,雙雙告到了省里。
明陽市老市委書記,作為嚴于律己、忠于職守的老干部代表,他是一個不肯言“退”的干部,盡管觀念有些陳舊,思想也跟不上新形勢的發(fā)展需要,但他正直無私、坦誠率真。但他的文化背景、從政經(jīng)歷和性格特征,又不同于接任的新書記高長河,矛盾和沖突由此而來。
為人耿直,敢說敢闖,但不被老書記鐘超林重用。他不肯利用職權(quán)為無職業(yè)的妹妹找份工作,新書記賞識他,任命他去縣里當書記,上任第一天對給送禮的干部來了個下馬威。發(fā)洪水時,為了防止劇毒化學(xué)藥品的流失和擴散,他舍棄了生命,只在那只裝滿有毒藥品的塑料桶上留下了自己一件紅背心。
不受多數(shù)干部歡迎,鐵面無情的政法委書記,性格疾惡如仇、剛直不阿,為工作幾過家門而不入,在免去田立業(yè)縣委代書記的問題上,第一個投反對票的也是他。
執(zhí)著、鋒芒畢露的記者,工作上風風火火,充滿正義,性格潑辣,有幾分“男人婆”的味道,可是在生活中,她同樣有著女人特有的細膩與柔情。
第1集
省委書記劉華波長期癱瘓在床的妻子去世,劉家子女為了與小姨爭奪遺產(chǎn),將其趕出了家門。明陽市委班子改選,新市委書記的人選卻遲遲未定,究竟是明陽市長文春明順序接班,還是年輕干部叢家里新官上任,省委領(lǐng)導(dǎo)各執(zhí)己見。劉華波終于不堪重荷,一病不起。省委副秘書長高長河到劉家調(diào)解,卻被拒之門外。偏在此時,高長河的兒子高強因?qū)曳感R?guī)被校長勒令退學(xué),高長河苦苦哀求。鐘超林得知劉華波要讓高長河接自己的班,當面發(fā)泄不滿,高長河尷尬不堪。
第2集
聽到消息的明陽紀委書記孫亞東跑到高長河家匯報工作,高長河的妻子梁麗也帶人來跑官,弄得高長河莫名其妙。明陽軋鋼廠的工人商議著要去明陽國際機場剪彩現(xiàn)場討還集資款。新市委書記的任命終于下來了,文春明黯然神傷。烈山縣縣長趙成全請高長河解決工作上的問題,卻險些病倒在高長灑家里。鐘超林返回明陽,一路上心情沉重。高長河赴任,途中巧遇鏡湖縣縣長胡早秋,胡早秋邀高長河同去查案。
第3集
高長河在查案途中被聯(lián)防隊員“逮捕”。市委秘書長田立業(yè)又出新書,自己得意不已。烈山縣縣委書記耿子敬托人和梁麗拉關(guān)系,卻被告知新市委書記在自己的地盤上失蹤了……耿子敬為高長河失蹤的事對秦玉軍大發(fā)其火。市委縣委調(diào)集人力,尋找高長河,卻杳無音信。田立業(yè)開著奔馳接待了省報記者李欣欣,李欣欣坦言自己是為了明軋廠的事而來。梁麗本想帶著高強向校長求情,不料卻和校長吵了起來。高長河歷盡艱辛終于來到了明陽。
..........
1999年,胡玫接受上海有關(guān)方面邀請,決定把作家周梅森被中宣部評為建國50周年獻禮長篇小說第一名的《中國制造》搬上熒屏。因為藝術(shù)之家出身的胡玫對省委、市委、縣委等這一系列黨員干部群體的生活不太熟悉,而《中國制造》描寫的主要就是這些黨員干部。她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深入到上海、深圳、河南、大同等地,接觸了上至省、市委書記,下至廠長經(jīng)理、普通工人,并且和大家共同學(xué)習了江總書記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拍攝前開了多次劇本研討會,周梅森、瞿新華等七易其稿。終于,胡玫個人貸款70萬元,和拍攝單位共同投資,劇組于2000年年底開機拍攝。
1、《忠誠》成功塑造了一批忠于黨、忠于人民的黨員干部形象,生動展現(xiàn)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艱辛歷程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果,唱響了祖國頌、社會主義頌和改革開放頌(人民網(wǎng)評)。
2、《忠誠》中貫穿始終的是好干部與好干部的碰撞,它的出彩和創(chuàng)新具體就表現(xiàn)在把一個嚴肅、深刻的問題熨貼在了戲劇性、可看性強的故事上,進行了一次文化創(chuàng)新的嘗試(新民晚報評)。
3、《忠誠》對內(nèi)容與人物的全新打磨追尋了電視可視性的規(guī)律,但是也打破了慣有模式,將一個現(xiàn)實與理想交織的黨政干部的故事,變得生動而具有可視性,盡管全劇仍有許多粗糙之處(北京晚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