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故居始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由前廳、正屋、橫倉樓三棟兩層木樓房組合成二進式的獨立院落,占地面積450㎡;房屋坐東南朝西北,房屋建筑均為穿斗式梁架結構,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極富有湘西民族特點。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橫倉樓的一間房子,并在此度過了青少年時代。粟裕故居原整個房屋建筑分東、西兩院,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大小房間約三十間。現(xiàn)保存的房屋即是東院正屋,是家人居住之地;西院是一排坐西朝東的房屋,北頭為客廳,是接待賓朋、宴請客人和私塾講學的地方;中間幾間房子是供幫工們住的;南頭是牛欄、馬圈。東、西兩院由一條村道小溪分隔開來。
粟裕紀念館
粟裕紀念館位于會同縣城西南邊沙梨界粟裕公園內(nèi),209國道旁。該館建成于1987年4月,由北京建筑學院設計,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建筑結合地型特點,把現(xiàn)代建筑與傳統(tǒng)民間建筑以及繪畫手法融為一體。紀念館館名由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題寫。該館共有三個展室,主要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跡為依據(jù),通過文獻、資料、照片、珍貴文物以及各種圖表、字畫、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粟裕同志光榮戰(zhàn)斗的一生。2007年是粟裕100周年華誕。中共會同縣委、縣人民政府對粟裕紀念館重新陳列。紀念館由第一展廳和第二展廳兩個廳組成。陳列的內(nèi)容由五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投身革命,轉(zhuǎn)戰(zhàn)湘贛閩浙邊”;第二部分:“抗擊日寇,馳騁大江南北”。第三部分:“戰(zhàn)略決策,逐鹿中原,揮師江南”。第四部分:“嘔心瀝血,致力軍隊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第五部分“滄海一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粟裕紀念碑
1986年,國防部長張愛萍為紀念碑題寫碑名,碑高11.2米,其中碑身7.6米,象征粟裕將軍享年76歲,碑身的四周還有宋任窮、張震、毛致用等人的題詞,碑座中心竟安放著盛有粟裕將軍部分骨灰的骨灰盒。1991年9月,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為粟裕同志紀念館題寫?zhàn)^名。
粟裕(1907—1984)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卓越的軍事家。1907年8月10日生于湖南會同坪村鄉(xiāng)楓木樹腳村,侗族。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七年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二軍連長、營長、支隊長,六十四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一軍團教導師政治委員,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紅十軍團參謀長,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qū)司令員。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谷諔?zhàn)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副指揮,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qū)、蘇浙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中軍區(qū)副司令員,華中野戰(zhàn)軍司令員,華東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代政治委員,第三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
【公交】
1.乘坐會同11路、會同7路、會同9路公交到塘口村站下車,步行480米到達。
2.乘坐會同3路、會同8路、會同8路支線到粟裕紀念館站下車,步行1.1公里到達。
【自駕】
會同縣--將軍北路--G209--蘇北線--粟裕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