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息在熱帶海洋中珊瑚礁間的淺水環(huán)境里,生活在0.5-30米水深的珊瑚礁間沙地中,用足絲附著在珊瑚礁上生活或營自由生活。
分布于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基里巴斯、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緬甸、帕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所羅門群島、泰國、圖瓦盧。
可能滅絕:斐濟、新喀里多尼亞、北馬里亞納群島、中國臺灣、瓦努阿圖。
引進:美國。
庫氏硨磲體型極大,一般體長1.3米,體重200千克,最大可達300千克。貝殼略呈三角形,兩殼相等,兩側不等,前端短,約為貝殼全長的1/3。殼質極為重厚,為雙殼綱中最大型的貝類動物。殼頂前方有一足絲孔,幼體時殼頂前方彎入部分有強的足絲伸出,但在成體時則封閉。外韌帶棕褐色,狹長,幾占貝殼后部的全長。背緣較平;腹緣為波浪狀的屈曲。
貝殼表面白色,十分粗糙,富有光澤,具有5條強大的復瓦狀放射肋,有與放射肋相應的肋間溝。恰似古代車輪對路面碾軋日久所產生的深深凹槽,因此而得名。生長輪脈明顯,在貝殼表面形成彎曲重迭的皺褶,在殼頂部分常被磨損。鉸合部狹長,兩殼均有主齒,后側齒各一個。主齒短;后側齒弱。后閉殼肌痕近馬蹄形,位于中部。外套痕顯明。一旦完全成長,巨蛤不能完全閉合自己的外殼。
硨磲的外貌丑陋,但在海里張開貝殼時,體內的色彩卻很絢麗多彩,不但呈金黃色、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艷的顏色,而且還有形形色色的花紋和豐富的藍綠色小圓圈及美麗的彩虹色,在千姿百態(tài)的珊瑚的襯托下更顯得絢麗多彩。
庫氏硨磲在夏季繁殖。雌雄同體,雄性先熟,在生殖腺發(fā)育過程中,精巢先發(fā)育成熟,隨后卵巢開始發(fā)育并直至成熟,最終性成熟的硨磲體內同時具有發(fā)育成熟的精巢和卵巢。硨磲繁殖時存在殼的收縮和張開現象,繁殖時貝殼的每一次收縮或張開都是一次排放精卵的過程。為避免自體受精的情況出現,硨磲繁殖時先排放精子,經過短暫的時間間隔后再排放卵子。排放卵子的數量可達上億粒。每年大約長5厘米,幼時生長較快,壽命也很長,據說可以活到幾百年。
該物種生長緩慢,種群數量少。導致易危的原因主要是環(huán)境惡化,棲息地破壞,海區(qū)環(huán)境污染嚴重,嚴重破壞了硨磲的生存條件。也因為過度捕撈。(IUCN)2018年評估,在中國臺灣分布的種群,可能已經滅絕。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6年ver 3.1——易危(VU)。
硨磲的閉殼肌鮮食味美可口,有較高營養(yǎng)價值,其閉殼肌厚實強大,切片曬干后為名貴海味之一,稱為蚵筋,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昂貴。
硨磲所產生的珠為蚵珠,色澤差些,比不上珍珠,但可藥用,作鎮(zhèn)靜劑和眼藥的原料,也可開發(fā)為美容的原料。
貝殼大可作容器或燒石灰,也可作為雕刻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