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種花主產(chǎn)地為四川、云南、西藏,除此之外山東、河南、甘肅等地也有種植。除此之外,印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非洲東部等地也有分布。
匍匐草本,高10-20厘米,被稀疏柔毛。根莖絲狀,節(jié)上生根,有根瘤。掌狀三出復(fù)葉;托葉闊披針狀卵形,長4-5毫米,膜質(zhì),無毛,全緣;葉柄細柔,長達8-15厘米,微被細柔毛;小葉倒心形,長8-20毫米,寬10-20毫米,基部狹楔形,邊全緣,或有時呈波狀淺圓齒,上面無毛,下面被貼伏柔毛,側(cè)脈4-5對,達葉緣處分叉并環(huán)結(jié),細脈網(wǎng)狀,不明顯,兩面均平坦;小葉柄甚短,長約1毫米。傘狀花序生于葉腋,具花1-3朵;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苞片2-4枚;花長約2厘米;花梗長5-10毫米,被柔毛;萼鐘形,長6-9毫米,密被褐色細毛,萼齒三角形,與萼筒等長或稍短;花冠淡藍色至藍紫色,偶為白色和淡紅色,旗瓣闊倒卵形,先端凹陷,基部狹至瓣柄,無毛,脈紋明顯,翼瓣長圓狀鐮形,先端鈍,基部有耳,稍短于旗瓣,龍骨瓣比翼瓣稍短,三角狀闊鐮形,先端成直角彎曲,并具急尖,基部具長瓣柄;子房線狀披針形,無毛,胚珠多數(shù),上部漸狹至花柱,花柱向上彎曲,稍短于子房。莢果線形,無毛,長20-25毫米,寬3-4毫米,先端斜截尖,有種子8-12粒。種子腎形,棕色,有時具斑紋,長2毫米,厚約1毫米,種臍小,圓形,側(cè)生。花果期4-11月。
生于林緣草地、山坡、路旁荒地,海拔2000-3000米。喜光,常生于山坡向陽處。根系發(fā)達,具根瘤,抗旱耐瘠,能在山石縫隙處生長。忌濕澇。萌芽力、萌孽力均強,能自然播種繁殖。在深厚肥沃濕潤的砂質(zhì)壤土中生長更佳。
主要可以分為播種繁殖以及分株繁殖兩種方法,其中主要是以播種繁殖為主,不過分株繁殖雖然用的人相對較少,但只要操作得當(dāng),存活率一樣非常高。
不管是進行播種繁殖還是扦插繁殖,都需要先選擇基質(zhì),這是打好基礎(chǔ)的一步,對于成活率也是有很大影響的,一般最好是選擇疏松肥沃的沙質(zhì)壤土作為金雀花的基質(zhì),這種土壤的排水性以及透氣性都比較好,能夠讓植株更好的吸收養(yǎng)分,也不容易出現(xiàn)積水的現(xiàn)象。
在選擇好基質(zhì)之后,還需要對基質(zhì)進行消毒,以免當(dāng)中有病蟲害而傳染給金雀花,消毒時我們可以選擇將其打散平鋪在烈日下暴曬消毒,也可以將其放入鍋中開火翻炒,這樣如果有害蟲在土壤中也會被殺死。
種子催發(fā)
在金雀花的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我們在播種之前,首先需要將其種子浸泡在大約30℃的溫水當(dāng)中2-3天的時間,等到種子開始吸水膨脹的時候?qū)⑵淙〕鲞M行播種即可,這樣能夠?qū)ΨN子起到一個催發(fā)的作用。
播種方法
在對金雀花進行播種繁殖之前,首先要在基質(zhì)當(dāng)中施入適量的基肥,然后將種子均勻的播撒在土面上,播撒完后在上面覆土1-2cm即可進行澆水了,在澆水的時候我們最好是采用浸盆法,將花盆放入水中二分之一左右,讓水從底部排水孔滿滿浸上來即可。
金雀花的分株繁殖一般可以結(jié)合換盆一起進行,我們可以選擇兩年進行一次分株,首先要將植株從盆土中挖出,然后去掉舊土,將植株分切成數(shù)叢,分別上盆,隨分隨種植,極易成活,一般在上盆后就是一盆完整的觀葉花卉。
在園林中業(yè)大受歡迎,從行道樹到地被植物,再到垂直綠化材料,都有豆科成員得蹤影,紫藤、龍爪槐、合歡、三葉草、油麻藤等廣受好評,而染料木屬得金雀花也有著眾多獨特的優(yōu)勢,它除了能耐貧瘠土壤,改善土質(zhì)外,還可耐干旱,抗強風(fēng),可以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環(huán)境下生長。
有實用性,并不意味著喪失觀賞性,金雀花則將兩者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它的外觀精致小巧,細小的復(fù)葉泛著獨特的銀綠色光澤。春天是金雀花的開花季節(jié),成簇金黃色的花朵擠滿枝頭,熱烈奔放,遠遠望去,只見金黃一片?;?,花期也長,如在第一次花后及時修剪,很快就能開出第二批花來。
在國外,新建庭院中金雀花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因為它有著令人驚詫的生長速度。只要條件合適,在兩三年生長成蓬型3米左右的植株是不成問題的。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完美地達到預(yù)期的設(shè)計效果。
金雀花自身抗性強,在土質(zhì)差、風(fēng)沙大、降水少、日照強的北方,尤其是西北部分地區(qū),是它理想的展示舞臺。金雀花的出現(xiàn),緩解了一些北方地區(qū)植物品種單調(diào),開花植物少的情況。相信隨著對金雀花認識的深入,在綠化祖國大西北的工程中,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金雀花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