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三年(1534年)6月23日,織田信長出生于尾張國(おわりのくに)那古野城(今名古屋市,另有一說是勝幡城),幼名為吉法師。是尾張守護代旗下三奉行之一的織田信秀(おだ のぶひで)的嫡長子(排行第二,有一庶兄織田信廣),母為信秀正室土田御前,同母弟有信行(信勝)、信包和秀孝??椞镄砰L6歲就成為那古野城的城主。
然而幼年的織田信長從不循規(guī)蹈矩,他絲毫沒有把任何禮儀舉止放在心上,對于讀書之類的功課更是不屑一顧,經(jīng)常游手好閑,四處尋釁滋事,上樹下河,打架斗毆。當?shù)厝税ㄓH族見了這個搗蛋孩子都是大皺眉頭,連織田信長的生母土田夫人都不大喜歡他,而是喜歡他的弟弟織田信行。由于他的不安份,對于一向注重傳統(tǒng)禮儀的日本貴族們來說是無法容忍的事情。以至于織田信長的父親織田信秀時常被他的頑劣成性氣得七竅生煙,大嘆家門不幸,而織田信長也獲得了他的第一個綽號:“尾張的大傻瓜”。然而盡管織田信秀表面上不喜歡織田信長,但是似乎背地里對于織田信長的溺愛從來就沒有減弱過,所以這也成了織田信長有恃無恐的一大原因。
織田信長對鐵炮傳入日本時的種子島槍感興趣,且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和一般人民一樣與市里的年輕人一起玩耍,這樣的故事廣為人知。織田信長還是少主的時期,父親織田信秀在表面上臣服于清州織田家,然而織田信長只帶了幾個人就到清州織田家支配下的清州城放火等行動,令父親織田信秀相當吃驚。少年時期的織田信長極其大膽。三河國的戶田康光背叛今川氏投奔織田家時,戶田將松平竹千代(即日后的德川家康)賣給了織田家,當時年輕的信長和成為人質的松平竹千代,一起度過了少年時光。這段往事后來成為兩人締結了穩(wěn)固的同盟關系(清州同盟)的一個助力。
天文十五年(1546年),在古渡城元服之后,改稱為三郎信長。1548年,負責教育、照顧信長的平手政秀提出與信秀宿敵的美濃國大名,人稱“蝮蛇”的齋藤道三(さいとう どうさん)的長女濃姬(のうひめ)政治聯(lián)姻的策略。
天文二十年(1551年),織田信秀在尾張尚未統(tǒng)一又有強敵今川義元(いまがわ よしもと)的內憂外患下,終于因酒色過度中風而死。身為嫡長子的織田信長因而繼承家督。在織田信秀的葬禮上,織田信長一反傳統(tǒng),對父親的祭壇投擲抹香而引來爭議。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負責教育、照顧信長的平手政秀為了勸諫織田信長的奇行而切腹自盡。織田信長也為此感到悲嘆、找來澤彥和尚(宗恩)建立了政秀寺來悼念平手政秀的亡靈(但另一說是政秀并非為了死諫信長而是因為其子五郎右衛(wèi)門泛秀和信長之間的不和)。同年,織田信長在正德寺與岳父齋藤道三會面,當時齋藤道三察覺到被稱為“傻瓜”的織田信長的真正才識,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我的子孫,估計以后只有為他牽馬的命啊”。從此之后,齋藤道三全力支持織田信長,并在被親子齋藤義龍(さいとう よしたつ)殺死后將美濃一國作為嫁妝送給了織田信長。
自從織田信秀死后,從很久以前就對織田信長行為不滿的織田家重臣林秀貞、林通具、柴田勝家等人,打算廢掉放浪不羈的織田信長而改立以聰明著稱的信長親弟弟織田信行為織田家主君。為了對抗他們,織田信長拉攏森可成、佐佐成政、河尻秀隆等人加入己方陣營,開始了骨肉相爭。
弘治二年(1556年)4月,齋藤義龍謀殺已經(jīng)隱居的親父齋藤道三。齋藤道三派出親信豬子兵介向織田信長請求援軍。信長雖然應邀派出了援軍,但為時已晚,齋藤道三被齋藤義龍手下的小牧元太殺死??椞镄砰L失去齋藤道三的支持后,織田信行派認為這是攻擊的好機會,同年8月24日舉兵和織田信長對抗,但在稻生之戰(zhàn)中以落敗告終。隨后,織田信長雖包圍了守末森城不出的信行,在經(jīng)由親生母土田御前的中介后,赦免了織田信行、柴田勝家等人。
弘治三年(1557年),織田信行再度企圖謀反。在稻生之戰(zhàn)后,和織田信長有所聯(lián)系的柴田勝家密告此事??椞镄砰L知道信行謀反一事后,詐病將信行騙出清州城,并派自己最信賴的河尻秀隆將其暗殺。
當時,尾張守護斯波氏的權勢開始沒落,因此尾張下四郡的守護代織田大和守家主君織田信友掌握了實權。織田信長的父親織田信秀雖是織田信友旗下三奉行的其中之一,卻憑借其智勇來拓展對尾張國中西部的支配權??椞镄判闼篮?,織田信長繼任。信友則支持信行繼任家督之位而與織田信長敵對,并擬定謀殺織田信長的計劃。只是,早已被信友視為傀儡政權的尾張守護斯波義統(tǒng)卻把謀殺計劃事先密告給織田信長。對此感到暴怒的信友,趁斯波義統(tǒng)與嫡男斯波義銀帶兵前往河川打獵(川獵或川狩)的時候,殺害了斯波義統(tǒng)。
因此,斯波義銀與其弟毛利秀賴、津川義冬等斯波一族則逃往織田信長之處尋求保護,織田信長將織田信友列為殺害斯波義統(tǒng)的謀反者,并命令叔父織田信光(守山城主)殺害織田信友。于是尾張下四郡的守護代清州織田家滅亡,織田庶家的織田信長成為織田家的首領。
接著,織田信長與同族犬山城主織田信清等,擊敗清州織田家的宿敵織田一門宗家的上四郡守護代織田信安(浮野之戰(zhàn)),并將其放逐。而被立為新的傀儡守護的斯波義銀,卻和斯波一族的石橋氏、同為足利一門的吉良氏密謀討伐織田信長,察覺到此事的織田信長,則將斯波義銀放逐至斯波氏宗家足利將軍家所在的京都。至此,織田信長在永祿二年(1559年)確立了對整個尾張國的支配權。
今川義元早就有舉兵上洛之心,于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和甲斐國(今山梨縣)守護武田晴信(武田信玄),以及相模國(約當今神奈川縣)小田原城主北條氏康組成“甲駿相三國同盟”,斷絕了領國北面和東面的后顧之憂,開始積極籌劃向西進軍。永祿三年(1560年),在織田信長初步安定尾張國之后,東海道大名今川義元(いまがわ よしもと)親自率軍攻入尾張國境內,今川義元對今川家進行了掃境出動的全動員。當時今川家的領地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的石高在七十萬石上下,今川義元做了全動員,集結了20000到25000的兵力。先鋒大將井伊直盛沿東海道一路西進,其中包括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
永祿三年(1560年)5月19日,織田信長率領4000兵力出陣,此時(下午1時),桶狹間一帶突然下起了大雨。織田軍的士兵們大喜,于桶狹間偷襲今川義元,今川義元戰(zhàn)死、今川軍因而敗退。戰(zhàn)后,原本稱霸東海道的今川氏從此沒落,而獲勝的織田信長則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擴張勢力,奠定其日后掌握日本中央政權的權力基礎。
之后三河國的松平元康(德川家康)接受了織田信長的私下求和,在兩國將軍隊撤離邊界與厘清彼此的國界之后,織田信長邀請松平元康前往尾張的清洲城締結盟約,史稱“清州同盟”。清州同盟的訂立,穩(wěn)定了織田信長的東翼不被威脅,至此,織田信長開始專心向西發(fā)展勢力。
桶狹間合戰(zhàn)(おけはざまのたたかい)之后,織田信長開始針對殺害與織田家同盟的齋藤道三而成為美濃國領主的齋藤義龍。齋藤義龍為一勇將,即便是織田軍也難以擊敗。然而永祿四年(1561年)齋藤義龍突然死去,由嫡男齋藤龍興繼任家督,齋藤家的家臣們內部開始分裂,織田信長得以在對齋藤氏戰(zhàn)上取得優(yōu)勢。
永祿七年(1564年),織田信長將妹妹阿市嫁給北近江的淺井長政(あざいながまさ)締結同盟,以強化對齋藤氏的牽制。永祿九年(1566年),織田信長進攻墨俁受阻,命令木下藤吉郎(日后的羽柴秀吉)建立墨俁城,并以該城為據(jù)點。隨著西美濃三人眾(稻葉一鐵、氏家卜全、安藤守就)、其相關者(竹中半兵衛(wèi)等)、其它如蜂須賀正勝、前野長康、金森長近等人加入信長陣營,終于在永祿十年(1567年)于伊勢長島擊敗齋藤龍興,將美濃國納入版圖。成為統(tǒng)治尾張美濃兩國的大名時,織田信長時年33歲。
織田信長取得美濃后,采用中國周朝立于岐山后,打倒殷朝統(tǒng)一天下的故事,將美濃國舊主土岐氏齋藤氏的據(jù)點井之口改名為岐阜(ぎふじょう)。此時開始使用“天下布武”(てんかふぶ)印,并正式以統(tǒng)一全日本為目標。永祿十年(1567年)11月9日,正親町天皇正式封織田信長為“古今無雙名將”予以褒獎。
永祿八年(1565年),以京都為中心掌控畿內的權力者管領細川氏的執(zhí)事三好氏,實權被有力武將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巖成友通等三好三人眾與松永久秀所把握。意圖使室町幕府權力復活的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與三好氏的對立日趨嚴重,終遭暗殺。接著三好氏擁立足利義輝的堂弟足利義榮為第14代將軍以作為其傀儡。松永久秀等人進一步欲暗殺足利義輝之弟足利義昭(あしかが よしあき),足利義昭在細川藤孝、和田惟政等幕僚的支援下逃出了京都投奔越前國的朝倉義景。足利義昭在看不到朝倉義景有討伐三好氏的動靜后失去了耐心。
永祿十一年(1568年)7月,足利義昭開始接近美濃,織田信長承諾為足利義昭討伐三好氏的同時,將養(yǎng)女雪姬嫁給武田信玄的四男武田勝賴,藉此與美濃國相鄰的甲斐戰(zhàn)國大名武田信玄締結同盟。但雪姬于產(chǎn)下武田信勝后逝世,為此織田信長讓嫡男織田信忠與武田信玄六女松姬約定婚約以保持友好關系,此作法也應用至周圍各勢力以鞏固本國內外。
9月,織田信長以天下布武的大義名分,擁立足利義昭為第15代將軍并開始上洛。對抗織田信長上洛的南近江戰(zhàn)國大名六角義賢、六角義治父子,在織田軍的猛攻下,觀音寺城遭攻陷并逃亡伊賀,至此六角氏滅亡。此后六角氏則展開反抗織田信長的游擊戰(zhàn)。見到織田信長前往京都的上洛行動,執(zhí)中央政治牛耳的三好義繼、松永久秀等人了解到織田信長的實力而臣服,其它隸屬于三好三人眾的勢力多數(shù)逃亡至阿波。剩下如池田勝正等人也投降織田信長。至此,從三好長慶以來,執(zhí)掌中央政治的三好松永政權面臨織田信長閃電般迅速的上洛僅半個月就垮臺,擁立足利義昭為第15代將軍的信長所建立的織田政權誕生。此時,足利義昭勸織田信長擔任副將軍之位,織田信長看透了將軍家的盤算并謝絕之。此時,開始對伊勢的侵攻,永祿十一年(1568年)神戶具盛投降,織田信長將三男織田信孝送往神戶氏為其養(yǎng)子。
永祿十二年(1569年),織田信長和伊勢國司北畠具教開戰(zhàn)。具教奮戰(zhàn)后仍居劣勢,于是接受織田信長開出的條件而投降。該條件是“織田信長次男織田信雄作為具教嫡男北畠具房的養(yǎng)子”。此后,伊勢國為織田氏所支配。天正四年(1576年),織田信長打破對北畠親子人身安全的承諾,北畠具教與次子長野具藤一同被殺,北畠具房數(shù)年后在幽禁中死去。織田信長對伊勢的神戶具盛亦采同樣的政策。神戶氏接受織田信孝成為神戶家養(yǎng)子后,神戶具盛被軟禁。
永祿十二年(1569年)1月,趁織田信長率領織田軍主力返回美濃的空隙時,三好三人眾與齋藤龍興等美濃浪人眾共謀襲擊足利義昭御所所在的六條本國寺(六條合戰(zhàn))??椞镄砰L在大雪中堪稱神速的行軍,僅用兩天援軍就抵達京都(當時從岐阜到京都需歷時3天),而在織田信長抵達前,由于淺井長政援軍與明智光秀的奮戰(zhàn)擊退了三好齋藤軍。呼應三好軍的入江春景于高槻城遭織田信長進攻。入江春景投降后,織田信長不再原諒其背叛而處刑之。同一天,織田信長要求堺市交出兩萬貫的矢錢(軍費),要求商人們服從織田家。此動作讓堺會合眾(商人聯(lián)合會)原先仰賴三好三人眾抵抗織田信長,在三好三人眾為織田軍擊退后,臣服于織田信長。如此一來,織田信長成功地擴大于畿內的勢力。同年,織田信長為限制足利義昭的幕府將軍權力,訂立了稱為“殿中御掟”9條的掟書(公布法或公定法)之后又追加了7條昭告天下,并讓足利義昭承認這項命令。但因此事使得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的對立已然成形。
永祿十三年(1570年)4月,織田信長為了討伐數(shù)度無視上洛命令的越前大名朝倉義景,打破了與淺井長政同盟時的約定(不得進攻淺井氏的盟友朝倉氏),并與盟友德川家康一起進軍越前。織田、德川聯(lián)軍逐步攻擊朝倉氏各個城池,進逼到金崎城時,淺井長政突出兵救援朝倉氏,織田信長察覺淺井長政叛變后,開始進行撤退,導致聯(lián)軍陷入退路被截的危機。織田信長在負責斷后的殿軍池田恒興(殿軍總大將)、明智光秀、木下秀吉(即日后的豐臣秀吉)等人的奮戰(zhàn)之下(此即金崎之戰(zhàn)),終于得以逃回京都??椞镄砰L返回京都時,據(jù)言身邊只剩下約10人。將軍足利義昭趁此機會與織田信長的對立白熱化,發(fā)布了打倒織田信長的命令到各國,包括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武田信玄、毛利輝元、三好三人眾,甚至比睿山延歷寺、石山本愿寺、雜賀眾等寺廟勢力都被找來,組成了“信長包圍網(wǎng)”(のぶながほういもう)。為對抗包圍網(wǎng),織田信長開始討伐淺井長政。
永祿十三年(1570年)6月,在近江姊川河原聯(lián)合德川家康軍與淺井、朝倉聯(lián)軍對戰(zhàn)(姊川之戰(zhàn))。會戰(zhàn)中織田軍一度因淺井方先鋒磯野員昌突破了自軍13段備的11段而陷入苦戰(zhàn),幸有賴德川軍擊破朝倉軍后聯(lián)手夾擊淺井軍,終于擊潰淺井、朝倉聯(lián)軍。
元龜元年(1570年)8月,織田信長出兵討伐于攝津舉兵的三好三人眾,因石山本愿寺的援軍等原因而苦戰(zhàn)??椞镄砰L本隊在攝津國與三好三人眾對陣時,淺井長政、朝倉義景、延歷寺等3萬聯(lián)軍進攻近江坂本,抵抗聯(lián)軍攻勢的近江織田軍敗于人數(shù)上的劣勢,信長重臣中名將森可成與織田信長之弟織田信治因此戰(zhàn)死。為此織田信長于9月23日凌晨神速從攝津本隊返回近江,慌亂的淺井長政、朝倉義景等人于比睿山布陣抵抗織田信長??椞镄砰L則在近江國志賀與淺井、朝倉聯(lián)軍對峙(志賀之陣)。然而此時受命于本愿寺法主顯如的伊勢長島一向一揆眾舉起叛旗,織田信長之弟織田信興、重臣坂井政尚因此喪命,織田信長也陷入進退不得的窘境。為打開窘境,織田信長奏請正親町天皇頒布敕令。12月13日,因天皇敕令而成功與淺井、朝倉軍和解。此時據(jù)大久保忠教所記載的“三河物語”中,提到織田信長對朝倉義景的說法是“天下是朝倉大人所有,我將不再妄想”。元龜二年(1571年)9月,織田信長數(shù)度要求僧兵撤退,發(fā)出多次“避難勸告”,后放火燒掉仍持續(xù)抵抗的比睿山延歷寺,即火燒比睿山(ひえいざん),此舉堅定了武田信玄(たけだ しんげん)上洛的決心。成為佛敵后的織田信長,一向一揆以及淺井、朝倉方面再度出兵。
元龜三年(1572年)7月,織田信長嫡男織田信忠初次出陣。此時織田軍和淺井、朝倉聯(lián)軍之間有持續(xù)不斷的小規(guī)模戰(zhàn)斗,但戰(zhàn)況漸漸對織田信長一方有利。8月,朝倉軍的武將前波吉繼、富田長繁、戶田與次等人投降織田信長。10月,甲斐的武田信玄呼應足利義昭的出兵邀請,終于開始上洛。武田軍總兵力3萬,大軍開始侵攻織田領地的東美濃與德川領地的遠江、三河??椞铩⒌麓ㄜ婇_始抵抗。但在武田軍武將秋山信友進攻東美濃的巖村城時,城主的遠山景任(直廉)病死。景任遺孀巖村殿(信長的叔母)將織田信長五男坊丸(日后的織田勝長)收為養(yǎng)子,并立織田勝長為城主抵抗來軍,秋山信友對巖村殿使出結婚的談和條件。實際上巖村殿的女兒雪姫和武田勝賴結婚生下武田信勝,巖村殿跟武田氏也可說有姻親關系。因此,巖村殿開城投降并和秋山信友結婚,把坊丸做為人質送往甲斐,令東美濃大半落入武田的支配。同年,武田軍大舉出征,目標是德川軍三河的領地,德川軍于一言坂之戰(zhàn)為武田軍大敗,接著連遠江、三河諸城都一一陷落,戰(zhàn)況逐漸對德川軍不利。信長為挽救戰(zhàn)況,派出由佐久間信盛、平手泛秀領兵的3000名援軍到三河,但在12月遠江三方原之戰(zhàn)(みかたがはらのたたかい)中,織田、德川聯(lián)軍被武田軍大敗,平手泛秀戰(zhàn)死,結果援軍未能解救德川軍,退回歧阜。
元龜四年(1573年),武田軍繼續(xù)西上,從遠江開始進攻三河。2月,開始攻擊三河的野田城,而將軍足利義昭則在三好義繼及松永久秀等人協(xié)助下舉兵呼應武田信玄的上洛行動。兩面受敵的織田信長為解決困境,4月5日,經(jīng)正親町天皇出面(發(fā)出敕令)與足利義昭和解。接著4月12日,正當武田信玄一舉上洛之時突然病死于信濃國駒場(今長野縣下伊那郡阿智村),武田軍帶回信玄遺體返回甲斐。
由于武田信玄死去,織田信長得以趁勢重整軍備。接著元龜四年(1573年)7月,舉起叛旗后守在二條城、槙島城的足利義昭遭織田信長擊敗,從京都被放逐、至此室町時代終結。
元龜四年(1573年)7月28日,織田信長奏請朝廷將年號從元龜改為天正。天正元年(1573年)8月,織田信長命細川藤孝討伐守在淀城的三好三人眾其中一人巖成友通,友通遭擊敗。同月,織田信長率領3萬兵力行軍至越前,于刀根坂之戰(zhàn)擊敗朝倉軍。攻下朝倉氏后,轉往攻擊于小谷城的淺井久政、淺井長政父子,在信長攻擊下,小谷城陷落,淺井久政,淺井長政父子皆剖腹自殺,織田信長將淺井長政之子萬福丸處死,淺井氏滅亡。在此時,帶回了嫁給淺井長政的信長之妹阿市。
天正元年(1573年)9月24日,織田信長以尾張美濃伊勢軍隊為中心,率領3萬兵力往伊勢長島行軍。織田軍在瀧川一益等人的活躍下,約半個月就一一攻陷長島周邊的敵城,但由于長島的一向一揆強烈抵抗,厭惡長期戰(zhàn)的織田信長開始于10月25日撤退。而在撤退途中,受到一揆軍的追擊,導致織田軍苦戰(zhàn)、林新次郎通政戰(zhàn)死。11月,河內國的三好義繼配合足利義昭開始叛亂??椞镄砰L以佐久間信盛為總大將,將軍隊送往河內,三好義繼的三家老因懼怕信長的實力背叛了義繼,三好義繼于天正元年(1573年)11月16日自殺,至此三好氏滅亡。
天正元年(1573年)12月26日,于大和的松永久秀終也無計可施,獻出多聞山城并投降織田信長。結果武田信玄病死僅不到一年,加入信長包圍網(wǎng)的大名、大部分皆為織田信長所擊敗。
天正二年(1574年)1月,攻下朝倉氏后,越前雖成為織田家領土,但地頭武士與本愿寺門徒卻掀起叛亂,富田長繁在一乘谷殺害了守護代前波吉繼(桂田長俊)。接著呼應此叛亂,甲斐的武田勝賴也出兵攻打東美濃??椞镄砰L決定與織田信忠一起迎擊武田軍,但在織田信長援軍抵達前,東美濃的明智城已被攻陷。織田信長為避免與武田軍正面沖突而撤退到岐阜。3月,織田信長上洛并受任從三位、參議的官位??椞镄砰L奏請正親町天皇表示欲收割蘭奢待(一種高級香料)。據(jù)言,這是織田信長為了讓各國知道他與正親町天皇之間有密切關系所采取的行動,天皇則也下了勅令允許之。由此契機各國大名知道織田信長的實力為朝廷所承認,尤其是從奧州派往信長處表示友好的使者也增加了。
7月,織田信長率領3萬大軍,從水陸路方面完全包圍了伊勢長島,切斷了敵方兵糧補給。在一揆軍巧妙的戰(zhàn)術下,擊殺了織田信長同父異母的弟弟織田信廣。但8月后一揆軍陷入兵糧不足的狀況,在織田軍猛攻下大鳥居城也被攻陷一揆軍超過1000人以上戰(zhàn)死,戰(zhàn)況因此更往織田軍有利的方向發(fā)展。
9月29日,兵糧缺乏的長島城門徒投降,并向織田信長請求讓其搭船從大坂方面退兵,織田信長亦接受之。然而織田信興、織田信廣等備受織田信長信賴的兄弟被殺害,加上一揆軍的退卻速度遲緩,于是織田信長下令鐵炮同時射擊搭船的門徒。一揆軍方面亦被激怒,有一部分反過來襲擊織田軍,此時織田信長之弟織田秀成等人戰(zhàn)死。接下來織田信長針對困守中江城、屋長島城的長島門徒,從城堡周圍開始包圍,最后攻破之。此時,據(jù)傳一揆軍有2萬人為織田軍所殺害。經(jīng)此戰(zhàn)后,織田信長成功地平定長島門徒們的叛亂。
天正三年(1575年)1月,長島門徒們懲罰了協(xié)助殺害長俊但之后反戈一擊的富田長繁等地頭武士、將越前做為屬于一揆的國土。接著受顯如命令前往越前赴任的守護代為下間賴照,但由于賴照的惡政更甚于前代領主桂田長俊,一揆眾的內部持續(xù)分裂。
天正三年(1575年)4月,武田勝賴為討伐于武田信玄死后即背叛武田家成為德川家康家臣的奧平貞昌,率領15000人的兵力前往攻擊貞昌所在城長篠城。但奧平軍的善戰(zhàn)使武田軍在進攻長篠城上花了超出預期以上的時間仍無法攻下。此時織田信長于5月12日率領3萬大軍從岐阜出兵,5月17日在三河的野田與德川家康軍8000兵會合。擴大為38000兵力的織田德川連合軍于5月18日布陣于設樂原。接著5月21日,織田德川聯(lián)合軍與武田軍開戰(zhàn)(長篠之戰(zhàn))。在此戰(zhàn)中,織田信長將鐵炮隊分成三隊、采用節(jié)省裝填彈藥時間的三段射擊戰(zhàn)法。(有一部分人認為此戰(zhàn)法真?zhèn)挝炊ǎ┛椞?、德川連合軍在此場對武田軍的戰(zhàn)役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同時在武田大軍下成功防衛(wèi)了長筱城的奧平貞昌,領受信長所賜的“信”字,改名為信昌。
一揆眾的內部持續(xù)分裂之后,視此為好機會的織田信長在長篠之戰(zhàn)結束后,于8月行軍前往越前。一揆軍雖抵抗了織田軍,但在已內部分裂的情況下,一揆眾無法同心合作迎敵。以下間賴照與朝倉景健等人為首、約有12250人的越前加賀門徒在戰(zhàn)役中為織田軍所殺。此時,信長在給村井貞勝的信件中,記下了越前的慘狀:“到處都是死尸、一點空地也無。真想讓你看到此景”。記載此時從軍的前田利家行為的石版還存在著。寫著:“一揆奮起、此后前田又左衛(wèi)門大人活擒一揆千人。依法處刑以磔刑、下熱湯、下油鍋。如此等事。一筆記下”。于是越前再度成為織田領土,織田信長將越前8郡賜給柴田勝家時,據(jù)言信長曾指示勝家經(jīng)營北國的法則。
天正三年(1575年)11月4日,織田信長敘任權大納言,11月7日任右近衛(wèi)大將。11月28日,織田信長讓出織田家家督之位給嫡男織田信忠,同時也讓出美濃、尾張等領地于原則上隱居。只是織田信長仍然處于執(zhí)行織田家政治軍事的立場。次年1月,織田信長于琵琶湖湖岸,開始親身指揮建筑安土城。于天正七年(1579年)建成了五層七重且豪華絢爛的安土城。據(jù)言安土城內部極為通風。耶穌教會的傳教士在寄回母國的信上贊嘆:“即使歐洲也沒有如此豪華的城堡”??椞镄砰L把岐阜城讓給織田信忠,并遷入其新筑于南近江(今滋賀縣)的安土城??椞镄砰L就以此為據(jù)點開始邁向一統(tǒng)天下之路。
天正四年(1576年)1月,與織田信長友好的丹波的波多野秀治舉起叛旗。接著石山本愿寺也再次舉兵,再一次反織田信長的動作開始增強。織田信長于4月派大將明智光秀、荒木村重、原田直政率領3萬軍隊前往大坂。但于葦原之戰(zhàn)中大敗,以原田直政為首有1000人以上戰(zhàn)死。大坂的織田軍在石山軍猛烈攻勢下,困守于天王寺堡壘,遭石山軍包圍,織田軍因此陷入困境。5月5日,織田信長前往若江城發(fā)出動員令,卻只召集到3000人左右。而織田信長于5月7日早上、親自在前頭率領此3000人軍隊、攻向包圍天王寺堡壘的15000人的石山軍(天王寺堡壘之戰(zhàn))??椞镄砰L本人雖在激烈戰(zhàn)斗中負傷,但織田信長本人的出陣使得織田軍士氣高昂,最后得以成功擊敗石山軍。之后,織田軍從水陸路包圍石山御坊以斷絕兵糧。但在7月13日、石山本愿寺援軍毛利村上水軍800艘出現(xiàn)并擊敗了織田的水軍(木津川之戰(zhàn))后、毛利軍將兵糧彈藥搬入石山。此時人稱越后之龍的大名上杉謙信開始與織田信長敵對??椞镄砰L與上杉謙信,原本為對抗武田信玄此一共同敵人,于永祿十五年(1572年)締結了同盟。在武田信玄病死后,上杉謙信為織田信長一再地與一向宗勢力抗爭的行動所激怒,因此于天正四年(1576年)與石山本愿寺和解,并解除與信長的同盟,明白地表示與織田信長的對立。以上杉謙信為盟主,毛利輝元、石山本愿寺、波多野秀治、紀州雜賀眾等反信長者同一步調地開始行動。
針對此狀況,織田信長在天正五年(1577年)2月率領大軍前往討伐紀州雜賀眾,由于毛利村上水軍于背后援助雜賀眾及謙信進攻能登等原因,到了3月,雜賀眾領袖雜賀孫一投降,但沒有提供人質給織田信長,只是在形式上維持和睦,織田信長從紀伊撤兵。此時,在能登七尾城的長續(xù)連一邊承受上杉謙信攻擊一邊派兒子長連龍向織田信長求援軍??椞镄砰L派柴田勝家為總大將率領3萬為前行軍隊、自己率領本隊18000人為后軍出陣。但9月15日七尾城淪陷,9月23日前軍遭上杉謙信所率領的上杉軍所?。ㄊ秩〈ㄖ畱?zhàn))??椞镄砰L知道戰(zhàn)況后,為避免與上杉謙信正面沖突,返回了安土城。大和的松永久秀見到織田信長的困境,與上杉謙信呼應而舉兵反叛。得知久秀謀反的織田信長從加賀撤兵、派織田信忠為總大將,大軍前往信貴山城于10月?lián)魯×怂捎谰眯?。松永久秀在城內天守閣放火自殺。但在對上杉謙信的戰(zhàn)斗上居于不利立場的織田信長,面臨毛利氏、石山本愿寺的攻勢再次陷入困境。10月在擊敗松永久秀后,在丹波龜山城抵抗織田信長的內藤定政病死。龜山城、籾井城、笹山城等丹波諸城,旋即為織田軍所攻下。天正六年(1578年)3月13日,上杉謙信突然死去。因上杉謙信沒有子嗣,于是養(yǎng)子上杉景勝與上杉景虎開始爭奪起繼承權。在此時,織田軍則攻下了上杉領土的能登、加賀。而由于上杉謙信的死,信長包圍網(wǎng)再次崩壞。
進入天正年號后,織田家已具備延伸至多方面勢力的兵力與財力??椞镄砰L賜予屬下武將戰(zhàn)國大名級的領土,給予高度的統(tǒng)治自由并命令其攻略周邊勢力。上杉謙信死后,歷經(jīng)家督之爭得以繼承家督的是上杉景勝??椞镄砰L針對上杉勢力派出柴田勝家、前田利家、佐佐成政等人,對武田勝賴則派出嫡男織田信忠、瀧川一益、森長可等人,對波多野秀治則是派明智光秀、細川藤孝等人,對毛利輝元則派出羽柴秀吉,對石山本愿寺則派佐久間信盛。
天正六年(1578年)10月,荒木村重于有岡城背叛織田信長。謀反原因到現(xiàn)今仍是個謎,重用村重的織田信長亦感驚愕,甚至勸村重改變心意。村重不從并和本愿寺攜手抵抗信長。但村重的家臣中川清秀、高山重友投降織田信長后,織田信長方處于優(yōu)勢。11月6日,第二次木津川之戰(zhàn)中,織田信長利用鐵甲船戰(zhàn)術大敗毛利水軍,在無法受到毛利的援助下,石山本愿寺與荒木村重遭孤立。為此村重于天正七年(1579年)9月拋棄妻子從有岡城逃出。有岡城陷落后,荒木一族大半被處刑。而天正七年(1580年)4月,在正親町天皇勅令和森長可一族的調停下,本愿寺以有利的條件取得和解,并從大坂退兵。
天正七年(1579年),織田信雄于伊勢外筑護衛(wèi)城遭伊賀國人的妨害,為此感到憤怒的信雄自作主張地進攻伊賀國,大敗而回。織田信長嚴厲地斥責織田信雄的同時,對伊賀國人的敵意亦逐漸升高(第一次天正伊賀之亂)。同年,織田信長命令盟友德川家康的正室筑山殿(瀨名姬)及二人所生嫡子松平信康切腹。理由是因為德川信康的12條罪行、筑山殿與武田勝賴勾結等。不論是那個理由,德川家臣團內分成順從信長派(濱松派,擁護德川家康)與反信長派(岡崎派,擁立松平信康)互相爭執(zhí)起來,最終德川家康讓兩人自殺。
在上杉謙信死后,織田軍對上杉氏的戰(zhàn)況轉向優(yōu)勢,逐次攻下了能登、加賀,甚至進攻到了越中。天正七年(1579年)夏天,波多野秀治投降后遭處刑。在毛利的攻擊下,加入織田陣營的山中鹿之介等尼子氏再興勢力被消滅。接著播磨的別所長治謀反,初期雖陷入苦戰(zhàn),但終究攻勢得以進展。天正七年(1579年),毛利軍于備前的宇喜多直家投降織田信長,至此織田軍與毛利軍的優(yōu)劣情勢完全逆轉。
天正八年(1580年),織田氏取得播磨、但馬。8月,織田信長放逐織田家歷代老臣佐久間信盛與其嫡男佐久間正勝(信榮)。織田信長發(fā)出懲罰令給信盛,理由為對本愿寺之戰(zhàn)上毫無成果等理由。接著對林秀貞、安藤守就、丹羽氏勝也以無能、從前就想謀反等理由放逐之。天正九年(1581年),羽柴秀吉斷絕鳥取城的兵糧供給,而攻下了因幡,接著攻下巖屋城取得淡路。
天正九年(1581年)為織田信長勢力的全盛期。2月28日,織田信長于京都天皇內殿的東邊馬場舉行一大展示,即所謂的京都軍馬演練,此演練為以信長為首的織田家一門、丹羽長秀、山內一豐等織田軍團的軍容展示。此時的軍馬演練,正親町天皇亦有出席。同時德川家康也終于3月23日得以奪回為武田軍占領的高天神城。此時在紀州的雜賀眾開始內部分裂,支持信長派的鈴木孫一與反信長派的土橋平次等人互相爭斗,導致雜賀眾勢力衰退。接著針對高野山于1581年藏匿荒木村重殘黨與足利義昭密通等與信長為敵的動作,信長派出數(shù)十名使者欲和平地解決此事,而高野山方面卻不合理地將信長派去的使者全部殺害。被激怒的信長逮捕織田領地中數(shù)百名高野山僧人,并命令河內、大和的各大名包圍高野山。5月,織田軍的攻勢凌厲,并趁防守越中的上杉軍武將河田長親突然死去的空隙,行軍至越中,占領了大部分的土地。
天正十年(1582年)2月1日,武田信玄的女婿木曾義昌向織田信長提出投奔織田家的請求。織田信長答應后,于2月3日向信忠發(fā)出針對武田的大動員令。于是德川家康從駿河、北條氏直從關東、金森長近從飛驒、信忠從木曾處各自開始進攻武田領土。其兵力數(shù)量,據(jù)言超出十萬以上。面對此境的武田軍,伊那城的守將下條伊豆守遭城兵放逐而獻城給織田軍、接著信濃松尾城主小笠原信嶺、駿河田中城主依田信蕃、駿河江尻城主穴山信君等人爭先恐后地投降織田軍,于是連有組織地抵抗都沒有的武田軍就此敗亡。信長出陣討伐武田是在3月8日、當天信忠占領了甲府,3月11日在甲斐東部的田野除去了武田勝賴、信勝父子,至此武田氏滅亡。
甲斐武田氏滅亡后,即使原先隸屬武田者表示順從信長之意,信長仍不容情地將武田一族徹底鏟除,即所謂“狩獵武田”的信長令。德川家康與一部分織田重臣難以接受信長的命令,拼命地隱匿武田的遺臣。江戶時代以后仍存在的武田相關一族幾乎都是于“狩獵武田”時被藏匿起來的遺臣末裔。民間傳說在最后一次攻打武田時,明智光秀說出“能來到這里,我們的努力也是值得的”這句話激怒了信長,信長則說“你做了什么”,之后懲罰了光秀。(有信長將光秀的頭抓去撞欄桿等情節(jié)。懲罰說的情節(jié)不一,詳見明智光秀)另外織田軍在攻打藏匿武田遺臣的塩山惠林寺時,惠林寺因拒絕交人而遭放火燒寺。當時惠林寺住持快川紹喜臨終前所說“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的話,仍流傳至今。
武田氏滅亡后,信長在駿河派德川家康、上野為瀧川一益、甲斐是河尻秀隆、北信濃為森長可、南信濃為毛利秀賴以壓制北條氏直,并實施如以往信玄、謙信一樣的徹底和平外交政策來保持和北條的同盟關系。在此時的信長軍團已可說是無人可敵。
天正十年(1582年)夏天,織田信長準備派三男神戶信孝、重臣丹羽長秀等軍團進攻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關于明智光秀的異心,有一說是光秀認為自己未被賦予進攻四國的任務,而開始有“自己被放置一旁。會不會像林秀貞、佐久間信盛父子一樣被放逐。”的被害妄想。另一說是,光秀以前曾受信長命令負責與長宗我部元親的和睦工作,為此命令奔走以改善彼此關系的光秀將屬下齋藤利三之妹嫁予元親。但結果卻往武力討伐的方向發(fā)展,光秀因此感到名譽受損、倍感屈辱。
天正十年(1582年)5月15日。德川家康為了駿河國領地增加的宴會抵達安土城??椞镄砰L派明智光秀負責接待,明智光秀從15日到17日專注于接待德川家康。在德川家康停留的這段期間,正在攻打備中高松城的羽柴秀吉派使者向信長要求援軍,并提到“毛利軍有率大軍往高松城救援的動作”??椞镄砰L答應派兵后,解除明智光秀的接待任務,改命其帶兵前往援助羽柴秀吉。據(jù)《明智軍記》所記載,因光秀準備的接待餐宴質量不佳,織田信長令其隨從森蘭丸敲光秀的頭。
5月29日,織田信長為準備出兵遠征毛利而前往京都、之后則逗留于本能寺。但派往援助秀吉的明智光秀軍卻突然迅速出現(xiàn)于京都,并于6月2日襲擊本能寺。當時,因屬下兵力對信長的信賴較深,誓言效忠明智光秀的人很少的緣故,光秀于進攻本能寺時,并沒有告訴部下攻擊的目標是信長。據(jù)言率領森蘭丸、坊丸、力丸、伴正林等約100人的信長本身亦持槍奮戰(zhàn),負傷后返回房內縱火自殺,享年49歲。當時本能寺為大火燒毀,通說是認為信長已死于寺中,但明智光秀的女婿明智秀滿遍尋不到信長遺體,有一說是信長遺體已被仰慕信長的僧侶與部下秘密地埋葬了。其長子織田信忠得知消息后,與村井貞勝于附近的二條御所抵抗明智軍,最后亦不敵自殺。而黑人兵彌助在本能寺之變中,直到最后都和信長一同奮戰(zhàn)。為光秀所擒后,赦免后,被強行送至耶穌會。
壓制將軍
永祿十一年(1568年)6月,足利義昭辭別朝倉義景,25日到達岐阜,居于立政寺。在義昭遍邀豪族,共襄盛舉的同時,信長也緊鑼密鼓地籌備上洛之事,9月7日,信長率領尾張、美濃、北伊勢再加上三河德川家康派遣的援軍,共計6萬大軍奔赴京都,途中淺井長政也領軍加入??椞镄砰L挾足利義昭入主京都的第二年(1569年),二者的矛盾就從一封文書暴露了出來?!靶砰L于正月十四日制訂幕府殿中規(guī)定。
第一條,將軍近侍的體制如前;第二條,幕府需通過武家傳奏奏請朝廷;第三條,規(guī)定守衛(wèi)的配置;第四條,幕臣不得居住于皇宮側近;第五條,不得將政務上奏天皇;第六條,應盡量聽取奉行人的意見;第七條,處理政務的日子,依循舊例;第八條,未經(jīng)申請,奉行人不得面見將軍;第九條,不得召見諸寺主持、坊官、僧兵、醫(yī)師。即使步卒、樂師,接到將軍詔命后亦不得擅自覲見,應靜待安排?!?/p>
這一由信長制訂并署名,表面上經(jīng)過足利義昭同意,針對幕府行動的規(guī)范,極大縮小了將軍的行動空間,“在向天下昭示義昭的幕府不過是傀儡政權的同時,也顯示出(作為中央政府的)織田政權實質上是與義昭的幕府同時建立的?!?月,信長還調集尾張、美濃、伊勢、近江、伊 賀、若狹、山城、丹波、河內、和泉、攝津十一國人夫,耗時70日修建二條城作為將軍居所,但此舉與其說是出于對義昭尊嚴的維護,莫如說是為了夸示信長的威勢。
元龜元年(1570年),信長對義昭制訂5條規(guī)定,迫其承認,內容如下:第一,將軍向諸大名發(fā)出的書狀,必須附有信長的副狀。第二,此前將軍的一切命令均作廢,重新議定。第三,封賞臣下時,若將軍無地可賞,可取信長領地予之。第四,天下之事悉數(shù)由信長處理,可對諸侯進行征伐,不必過問將軍。第五,如今正值平定天下之際,將軍應盡心仕奉朝廷。
如此一來,以合乎法理的形式,信長一舉奪取了足利義昭作為將軍的所有權力,成功將“天下之事”收歸掌中,但也自此與足利義昭的矛盾愈發(fā)不可調和。
家臣統(tǒng)制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流放將軍足利義昭后,織田政權完全獨立,并作為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開始成長,信長終于將“一元支配權”命名為“一職支配”,并以此為核心,組織不斷擴大的領地和家臣團,其對武士統(tǒng)治的意義不下于源賴朝草創(chuàng)武家政治和足利尊氏設置守護大名。
天正元年(1573年)7月10日,在織田信長授予細川藤孝的朱印狀中提到,“山城國之內,桂川以西之事,交由汝一職處置?!蓖?月2日,細川藤孝致書東寺,“此次信長授予桂川以西之地,上久世、上野兩莊園仍屬貴寺八幡宮領地,不可混淆。貴寺所納錢糧遵循舊例,不得有違?!睂⒁粋€地區(qū)中重重疊疊的統(tǒng)治權經(jīng)過整合形成“一元支配權”,以一國或者一郡為單位賦予家臣,在織田政權中,獲得該地所有職權的家臣被稱為“一職所有”,而其所持的權力,便是“一職支配”。同年9月,織田信長將滅亡的淺井家舊領第賜予羽柴秀吉,“江北淺井家舊領由羽柴筑前守秀吉一職處置,授予朱印狀?!痹诨哪敬逯亟y(tǒng)領攝津一國時,褒獎其“在本年與將軍作戰(zhàn)時,克盡忠節(jié)。在此授予攝津國一職支配?!逼鋵?,早在元龜年間,佐久間信盛統(tǒng)治近江野洲、栗太兩郡,明智光秀統(tǒng)治志賀郡時,其所轄邊境劃分就極為嚴明,并將當?shù)睾雷暹M藤氏的勢力完全按所在地切分給佐久間、明智。“一職支配”的授予,并不意味著信長失去了對封臣領內的控制,只與信長之間存在主從關系。
尊奉朝廷
織田信長對朝廷政策的考慮有兩種完全相反的假說,其一說是“信長視朝廷為天下布武的障礙并考慮廢除朝廷”,另一說是“信長為實施自己的政策而有效利用朝廷的權威以使其正當化、至少在本能寺之變前,信長跟朝廷的關系都比日后的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還要密切?!痹诖朔Q前者為“輕視說”,稱后者為“尊重說”。之所以對織田信長與朝廷之間的事情有如此分歧的解釋,原因在于本能寺之變中有一說是朝廷參與除去信長,以及殘存史料并不完整的緣故。
據(jù)“輕視說”,織田信長對朝廷的政策是出錢也出口,并想要擁立一個聽從自己的話、像傀儡一般的天皇。天正元年(1573年)開始就對正親町天皇提出讓位的要求。但正親町天皇是老練的天皇,并非是個對織田信長言聽計從的人物,加上當時織田信長在各地的強敵環(huán)伺,天皇拒絕后即明快地不再要求。天正九年(1581年)的京都軍馬演練,除了展現(xiàn)織田軍的軍事實力外,也可說是對正親町天皇的施壓。
據(jù)“尊重說”,希望讓位的反倒是正親町天皇。在當時若只憑天皇個人的意思并無法讓位,從天皇讓位后到新天皇就任等諸種儀式、營建原本天皇退位后的居所,以及為此而準備的移轉費用(天皇退位后的居所稱為仙洞御所,通常比京都中心的居所還需要更大的土地,包括移轉周圍公家的房子、寺院等)等一一完成,才有可能實現(xiàn)。也就是說能讓天皇讓位者,必須負擔龐大的經(jīng)費。而于天正年間能做到此事的人只有信長,反過來說即使天皇希望讓位給織田信長,只要織田信長不同意,讓位是不可能的。
天正九年(1581年)的京都軍馬演練后,正親町天皇向信長傳達希望退位之意,根據(jù)朝廷內部資料的《御湯殿上日記》中記載到同年3月24日若讓位一旦決定則“可喜可賀”,而《兼見卿記》則記載于4月1日轉為中止。這可認為是信長最終并沒有同意接受天皇的讓位。之后,羽柴(豐臣)秀吉被以建造仙洞御所的功勞的表面理由升為關白。
織田信長掌權期間,撤除國境上不必要的關所(收取過路關稅的檢查站)、透過檢地以確立對領土的支配、讓農(nóng)民與兵力分離以設立常備軍。設立樂市鼓勵商業(yè)。積極鼓勵自由貿易,獎勵技術革新。織田信長還推行了新的大名制度,使各地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
織田信長還與南蠻人進行貿易(史稱南蠻貿易),不僅給織田信長帶來了經(jīng)濟上的利益,西方先進的實用科學,如數(shù)學、地理學、醫(yī)學、天文學、造船術等也傳入了日本,也使日本人大開眼界。同時,隨著大炮的傳入,改變了戰(zhàn)術和城池的建造。天正三年(1575年),在長篠、設樂原戰(zhàn)役中,織田信長大量而巧妙地運用了大炮,擊破武田信玄勇猛的鐵騎軍團“騎馬隊”。
天下布武
天下布武之意為“于天之下、遍布武力”。通常解釋成“以武力取得天下”,但研究則是解釋成“以武家的政權來支配天下”的意思居多。如上所述信長將自己所在地改名岐阜時,即開始用“天下布武”印,岐阜的命名是取自中國周文王于岐山為根據(jù)地、日后君臨天下之意(阜為山丘之意),由此可窺信長志向。日后以岐阜為根據(jù)地,展開往后長達15年的統(tǒng)一日本之路。日本中世紀的權力關系在公家、寺家、武家之間有復雜的關聯(lián)。
信長的目標天下布武,可認為其帶有為廢除公家、寺家的權力并正式建立武家政權的意味。為了實現(xiàn)此目標,針對寺家的政策則擊潰一向一揆、于石山合戰(zhàn)擊敗本愿寺的顯如等人。而室町幕府位于京都,此一地理條件導致與公家間的深厚關系。
兵農(nóng)分離
織田信長充分發(fā)揮尾張、美濃兩國的地理優(yōu)勢——人口多且物產(chǎn)豐盛,建立起兵農(nóng)分離的制度。由于當時各大名經(jīng)常交戰(zhàn),農(nóng)工業(yè)人口都被調集為兵,糧食短缺,必須尋找商人外買??椞镄砰L把多余的糧食對外賣出以聚斂財富,把過剩的失業(yè)人口專門組織成士兵,使之專業(yè)化,因此農(nóng)民可以專心生產(chǎn),軍人的素質也提高,糧食與金錢的儲備更多,也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檢地制度
織田信長為了確保家臣與士兵的俸祿不會短缺,同時為了防止地方諸勢力擁兵自重,構成內部不安定的因素,于是采取“檢地”,就是縮小諸勢力的領地,透過固定對諸勢力援助的方式,使這些諸勢力逐漸降低其主體性,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成,也降低了境內發(fā)生暴動的可能性。
織田信長雖稱其信仰宗教為法華宗,但在對一向一揆、延歷寺的政策以及在安土城的石壁上采用地藏菩薩、墓石等事,都顯示出其矛盾??椞镄砰L的時代歐洲在進入近代時期,正是處于于宗教勢力激烈斗爭的時期。日本的寺院擁有廣大的莊園,織田信長在施行土地測量之后,將多出來的土地與予沒收。寺院如果反抗,他即將其莊園全部沒收,賜給他的部下。在戰(zhàn)爭后,逐漸走向中央集權國家。換言之,織田信長的對手除了戰(zhàn)國武將之外,他還要阻止“本愿寺法王共和國”、“一向宗信徒共和國”、“農(nóng)民共和國”的誕生。
一般認為可能織田信長并非否定宗教,而是考慮將其視為天下布武事業(yè)的一環(huán),將現(xiàn)存宗教與政治分離、或政治上的宗教統(tǒng)一。安土城內安置了一個信長化身稱為“梵山”的大石,將其做為御神體(神圣的物體或神的化身),并要求家臣、領地人民去膜拜。(出自Luis Frois的《日本史》)關于宗教政策,有人提出“入城時的詢問、征收入城費等事,在傳教士的眼中,看來只如同寺廟的香火錢”的意見。
神戶良政:信長公是個很講義氣的人。
日本王國記:偉人信長的死,他的勇氣,寬容,之前的高雅等,令所有人惋惜。
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信長聚集全國的神像與佛像,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崇拜這些偶像,而是要這些神佛崇拜他。他認為自己就是神,在他上面沒有創(chuàng)造萬物的神?!彼p蔑所有日本王侯,恰如對下僚一般越過肩膀與他們說話。而人們恰如對絕對君主那樣服從他。即使戰(zhàn)運背于自己,他也是心氣廣闊,很有耐心。他有很好的理性和明晰的判斷力,但卻是針對一切禮拜、尊崇神及佛并且所有異教的占卜和迷信的慣習之輕蔑者。
織田市:“既美麗又殘酷的人?!?/p>
徐光啟:信長為人雄杰,多智略;前是六十六洲各有君長、不相統(tǒng)一,至信長征伐四出略,皆臣伏,無敢異。此人智計叵測,十倍秀吉;假之數(shù)年,必為我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