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荷包》是一首晉北民歌,由范秀冬演唱。
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兒高,
那春風擺動楊呀楊柳梢。
三月桃花開,
情人捎書來,
捎書書帶信信要一個荷包袋,
一繡一只船,
船上張著帆,
里面的意思情郎你去猜。
二繡鴛鴦鳥,
棲息在河邊,
你依依我靠靠永遠不分開。
三繡南來雁,
飛過千重山,
你與我那情郎哥把呀把信傳。
……
在一個個精美的荷包里,這些民間巧女,以自己最高的熱情和聯(lián)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圖景化成刺繡畫面,有繁有簡,美麗的圖案含蓄地傳達著她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很多女性經常一邊精心地制作荷包,同時低聲吟唱,時間長了,勞動婦女自己創(chuàng)作的《繡荷包》就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民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差不多遍布于中國各地。
民歌《繡荷包》流傳的歷史很久遠。據(jù)現(xiàn)代戲曲、曲藝理論家傅惜華(1907-1970)考證,《繡荷包》在清代中葉時已十分盛行的一種時調小曲。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刊行的俗曲集《白雪遺音》(華廣生編撰)中的《繡荷包》,共十二段,是見諸于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歌詞版本?!崩C荷包這一藝術奇葩,是中華民族的語言與歷史標志,更是區(qū)域文化的特色與精華。
在中國各省的民間歌曲選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繡荷包》小調。如由朱逢博演唱成經典的山西民歌〈繡荷包〉和云南民歌《繡荷包〉由于各地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人文風情有著較大的差異,還有作者的生活遭遇、感受和情趣不同,演唱者的藝術處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詞內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不同調式調性、不同節(jié)奏和不同表情的《繡荷包》,也有不少數(shù)量的《繡荷包》是由一個母曲繁衍成很多大同小異的子曲,形成各種變體。這些眾多的同類小調,塑造了不同的音樂形象,表現(xiàn)了不同的情趣,在演唱時,表現(xiàn)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
民歌《繡荷包》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未出嫁的姑娘們,背著人暗暗繡制荷包送給意中人,表現(xiàn)了對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這一類詞曲有的溫柔內在、細膩含蓄;有的感情奔放、大膽熱情;有的天真活潑、歡樂俏皮。猶如不同性格的女子各自表達著自己的情思。
第二類反映年輕的漢子走西口(指內蒙西部大青山一帶)做工,妻子為他繡制荷包表達思念之情。舊社會,由于地主階級剝削或遭荒年,陜甘寧一帶或華北諸省的農民苦難深重,只有丟下妻兒老小到口外謀生,有的能活著回來,也有的在外貧困而亡。
第三類包括的范圍比較廣,有的只反映愛情故事但不直接表現(xiàn)思念之情。
在一首首動人的歌曲里,寄托著民間巧女們的心手合一的情感,綿長動人。這種獨特民間工藝與歌唱的巧妙結合,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舞臺上閃爍著獨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