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
浩態(tài)狂香昔未逢,
紅燈爍爍綠盤龍。
覺來獨對情驚恐,
身在仙宮第幾重。
韓愈(公元768—824年),中唐著名文學(xué)家。字退之,鄧州南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祖籍在昌黎,世稱“韓昌黎”。其年少時孤貧而發(fā)憤,25歲中進士,29歲正式登上仕途。早年仕途比較坎坷,屢遭貶黜,晚年歷任吏部侍郎等高職,政治上較有作為。韓愈在文學(xué)上的成就主要是在散文方面,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韓愈與自己的政敵柳宗元一起倡導(dǎo)“古文”,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最后,“古文”逐漸替代了“今文”(駢文),并流傳千年之久。韓愈用古文寫了大量的哲學(xué)、政治、文學(xué)論文和一些雜文。韓愈的散文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后人將其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并提,有杜詩韓文之稱,他作為詩人,也被認為是中唐詩人中的翹楚。
近吟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寫的《芍藥》:浩態(tài)狂香昔未逢,紅燈爍爍綠盤龍。覺來獨對情驚恐,身在仙宮第幾重。詩歌開頭兩句描寫了芍藥的外形(浩態(tài))、氣味(狂香)。采用比喻的手法把紅艷的芍藥花比為紅燈籠(紅燈爍爍綠盤籠)。詩中 "驚恐”意為驚疑不定。詩人驚疑自己是否身處仙宮,意在表達對眼前芍藥美景的贊嘆。深覺大家手筆之功力,實在令人稱奇、佩服。
“浩態(tài)狂香昔未逢”,詩的第一句,用語就十分奇特:以一個“浩”字形容芍藥之姿態(tài),用一個“狂”字描繪芍藥之香氣,言簡意豐,利索傳神。這之后,突然來了一個“欲現(xiàn)忽隱”的轉(zhuǎn)折:“昔未逢”。這就使人不禁聯(lián)想起京劇中人物亮相以前舞臺上敲奏的緊鑼密鼓,不僅造成一種熱烈異常、激動人心的氣氛,而且激起人們急于看個究竟的興趣。
“紅燈爍爍綠盤龍”,詩的第二句,是幕布拉開,芍藥亮相了:??!那是一種怎樣的艷麗呢?這里用了“擬物”、“夸張”的手法:一是把芍藥的花比夸是閃閃發(fā)光的紅燈;二是把芍藥的葉比夸是盤旋而走的碧龍,不僅化靜物為動物,顯得生氣勃勃,生機盎然;而且形成兩組強烈的對比——紅綠色彩的對比,燈光直射外出與龍身盤曲內(nèi)裹的對比,交相輝映,繽紛起彩,使人頓生目不暇接之感。這使人聯(lián)想起《西廂記》中崔鶯鶯那脈脈含情的眼光;也使人想起《牡丹亭》中杜麗娘游園時那容光煥發(fā)的神志,令人怦怦心動,簡直馬上鼓掌叫好!
“覺來獨對情驚恐,身在仙宮第幾重?”如果說詩的第一二句是在對芍藥花形態(tài)作客觀描寫的同時滲入了主觀感受,那么,詩的三四句,就是純寫主觀感受來反襯芍藥之艷麗了:在我醒后獨與芍藥相對時,我感到驚恐,這種美好之花在人間是看不到的,只有在仙宮中才能見到,那么,我現(xiàn)在究竟在第幾重仙宮里呢?末尾這一提問,不僅把自己由人間幻化入仙宮,反襯出芍藥是九天降下的仙種,而且增強了詩趣,留下了空白,讓讀者去咀嚼,去想象,去補充。這,就使詩達到了“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與“雖發(fā)語已殫,而含意不盡”的境地,大大增加了詩的內(nèi)蘊。
韓愈為文作詩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出人所料”地寫出新意,變平凡為精警,化腐朽為神奇,一下子就能吸引人的注意。這首《芍藥》詩也體現(xiàn)了他這樣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