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奉公是一則漢語成語,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祭遵傳》。
“克己奉公”的意思是指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為公。該成語構(gòu)詞方式是聯(lián)合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
東漢時,潁陽縣有個叫祭遵的人。他家境富裕,卻十分儉樸;他自幼愛讀詩書,明辯事理;他為人謙恭,絲毫沒有豪門子弟的心高氣傲。
祭遵在縣里任職時,勤于政事,辦事公道,縣里的百姓都很敬佩他,與他共事的人也都稱贊他的為人。
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征戰(zhàn)回師。經(jīng)過穎陽時,祭遵曾多次拜見,渴望跟隨光武帝。光武帝看到祭遵年輕有為,還得到了百姓的認可,便賜予他門下吏的職務(wù)。從此,他跟隨軍隊轉(zhuǎn)戰(zhàn)河北,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后來他擔(dān)任軍中的執(zhí)法官,負責(zé)軍營的法令。任職期間,他執(zhí)法嚴明,不循私情。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死罪,祭遵查明真情后,決定依法處置。這時有許多人勸他從輕發(fā)落,因為那畢竟是皇帝身邊的侍從。但是祭遵則嚴格執(zhí)法,于是依法將其處死。
劉秀知道后十分生氣,便要降罪于祭遵。但主簿陳副勸阻道:“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好。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p>
光武帝聽罷,覺得很有道理,非但沒有治罪于祭遵,還封他為“刺奸將軍”。朝廷眾官看到祭遵如此奉公執(zhí)法,行事都謹慎起來,整個軍隊也變得嚴整而肅然。
祭遵以秉公執(zhí)法的態(tài)度和卓越超凡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光武帝的極大贊賞。他廉潔謹慎,克己奉公。他認為,一個人應(yīng)該經(jīng)常約束自己,嚴加要求,一心一意做公家的事。當(dāng)上級獎賞給他財物時,他分文不取,全部送給部下,而自己甚至連一件好一點的衣服都沒有。
他一生為國為民,最后在戰(zhàn)場上以身殉職,在生命垂危的時候,他告訴家人不可以鋪張浪費,只要將自己用牛車拉回,薄葬洛陽。
光武帝劉秀得知祭遵死于任上,心中悲痛不已,追謚他為“成侯”,又親自到他的墓地旁祭奠。
故事中祭遵嚴格約束自己,盡心竭力,不循私情,一心為公。又一次折射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啟示人們不以權(quán)謀私,不損公肥私,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要舍棄小我,成就大局。
“克己奉公”的意思是指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為公。
在句中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唐·李延壽《北史·卷三·魏高祖孝文帝本紀》:“自今牧守溫良仁儉,克己奉公者,可久于其任?!?/p>
北朝·北齊·魏收《魏書·孝文紀上·牧守久任詔》:“自今牧守,溫仁清儉克己奉公者,可久于其任,歲積有成,遷位一級?!?/p>
近代·毛澤東《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