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魚(學名:Zanclus cornutus)為鐮魚科鐮魚屬的魚類,俗名角鐮魚、角蝶魚,神仙,神像。鐮魚科又稱角蝶魚科,其下僅有一屬一種。屬于暖水性魚類。其一般生活于礁盤淺水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東南亞。
鐮魚屬于鱸形目鐮魚科,是一種長相很特別的熱帶巖礁魚類。巖礁是指河流、湖泊、海洋中位于水面附近的巖石及由珊瑚蟲等遺骸堆積成的巖石狀物,一般這種地方是魚類生活的天堂。鐮魚的仔魚先在外海過漂流生活,待體長達40毫米時才轉入巖礁生活。鐮魚最大的特點是它們的體形,它們身體扁薄,高大于長,長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嘴(喙狀口),背鰭特別長而且前部也延長很多。鐮魚體長約18厘米,呈淡黃色帶3條醒目的黑色垂直條紋。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 ,長大后主要吃無脊椎動物和海藻。 鐮魚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淺水水域,中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 、臺灣等地有分布。
本魚廣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區(qū),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爾群島、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紅海、阿拉伯海、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日本、臺灣、中國沿海以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新幾內亞、澳洲、新喀里多尼亞、所羅門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斐濟群島、夏威夷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帕勞、瑙魯、東加、基里巴斯、瓦努阿圖、圖瓦盧、美屬薩摩亞、西薩摩亞、加拉巴哥群島、墨西哥、秘魯、厄瓜多爾、羅德豪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等海域。
本魚體短而高,近于菱形,極側扁。故有纖毛狀細櫛麟。吻間前突出如管狀,不可任意伸縮。上下頜齒細長,如刷毛狀,唇厚??糸g區(qū)凸起生出一對銳角。胸前因鳥喙骨與匙骨特別發(fā)達,形成一個堅強之胸甲(Thoracic cuirass)。背鰭一枚且連續(xù),具4枚硬棘,其中第四枚延長為絲狀,但隨年齡而漸短。臀鰭具3枚硬棘,后緣垂直。胸鰭圓形,鰓裂小,向下不達口之水平位。尾鰭后略凹入,側線完全,成顯著弧形。尾柄無棘是和粗皮鯛最主要的差異。本魚的體色黃白相間,體側具2黑寬橫帶,尾鰭黑色末端具白緣,呈新月形。體長可達26厘米。另外本魚和馬夫魚(又稱白吻雙帶立旗鯛)類似,乍看之下容易混淆。
通常小群出現,但偶爾以成百計數的聚集。棲息環(huán)境變化大,從硬底質之渾濁港口和珊瑚礁平臺到深及百米的干凈珊瑚礁緣深溝皆可發(fā)現其蹤跡。主要以海綿為食,但亦吃其他動物及植物性物質,其管狀的吻部即適于小礁穴中搜尋無脊椎動物。本魚之幼魚期相當長,體長約6厘米以上,始降為底棲性,故散布很廣闊。遇敵或受驚嚇時能迅速隱蔽于礁盤洞穴或縫隙中。晚間靜棲于水底,呈睡眠狀,為保護自身免于敵害侵擾,體色也隨之轉成暗色,與周圍環(huán)境一致。
將神像單獨飼養(yǎng)在純魚缸(FOT)中它們是很難開口吃東西的,多數都要餓死。如果放養(yǎng)到礁巖生態(tài)水族箱中,它們的開口幾率會大副增加。但是如果餌料的營養(yǎng)不達標,則也很容易死去。在餌料中添加一些螺旋藻片的粉末,并且保證每周喂兩次活的蛤蜊肉,如果條件允許,期在飼養(yǎng)缸內放一些新鮮的生物巖石,讓神像們去啄食上面的小生物。在這樣飼養(yǎng),神像可以長的很肥碩,而且背鰭末端的絲長得很長,最長的大概有750px。有些人說,我照此投喂了,它們依舊不吃東西。那可能是你的魚太孤單了。
神像是群居魚類,在大海中成群的活動覓食,抵御天敵。在人工環(huán)境下如果達不到一定的群落數量,就會非常緊迫,不但不吃東西還會很快的死去。在一個神像的群落里最少要有5條,否則它們仍然不容易開口。在群落里也會有戰(zhàn)爭,特別是一開始的時候,它們也互相地追逐撕咬,別看它們嘴小,牙齒是十分鋒利的,經常也會造成遍體鱗傷。但最終會有一個首領出現,首領可以維持群體中的平衡。首領一般都不是最大最強壯的,因為在人工環(huán)境下,它往往最后適應環(huán)境。通常個頭適中,鰭最完整的個體,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在純魚缸里首領會首先帶領進食,在礁巖水族箱里首領會帶領著手下們啄啄這里,啄啄那里。如果你將首領撈出,整個群落就回陷入恐慌中,可能幾天都不吃食。在整個群落里如果不發(fā)生意外,首領肯定活得最久。當群落損耗的只剩下3、4條的時候,一般大家就都絕食了,慢慢相繼死去。
另外維持一個較高的硬度對飼養(yǎng)成功也非常重要,最好用換水和添加石灰水的方式將硬度控制在9-14°dH。酸堿度要保持在8.2-8.3之間,如果不能達到,它們一樣會絕食。硝酸鹽要盡量維持在10ppm以下,雖然在硝酸鹽高達100ppm的水中神仙仍可以活著,并且吃東西,但沒多久它就可能突然斃命。
1齡鐮魚體長120毫米,最大體長可達250毫米。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須經過一個與刺尾魚科魚類幼魚形態(tài)相似的變態(tài)期--尖尾期。幼魚與成魚形態(tài)變異較大, 幼魚全體透明,腹部銀白色,命名為灰鐮魚,成魚眼的上前方有棘,如額上的角,命名為角鐮魚。幼魚背鰭第3棘甚長,約為體長的2倍,隨年齒的增長而減短,吻短, 隨年齡的增加而加長;幼魚口角具一刀形棘,體長達75毫米時才消失。仔魚通常在外海營浮游生活,體長達40毫米時才轉入礁盤生活。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成魚主要攝食無脊椎動物和絲狀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