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坐落在象鼻山嘴南麓,丹城舊城區(qū)北部,東澄河路西側,與縣府大院東北隅僅一墻之隔。原系魯班殿、樟樹廟故址。1957年動工興建,翌年落成并向外開放。紀念館為一坐北朝南的園林建筑,周筑圍墻,略呈正方形,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
大門兩側原有楹聯(lián)一副:象山“巍巍先烈丹心創(chuàng)世界,東海滔滔后昆壯志繡神州”。1998年修建時改為在大門右側由顧廷龍先生書的“象山縣革命烈士紀念館”10個金色大字。大門內有一四方花壇,漢門玉圍欄,正中聳立著烈士紀念碑,方柱形,每邊寬為1米,高6米,正面鐫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鎦余大字,為已故原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親筆所題,背面題有毛澤東主席子跡的“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大字?;▔笔子幸粚挒?米的鵝卵石主道直通烈士事跡陳列大廳,冬青夾道,花圃、亭閣兩映相襯,彈石小徑縱橫有致,翠柏蔥郁,古樟參天,花卉爛漫,環(huán)境幽靜。
穿過主道,登上十一級水泥石階便是大廳平臺,臺階兩側及平臺前沿圍有仿木紅漆水泥欄桿。大廳高踞于中,為一殿堂式仿古建筑,通面寬22.85米,進深15.5米,硬歇山頂,紅瓦丹墻,仿木鋼盤混凝土墻柱,木結構房頂,花格子門窗,整個建筑莊嚴肅穆。正門上方懸掛著“象山縣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匾額,字跡蒼勁有力,系已故大書法家沙孟海之手跡。正門兩側有楹聯(lián)一副:“拯救民族出生入死天地驚鬼神泣,振興中華勵精圖治山河奮風雷鼓”。邑人何津撰,張海龍書。再兩側尚有楹聯(lián)數(shù)副。 ?
跨進正門,迎面立著矩形黑色花崗石碑,上書《前言》云:五四以來,象山無數(shù)有識之士,為著國家的復興,人民的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貞不屈,前赴后繼,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后,又有許多同志在保衛(wèi)祖國、建設祖國的神圣事業(yè)中英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