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質(zhì)磚隔墻砌墻方法步驟
1.基礎(chǔ)處理
先清理砌筑地面的雜物、浮灰,保證地面平整干燥。若為衛(wèi)生間、廚房等潮濕區(qū)域,需先澆筑高度不低于 150mm 的混凝土坎臺(或用紅磚砌筑 300mm 高地梁),坎臺寬度與隔墻厚度一致,待混凝土強度達標(通常養(yǎng)護 7 天以上)后再開始砌磚,避免地面潮氣直接侵入輕質(zhì)磚。提前 1-2 天對磚塊澆水濕潤(但避免過度吸水,表面濕潤無積水即可),防止磚塊因干燥過快吸走砂漿水分,影響粘結(jié)強度。
2.放線定位
用墨斗在地面、墻面、頂面彈出隔墻的軸線、邊線及門窗洞口位置線,確保三線對齊。若隔墻長度超過 6m 或高度超過 3m,需按設(shè)計要求在軸線位置標注構(gòu)造柱或拉結(jié)筋的位置,保證墻體整體穩(wěn)定性。
3.砂漿配置與鋪筑
采用專用砌筑砂漿(或 1:3 水泥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 M5),砂漿需攪拌均勻,稠度控制在 50-70mm(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為宜),避免過稀或過干。砌筑時先在地面邊線處鋪一層 20-30mm 厚的砂漿,用灰勺找平,第一皮磚需坐漿飽滿,確保與地面或坎臺緊密粘結(jié),不得出現(xiàn)空縫。
4.磚塊砌筑
輕質(zhì)磚通常采用 “一順一丁” 或 “全順” 砌法(非承重隔墻多為全順),每皮磚的搭接長度不小于磚塊長度的 1/3(如 600mm 長的磚,搭接不小于 200mm),嚴禁通縫(即上下兩皮磚的縫隙對齊),防止墻體因受力不均開裂?;铱p厚度控制在 8-12mm,豎縫和水平縫需飽滿,砌筑時用小鏟將砂漿填入豎縫,避免 “瞎縫”(即豎縫無砂漿);每砌 3-4 皮磚,用靠尺檢查墻體的垂直度(偏差≤5mm/2m)和平整度(偏差≤8mm/2m),及時調(diào)整。
5.切割磚塊
若需切割磚塊(如門窗洞口附近),需用專用切割機切割,保證切面平整,切割后的磚塊斷面需用砂漿封堵,避免吸水或風化;嚴禁用錘子直接砸磚,防止磚塊碎裂影響強度。
6.高度控制與停歇
墻體砌筑高度不宜過快,每天砌筑高度不超過 1.5m,若隔墻高度超過 3m,需在中間位置設(shè)置一道水平系梁(可用 C20 混凝土澆筑,內(nèi)配 2 根 Φ10 鋼筋),系梁寬度與墻厚一致,高度不小于 100mm,增強墻體抗側(cè)移能力。砌筑至頂面(樓板或梁底)時,需預(yù)留 20-30mm 的空隙,待墻體砌筑完成 7 天后(墻體沉降穩(wěn)定),再用干硬性砂漿(或細石混凝土)填塞飽滿,填塞時需用小磚斜砌(角度約 60°),確保頂部與結(jié)構(gòu)緊密接觸,避免后期因沉降出現(xiàn)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