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坎兒井民俗園位于吐魯番市市區(qū)東側,距離市中心大約3公里,是一處以展示坎兒井文化為主題的景區(qū),也是吐魯番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景區(qū)內(nèi)有坎兒井的原型和博物館,有維吾爾民居式的賓館和餐廳。游客來此可以系統(tǒng)的了解新疆坎兒井文化,也可以在此用餐住宿,品味維吾爾風情的建筑和美食,是吐魯番市內(nèi)旅游的好去處。
坎兒井民俗園的面積不大,長寬大約都只有幾百米,進入景區(qū)內(nèi)步行游玩即可。一般游客來此走馬觀花參觀一圈大約2小時即可,若要購物、用餐等則要更久,也有游客會在景區(qū)內(nèi)住宿一晚,體會新疆特色的維吾爾民居生活。
景區(qū)內(nèi)最為主要的建筑便是一進大門就可以看到的坎兒井博物館,這里也是系統(tǒng)了解坎兒井文化最好的地方。坎兒井其實是新疆獨特的取水工程,通過挖掘地下的暗渠,既能天然的匯集地下水,又可以避免過量蒸發(fā),因其神奇和遍布新疆的規(guī)模被譽為除了長城和大運河外中國的第三大古代工程。博物館內(nèi)展示了坎兒井的工作原理、挖掘過程等,可以好好參觀一下,感受古老維吾爾族的智慧。
在博物館的北側,則是景區(qū)內(nèi)的另一處主要景觀-坎兒井原型,原型大約300多米,分為暗渠和明渠(即暗渠流出地表的部分),游客可以進入地下的坎兒井通道,現(xiàn)場觀看坎兒井的工作原理。
除了坎兒井文化外,景區(qū)內(nèi)還有葡萄干晾房、阿娜爾汗的家、中國大馕坑等新疆傳統(tǒng)的民俗建筑,游客可以在這里觀看新疆民居的傳統(tǒng)建筑,了解葡萄干晾曬、烤馕等過程,十分有趣。
另外,景區(qū)內(nèi)還有維吾爾特色的賓館和餐廳,可以在此感受維吾爾民居建筑,品嘗新疆特色美食。賓館標間的價格大約350-400元一間,餐廳用餐的價格較高,用餐前最好確認好價格。景區(qū)內(nèi)院內(nèi)還有購物一條街,可以購買葡萄干、堅果等新疆特色的紀念品,不過價格比外面高,不推薦在此購買。
位置簡介
吐魯番坎兒井民俗園位于吐魯番市亞爾鄉(xiāng)新城西門村,地理坐標位于東經(jīng)89o08′33″,北緯41o57′7″。2000年7月由中外合資企業(yè)烏魯木齊市辰野名品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注冊資金2200萬元。占地面積14680平方米。
民俗園的經(jīng)營項目主要有古坎兒井、坎兒井博物館、民族歌舞餐廳、民居賓館、葡萄園和商場。是集餐飲住宿、民族歌舞、休閑度假、觀光購物為一體的旅游景區(qū)。 坎兒井自建成開業(yè)以來,先后投資1500萬元修建了坎兒井賓館、坎兒井博物館、坎兒井民族餐廳等。
國家AAAA級景區(qū)
2011年8月23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管理辦法》,有關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全國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坎兒井民俗園達到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標準的要求,經(jīng)全國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評定委員研究決定,現(xiàn)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坎兒井
坎兒井與長城、運河并列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矁壕袼讏@就是讓大家了解坎兒井是如何引出了地下河水,使沙漠變成綠洲的。吐魯番旅游開發(fā)后,修建了形式典雅、古樸、富有伊斯蘭建筑藝術風格的園林式賓館等各種文化游覽服務設施,接待海內(nèi)外游客,向五大洲游人展顯出她迷人的容顏。
坎兒井群
素稱“火洲”、“風庫”,氣候極其干燥的吐魯番,很久以來就出現(xiàn)大片的綠洲。這奧秘之一,就是在吐魯番盆地上分布著四通八達,猶如人體血脈似的坎兒井群和潛流網(wǎng)絡。
地下運河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古稱“井渠”。新疆的坎兒井主要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qū),尤以吐魯番地區(qū)最多,計有千余條,如果連接起來,長達5000公里,所以有人稱之為“地下運河”?!翱矁骸奔淳?,是當?shù)厝嗣裎諆?nèi)地“井渠法”創(chuàng)造的,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坎兒井由立井、暗渠、明渠三個部分組成,在盆地邊緣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將立井逐次從地下挖通邊境成串,水便從地下引出地表。
智慧豐碑
坎兒井是勞動人民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根據(jù)本地氣候、水文特點等生態(tài)條件,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地下水道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多條,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庫車和北疆的奇臺、阜康等地,其中以吐魯番盆地最多最集中,達1200多條,總長超過5000公里。參觀過坎兒井的人,無不為它設計構思的巧妙,工程的艱巨而贊嘆。它是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勤勞的豐碑!倘若到吐魯番游泳,在乘坐的汽車臨近吐魯番縣城時,在那郁郁蔥蔥的綠洲外圍戈壁灘上,可以看見順著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形如小火山錐,坐落有序地伸向綠洲。這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從高空俯視,這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鏈,半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而又煥發(fā)著青春活力的地方。
自然地理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里的地理條件分不開的。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克拉烏成山,每當夏季來臨,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當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滲入戈壁地下變?yōu)闈摿?。積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層加厚,水儲量大,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吐魯番大漠底下深處,砂礫石由粘土或鈣質膠結,質地堅實,因此坎兒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吐魯番干旱酷熱,水分蒸發(fā)量大,風季時塵沙漫天,往往風過沙停,水渠常被黃沙淹沒;而坎兒井是由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jié)、風沙影響,水分蒸發(fā)量小,流量穩(wěn)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坎兒井非常適合當?shù)氐淖匀粭l件。
灌溉系統(tǒng)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tǒng)。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一種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豎井的深度和井與井之間的距離,一般都是愈向上游豎井愈深,間距愈長,約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豎進愈淺,間距也愈短,約有10米到20米。豎井是為了通風和挖掘、修理坎兒井時提土之用的。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聯(lián)接,可以把幾十米深處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來。
坎兒井史
坎兒井的歷史源遠流長。漢代在今陜西關中就有挖掘地下窖井技術的創(chuàng)造,稱“井渠法”。漢通西域后,塞外乏水且沙土較松易崩,就將“井渠法”取水方法傳授給了當?shù)厝嗣?,后?jīng)各族人民的辛勤勞作,逐漸趨于完善,發(fā)展為適合新疆條件的坎兒井。吐魯番現(xiàn)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xù)興建的。據(jù)史料記載,由于清政府的倡導和屯墾措施的采用,坎兒井曾得到大量發(fā)展。清末因堅決禁煙而遭貶并充軍新疆的愛國大臣林則徐在吐魯番時,對坎兒井大為贊賞。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林則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墾地,途經(jīng)吐魯番縣城,在當天日記中寫道:“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弱,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坎兒井的清泉澆灌滋潤吐魯番的大地,使火洲戈壁變成綠洲良田,生產(chǎn)出馳名中外的葡萄、瓜果和糧食、棉花、油料等?,F(xiàn)在,盡管吐魯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庫,但是,坎兒井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仍發(fā)揮著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百年老井
吐魯番現(xiàn)有坎兒井,多是清代以后陸續(xù)建造和維修的,老井有百歲高齡。1845年,林則徐勘察吐魯番水利時,曾在日記中驚嘆這一奇特工程為“誠不可思議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