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寺,清代改稱圣壽寺,始建于北齊皇建五年(560),其中力上、佛像、脅侍諸像,雕技甚為精美??上г诮夥徘氨婚愜娀饸?,幾成廢墟。天龍寺,是解放后復原重建或遷建的。除寺門兩側的唐代力士、大殿的明代三身佛外,其余都是新塑的。大殿是1984年從晉祠北大寺村遷移來的明初重建的北齊崇福寺大殿。殿內(nèi)供釋迦牟尼的三身你,即中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為報身佛,稱盧舍那佛;右為應身怫,是釋迦牟尼佛。寺的東側有鐘樓,后部有禪堂院、九蓮洞,是僧尼的修禪處與宅院。寺的西側有北漢建的千佛樓,樓已毀,存珍貴的《千佛樓碑記》石刻。寺周散存十余通記事碑石,記載著寺的興廢。寺前有蟠龍松,勢若游龍,形似華蓋,老樹新枝,層層穿結,若靜似動,情趣盎然,樹高僅三米,面積卻有200多平方米。樹下置石桌石凳,與寺周的商業(yè)攤點和新建的天龍山莊,構成一組休閑、食宿的生活場所?!膀鞍伢纯铡笔翘忑埳桨司爸弧?/p>
重建以后的圣壽寺,仍依舊址。寺前流水淙淙,寺后林木蔥郁,濃蔭蔽日,奇花佳木多達百余種。二進院落遞次升高,中軸線上自南而北建有山門殿、過殿、大雄寶殿,主殿兩側建有配殿,山門東側為禪堂院、鐘樓,寺后為九蓮洞、藏經(jīng)樓。整個建筑布局嚴謹,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
山門 位于中軸線的最南端,是一座精巧玲瓏的木結構建筑。面寬三間,進深二間,中設板門一列,前廊下塑金剛力士,門后兩側為四大天王。門前設有八字影壁,中嵌五彩琉璃團龍一方,制作精細,色澤艷麗,團龍張牙舞爪,生動勁健。
過殿 過殿是寺內(nèi)的第二重殿堂,因前后辟門可穿行,故稱過殿。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廡殿式屋頂,檐部施以五彩斗拱,石質八角檐柱,造型莊重典雅。過殿又稱藥師殿,因殿內(nèi)奉有藥師三尊及十二藥叉大將而得名。
大雄寶殿 為寺內(nèi)主殿,俗稱正殿,居于全寺的中心。明代重建時為五開間歇山式殿堂,1947年(民國36年)毀于兵火?,F(xiàn)存主殿是20世紀80年代從晉祠北大寺村原崇福寺遷建的。崇福寺亦為一座古老的寺院,創(chuàng)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北齊,隋唐時期高僧輩出,曾在中國佛教史上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主殿為1377年(明洪武十年)重建的原構,面寬五間,進深六椽,懸山式屋頂。前檐辟廊,廊下施四踩斗拱,明、次間均為?扇門,兩梢間為直欞窗。殿堂內(nèi)不設內(nèi)柱,空間異常寬闊,能容納許多僧徒同時禮佛。
主殿內(nèi)正面為寬達三間的佛壇,正中奉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佛像慈眉善目,面相端莊,具有顯著的明代風格。釋迦牟尼佛作結跏趺坐(俗稱盤腿打坐),左手橫放于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表示釋迦牟尼在成道之前,為了眾生而犧牲自己,這一切惟有大地能夠證明,因為這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這種造型的像均為成道像。藥師佛是左手持缽,缽中盛甘露,右手持藥丸。阿彌陀佛的造型是右手下垂,作與愿?。蛔笫之斝?,手中執(zhí)金蓮臺。殿內(nèi)兩側,供有十八羅漢。羅漢是佛教彩塑中最富有世俗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彩塑,形象千姿百態(tài),能充分地將人們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用雕塑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將佛教教義深奧的教理形象地普及到每個善男信女的心中,具有十分強烈的感染力。
配殿 東西配殿均為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式建筑。前構辟廊,檐柱、金柱均為八角石柱。
法堂 據(jù)圣壽寺內(nèi)明代碑的記載,明嘉靖年間重建寺院時,曾在大雄寶殿后建有法堂。法堂亦稱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在佛寺中是僅次于主殿的建筑。法堂中,除安置佛像外,還設有法座,供演說佛法者使用。法堂后掛象征釋迦牟尼佛說法傳道的圖像。座前置講臺,臺上供小佛像象征聽法的諸佛。兩側列置聽法席。堂中還有鐘鼓,左側為鐘,右側為鼓,上堂說法時擊鼓鳴鐘。
禪堂 又稱云堂或僧堂,與佛殿、法堂同為禪宗寺院中的主要建筑。圣壽寺在明清之際為禪宗叢林,禪堂就設于寺院的東側,與主寺基址相連。圣壽寺現(xiàn)存禪堂院傳說創(chuàng)建于北漢廣運年間(974年~979年),明清歷代均有修葺,現(xiàn)存為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重修后的建筑。二進院落,正面為禪堂3間,兩側建有耳房,為寺僧的早晚誦經(jīng)之所,兩側客堂各3間,前院東西禪房各5間,為寺內(nèi)的府庫。南面為一座精巧玲瓏的垂花門,建筑裝飾簡潔,風格輕盈。禪院外南房為寺僧的齋廚,東房為碾磨房。
九蓮洞 位于禪堂院之后,原為圣壽寺的延壽堂(即養(yǎng)老堂)。由9間形制相同、內(nèi)部相通的磚窯洞組成,故稱為“九連洞”,因與“九蓮”發(fā)音相同,又稱“九蓮洞”。舊時住在九蓮洞的僧人大多是等待圓寂的老和尚。他們認為,在九蓮洞中圓寂,象征著能進入“西天極樂世界”。
藏經(jīng)樓 原位于大雄寶殿之左,建于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1935年(民國24年)毀壞。重建的藏經(jīng)樓位于禪堂院后的九蓮洞之上。圣壽寺在古代名僧輩出,藏經(jīng)亦多,據(jù)1932年太原縣保存古跡古物委員會在天龍山圣壽寺查核,除散佚外,尚存532套(函)。
鐘鼓樓鐘樓、鼓樓位于寺院的山門兩側,合稱為鐘鼓樓。左側為鐘樓,司晨;右側為鼓樓,司暮。圣壽寺的鐘樓創(chuàng)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原建筑已毀,鐘樓是近年仿照明代建筑重建的。鐘樓內(nèi)的大鐵鐘是明代原物,聲音洪亮,音域廣闊,擊之,此起彼伏的余聲回蕩于四面八方。寂靜的山林,梵鐘之聲飄過,更顯佛教叢林的幽秘。
古名天龍寺,560年(皇建元年),北齊孝昭帝高演創(chuàng)建。天龍寺初建時的原狀,因記載缺乏已難以詳考。北漢皇帝劉繼元(968年~980年在位)又在天龍寺新建了千佛樓。金天會年間(1123年~1134年),天龍寺毀于兵火。1148年(金皇統(tǒng)八年)開始恢復,建千佛大殿、六師堂;1158年(金正隆三年)重修山門、鐘樓。其后,元、明多次重建。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在古潭法師的主持下,天龍寺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維修,奠定了寺院的總體布局。據(jù)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維修碑記載,圣壽寺為一座三進院落的寺院,中軸線上建有山門、前殿、大雄寶殿、法堂,東西配殿,前院有伽藍殿、祖師殿,中院配殿各5間,法堂兩側各有廂房5間,鐘樓建于山門左側。寺院左側為僧人活動區(qū)。從總體布局上看是典型的禪宗寺院布局。以后歷有修建,但基本格局未變。1947年(民國36年)寺院的大部分建筑毀于兵火。20世紀80年代,依明代風格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