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宮(Banteay Srei)位于柬埔寨暹粒省,吳哥城東北距暹粒市35公里處,是吳哥古跡中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的建筑以小巧玲瓏、精致剔透、富麗堂皇而著名于世,有“吳哥古跡明珠”和“吳哥藝術之鉆”的美譽。
女王宮是一座婆羅門教寺廟,是由拉真達拉跋摩國王和阇耶跋摩五世國王于十世紀后半葉所建。建成于吳哥王朝(門內(nèi)加者)耶跋摩5世元年(公元968年)。
其建筑規(guī)模雖不大,但宮內(nèi)雕有許多十分精美的婦女雕像,且保存完好,故而得名。女王宮的浮雕藝術造詣在整個吳哥文明中首屈一指,被譽為吳哥建筑群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宮中央三塔上雕刻著男女神像和絲狀浮雕,尤其令人贊嘆。
材料:與大部分吳哥古跡所使用的青砂巖不同,女王宮采用高棉特有的紅土建造,色彩極為艷麗。含有大量水分的紅土既便于運輸、建筑,也利于雕刻復雜細膩的圖案。而建筑建成后,經(jīng)過風干,就變得異常堅硬,千年不壞。
浮雕:女王宮的墻壁、立柱、門楣等建筑表面幾乎完全被浮雕覆蓋,沒有一點空隙。
女王宮浮雕刀工流暢細膩,造型繁復圓潤,線條纖巧柔美,色彩鮮艷嫵媚,在所有吳哥浮雕中首屈一指,被譽為“吳哥藝術之鉆”。其中的阿卜娑羅姿態(tài)優(yōu)雅,與吳哥寺的阿卜娑羅浮雕齊名。
女王宮的瞿布羅女王宮大量使用紅色砂巖作為的建筑材料,這種材料可以被像木頭一樣雕刻。磚和鐵礬土只是用于圍墻和一些結構元素。較為知名的是其精致的砂巖楣石和山形墻。
山形墻跨立于四方形的門框之上。女王宮的山形墻比起門框來顯得特別大,氣勢磅礴。在高棉建筑史上,女王宮第一次將神話故事雕刻在山形墻上。楣石橫跨兩根門柱之間,一些用于支撐上面的結構,一些則純粹為了裝飾。女王宮的楣石上均飾有精致的浮雕,足以和神牛寺的9世紀雕刻匹敵。
大門的山形墻女王宮和多數(shù)高棉廟宇一樣面朝東方。踏入最東邊的瞿布羅(拱門,Gopura),便可見一條67米長的鋪道一直通向女王宮的主建筑群。主建筑群由三層院落(Enclosure)圍成。神廟在最內(nèi)層的院落內(nèi),神廟的東北方和東南方有兩座通常稱為圖書館的小型建筑。
女王宮原本在現(xiàn)存的三層院落之外,另有一道圍墻將神廟與市鎮(zhèn)相隔。這道外層的圍墻現(xiàn)在僅存拱門(即最東邊的瞿布羅),原來可能用木材建成。人們認為按照這道圍墻計算,女王宮的面積約500平方米。大門的山形墻上雕刻著印度教中守護東方的因陀羅——他端坐于長著三個頭的白象之上。
第三層院落東西長110米、南北寬95米,由鐵礬土建成,東西軸的兩端分別開了兩道瞿布羅。兩道瞿布羅的山形墻均已不在原位。
西瞿布羅的山形墻現(xiàn)由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描繪了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阿修羅孫陀(Sunda)和烏普孫陀(Upasunda)兩兄弟爭奪飛天提絡塔瑪(Tilottama)的故事。東瞿布羅的山形墻散落在地上,描繪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惡魔掠走羅摩的妻子悉達的故事。
院落內(nèi)的壕溝被鋪道沿東西軸切為南北兩半,環(huán)繞著第二層院落。
第二層院落的外圍是一道東西長42米、南北寬38米的鐵礬土圍墻,內(nèi)圍是一道邊長24米的正方形磚墻,外圍墻的東西軸開有兩道瞿布羅。
外墻西瞿布羅的山形墻上雕刻著羅摩幫助猴王須羯哩婆殺死其兄波林的故事,該段故事來自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在雕塑的右側,是羅摩王子手持弓箭幫助猴王射殺其兄弟的場景,整個雕塑惟妙惟肖。
內(nèi)墻已經(jīng)坍塌,僅剩東邊的瞿布羅和西邊的一座磚砌神殿;東邊瞿布羅山形墻上外側(朝東一面)雕刻著舞蹈的濕婆,內(nèi)側則是杜爾嘎。院落里又有一圈鐵礬土的走廊,現(xiàn)在已經(jīng)斷續(xù)地坍塌。
走廊的其中一片浮雕描繪了獅面人那羅希摩撕開魔王希蘭亞卡西普胸膛的場景。
女王宮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原名Tribhuvanamahesvara—三重世界的主宰—即它供奉的主神濕婆。女王宮的建筑看來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濕婆,而以北的建筑供奉毗濕奴。
女王宮建筑布局整齊、和諧,造型奇特,自成一格。整座宮殿以及圍墻全部用朱紅沙石砌成,有的石塊重達數(shù)噸。整個建筑奇巧別致。關于女王宮名字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它是女人建造的,因為每塊石頭都雕有玲瓏剔透的各種花紋圖案,每尊石雕像的造型都十分巧妙逼真;另一種說法是,這是一座后妃居住的宮殿。吳哥王朝時期,柬埔寨經(jīng)常與鄰國發(fā)生戰(zhàn)爭,因此在遠離吳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宮殿,為在戰(zhàn)爭期間藏匿后宮佳麗。
女王宮于11世紀被進一步擴建和改造。在某種程度上國王主宰了改造工程;根據(jù)一段12世紀的銘文記載,女王宮被賜予僧侶Divarakapandita并供奉濕婆。遲至14世紀以后它才被遺棄。女王宮曾于1975年重修,但1979年1月越柬戰(zhàn)爭時又一次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