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內(nèi)、外兩重圍墻,四周花園,通面闊76米,通進深99.1米,總占地面積7531.6平方米(11.3畝),其中建筑占地面積2391.52平方米。第一級臺基寬56米,深9.5米。單檐磚木構(gòu)穿斗式硬山頂門樓,三開間。二門為青磚三合土混合結(jié)構(gòu),三樓牌坊式頂蓋,橫額正面行書“鳳岐聚秀”,內(nèi)面行書“仁義為廬”。第二至第五級臺基上建四座相隔一定距離的橫向樓房,兩旁建廂房,正中天井兩旁建縱向單扇窗閣式廊廡,將橫向樓房隔成三個縱向大院,第三級臺基與第四級臺基之間橫向建空斗防護磚墻,將建筑群分隔成前后兩大區(qū)域。主體建筑均為木構(gòu)穿斗式,雙層重檐歇山頂,面闊各11間,進深各3間,其中明間單層通頂。廊廡、左右?guī)亢蛷N房等,多為木構(gòu)穿斗式懸山頂,其中廂房為重檐兩層建筑。整座建筑共有天井27個,花窗100多個。斗拱和門窗木雕多且工藝精美,建筑布局、采光、通風(fēng)、排水等較為科學(xué),尤其是四周空斗磚墻中穿插著用火燒烤過的筒竹,增強了防盜功能,有多處三合土仿石構(gòu)造欄桿和多個水槽,足以亂真,勝似現(xiàn)代混凝土噴沙欄桿。整個建筑主體保存尚好,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科研歷史及旅游開發(fā)價值。2002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與概況
鳳岐村因與北面的鳳里、南面的長岐兩個古村相鄰,取“鳳至故里(鳳里)、長期棲息(長岐)”二村之一字“鳳岐”得名。據(jù)《延陵吳氏宗譜》記載,明末倭亂,鳳岐吳氏之始祖仲演公于明萬歷年間由沿海遷居大山深處之長岐,其后子孫播衍。至七世祖吳應(yīng)卯時,因經(jīng)營竹木制作發(fā)家,之后買田收地租,并經(jīng)營茶葉生意,成為遠近有名的億萬富翁。乾隆、道光年間,其子(望公)分別在福鼎蟠溪鎮(zhèn)蛤蟆袋村、柘榮乍洋鄉(xiāng)鳳岐村、福鼎點頭鎮(zhèn)連山村、福鼎白琳鎮(zhèn)翠郊村建造四座大宅,留與四個兒子(“元、亨、利、貞”四房)繼承使用。鳳岐吳氏大宅,即第二子亨房所有。亨房之主人為九世祖大鵬公,號宜園,贈承德郎,生于乾隆丁酉年(1777),卒于咸豐甲寅年(1854),“公于道光已亥年(1839)移霞邑三十一都鳳岐”。因此,鳳岐吳氏大宅的建造時間,當(dāng)在清乾隆、嘉慶年間(約1800年前后),距今約200余年。
吳氏大宅所在之鳳岐自然村,西北距柘榮城關(guān)約20公里。大宅坐東北朝西南,依山而起,由圍墻內(nèi)的主體建筑、圍墻外的附屬建筑、外圍的臺埕建筑等組成。建筑由內(nèi)向外依次分布,主從有序,功能分明??偡植济娣e達14311.16平方米,保存尚好的主體建筑與附屬建筑占地面積為6268.39平方米。吳氏大宅規(guī)模宏大,建筑裝飾以原木、原磚、原色為主,歷經(jīng)數(shù)百年而大多數(shù)保存完好,堪稱珍貴。
結(jié)構(gòu)布局與藝術(shù)特色
鳳岐吳氏大宅從建成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一直是鳳岐村里唯一的建筑,最多時候屋內(nèi)居民達270多人。大宅坐東北向西南,方向220°,依山而建,從最前方的田基算起,至最后端的圍墻止,總高達29.84米,建筑層層高起,極有威勢。整座建筑狀若城堡,依用途區(qū)分,可以分成圍墻內(nèi)的主體建筑、圍墻外的書苑類附屬建筑、外圍的臺埕類附屬建筑等三類。三類建筑由內(nèi)向外依次分布,主從有序、功能分明
(一)圍墻內(nèi)的主體建筑
吳氏大宅主體建筑四面圍以青磚匡斗墻,平面呈縱向的長方形,通面闊57.33、通進深79.53米,占地面積3817.66平方米。建筑內(nèi)部齊整規(guī)范,形成前后二院三進、左右三路之中軸對稱格局。中軸線從前往后,依次為門埕、門樓、天井、下廳、天井、前院正廳、上覆藻井的臺階式上行甬道、后院門廊、天井、后院主廳、天井、三層護坡平臺;中軸線兩側(cè)各有一縱向的插屏式廊道,將廳堂與天井分隔成一明二暗的空間格局。左右二路各建二層的縱向橫屋,橫屋向內(nèi)圍合中軸線各主要建筑,向外形成各自的附屬院落,并成為整組建筑的有機構(gòu)成部分
1.門房
建于第三層臺埕即門樓坪的東面。門房硬山頂,面闊三間,寬9.36米,明間為通道,左右做門頭房;進深三柱,深2.44米,在中柱位置立門板,前后對稱,檐柱均做三跳丁頭拱挑檐。入門廳之后,東邊是一方形魚池,左轉(zhuǎn)有石階十二級,拾階而上,是一長方形的門坪,門坪外周圍有女墻,一側(cè)還有做工精致的石凳以供憩息。由門坪右轉(zhuǎn),上三級石階,便是主座大門。
2.大門
牌樓式,在石框大門之上加覆重檐三樓,橫額正面行書“鳳岐聚秀”,背面行書“仁義為廬”。大門之內(nèi)有甬道,也是上三級綬帶踏跺石階,接前院之下廳(圖四)。
3.下廳
面闊七間,總寬25.46米(柱中到柱中,下同);進深五柱帶內(nèi)廊,深6.38米。下廳進深第二柱位置處有太師壁,上懸光緒十三年(1887)“杖朝紀瑞”匾。下廳以太師壁分隔前后,后部面朝前院正廳,與正廳隔前院天井相對,內(nèi)廊亦與天井二側(cè)之邊廊相連,形成二廳對朝的格局。
4.前院
下廳之內(nèi)是大宅的前院。前院之中庭,以左右二個廊屋分隔出一大二小共三個天井。廊屋以中間之板壁及門窗格扇分隔左右二面走廊,中設(shè)立柱承左右三重插拱,上覆二坡頂,屋面與下廳及前院正廳下檐屋面相連。大天井位于中軸線上,寬9.88、深4.95米,居中有甬路,上五級綬帶踏跺石階,通往正廳。
正廳重檐懸山頂,面闊七間(明三暗七),寬25.40米,進深七柱帶前廊,深11.48米;除明間前部為單層上覆二面坡木望板外,其余均為上下二層。在中路主體建筑兩側(cè),分布著左、右二路橫屋式合院建筑,橫屋建筑面向中軸線,圍合各自小天井而建;橫屋二層,廳堂設(shè)于縱軸線上,面朝主座中軸線而建。橫屋外側(cè),有邊廊及花園、附屬建筑等。
前院正廳明間之后廊接上行之甬道,置七級垂帶踏跺,通往后院。上行甬道面闊一間,進深三柱,兩側(cè)護以欄桿與美人靠;上覆前后三個藻井天花,其中前后兩個為內(nèi)出一跳之六角藻井,中間為內(nèi)出三跳之八角藻井,藻井用螭龍形丁頭拱內(nèi)挑結(jié)圈,構(gòu)造簡潔,樸實靈動,別有情趣。甬道兩側(cè),分別立有兩堵磚墻,明暗相間,并以此強調(diào)中軸線通道與兩側(cè)生活區(qū)的界線劃分。
5.后院
后院之平面與前院大致相同,中路主體建筑二側(cè),也是左、右二路橫屋式合院建筑,橫屋廳堂面朝前天井,上、下二層的房間均可與中路建筑相通連。
前天井前為門廊,石框門之上懸有民國二十一年(1932)之“霄漢喬松”牌匾;兩側(cè)為邊廊,以板壁、門窗格扇分隔中路與兩側(cè)之天井合院。天井居中有甬道,上五級垂帶踏跺后升入主廳。主廳重檐懸山頂,面闊七間(明三暗七),寬25.28米,進深九柱帶前廊,深13.01米;一字式太師壁左右甬門上方分立神龕,中懸民國洪憲元年(1916)之“望仰耆英”與“廉慎家風(fēng)”牌匾。
后院除前庭之一大二小三個并列式天井外,還有后方左右對稱之兩個長方形天井,以及橫屋所屬之左右各三個各式天井,廳堂、廂房、橫屋圍合各自之天井而建,錯落井然,互有從屬而又自成天地。
后院北側(cè)依山,用塊石護坡砌出三層高起之平臺,做為全宅的屋背。后天井二側(cè),各有九級石階相向而建,拾級而上,可以登臨最下方的第一層臺地;臺地往東,筑有一堵匡斗磚墻,中開一門,門木框雙坡瓦頂,門楣橫額墨書“菲香居”三字,也是宅主人的一處養(yǎng)心之所;臺地二側(cè),各建十三級懸空石梯,登往第二層臺地,該層臺地的東南角,有一方形水槽,上承泉眼再往下分流,是全宅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在最高處的第三層臺地內(nèi)側(cè)建有磚砌之圍墻,與全宅二側(cè)之山墻相連,圍合形成完整的合院建筑
(二)圍墻外的書苑類附屬建筑
在主體建筑的兩側(cè)圍墻之外,原先左側(cè)為書齋,右側(cè)為園林,今已倒塌,但地面之石柱礎(chǔ)、天井與臺明等遺跡尚存。主體建筑右后方之工房(工人所?。┤匀换颈4嫱暾?。工房為帶前后天井的三合院建筑,其主要建筑廳堂保存完好,面闊五間,寬17.79米,進深七柱帶前廊,深9.18米;廳堂二側(cè)為橫屋,其中左側(cè)橫屋進深一間,右側(cè)橫屋進深二間。廳堂與橫屋均上下二層,廊屋左右互為通連。屋后依山,建二層護坡平臺
(三)外圍的臺埕類附屬建筑
大宅之外圍建筑,主要是臺埕、糧倉及護坡等。房屋之前,筑有高低共三層臺埕:最前方是東西走向、用大塊鵝卵石鋪砌的道路;第二層是開闊的旗桿坪,平時主要作為曬谷坪使用,在中軸線左右位置對稱立有一對旗桿;第三層是門樓坪,坪左為門房,坪后則是高起的主座門樓等。建筑外圍的二翼,東面是二層高臺,植以茂竹;西面地勢相對廣闊,建有糧倉類附屬建筑等。
價值意義
1.鳳岐吳氏大宅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前后,是柘榮縣境內(nèi)體量最大的古民居,分布總面積14311.16平方米,其中保存尚好之主體建筑與附屬建筑二者占地面積6268.39平方米。建筑依山而建,層層高起,狀若城堡,氣勢非凡,堪稱山地大型古民居建筑的精品之作。
2.吳氏大宅布局合理,建造科學(xué),整組建筑由內(nèi)向外,依次由圍墻之內(nèi)的核心建筑、圍墻外的附屬建筑、外圍的臺埕建筑等組成,主從有序、功能分明。主體建筑前后多進合院、左右則以縱向插屏式廊道和橫屋分隔整體空間。這一平面布局手法在當(dāng)?shù)卮笮驼谥邢喈?dāng)有代表性,而在其它地區(qū)極為少見,屬典型的地方做法,具有鮮明的科學(xué)性與獨到性。
3.吳氏大宅所處的閩東北地區(qū)(含柘榮、福鼎、壽寧等縣)在地域上與浙江相鄰,在福建民居體系中,屬于分布范圍相對狹小的“圓作月梁區(qū)”。吳氏大宅中普遍存在的曲背彎梁、蝦須月梁、檐下牛腿等手法在福建民居中均屬少數(shù)現(xiàn)象,因而在福建民居與鄰省建筑木構(gòu)造體系間的技術(shù)交流與工藝傳承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4.吳氏大宅內(nèi)部雕飾眾多,僅花窗就有100多面,此外如梁架、斗拱、雀替、牛腿等,無不顯示出精湛的工藝水平。雕飾以原磚原木為主調(diào),凸顯出山地民居簡樸精練、自然融合的建筑風(fēng)格。這些具有極高藝術(shù)水平的構(gòu)件隨著大宅而基本完好地保存至今,價值彌足珍貴。
5.吳氏大宅的選址布局、采光、通風(fēng)、排水等,處處彰顯出科學(xué)、合理、實用等多種性能的統(tǒng)一。同時,大宅的建造還體現(xiàn)出當(dāng)時山區(qū)所特有的高超建筑工藝,如在四周的空斗磚墻中穿插用火燒烤過的筒竹以增強防盜功能、用堅實的三合土仿造石構(gòu)造欄桿和水槽等等。
注釋:《延陵吳氏宗譜》(民國三十七年版):“(長岐吳氏)上溯延陵,中間由秦漢及明,遙遙數(shù)千百年,葉散條分,不敢附翼攀鱗,妄相援系者,其故何哉?蓋以明季倭寇猖狂,騷亂浙閩幾遍,而吾寧尤近海,被其蹂躪,屠戳最酷,天荊地悚,風(fēng)鶴驚心。我始祖仲演公,蒼惶蒙難,挈眷逃行……爾時長岐山深菁密,地方罕著人煙,斬艾蓬蒿,躬親稼穡,可謂播遷搖蕩而開基業(yè)者矣。《延陵吳氏宗譜》(民國三十七年版)。柘榮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柘榮縣志》,中華書局,1995年。中華吳氏大統(tǒng)宗譜編纂委員會編:《中華吳氏大統(tǒng)宗譜》,卷二、卷六,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