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陽自治縣是中國土家擺手舞之鄉(xiāng),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擺手舞)”,是武陵山區(qū)(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全縣有國家非遺項目3項,市級非遺項目14項,縣級非遺項目198項,國家級、市級“非遺”傳承人共37人。爭創(chuàng)市級非遺傳承教育學校兩個(酉陽四中、可大新溪小學),市級非遺生產(chǎn)性保護基地兩個(里都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酉陽子月苗族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以上數(shù)據(jù)在渝東南各區(qū)縣中名列首位。有市級非遺生產(chǎn)性保護基地2個,市級非遺教育傳承基地2個。全縣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22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 處23個點。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1個,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zhèn)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個。
民間歌謠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一,她是伴隨著勞動的呼聲,在人類的遠古產(chǎn)生的。她的產(chǎn)生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可以說歌謠和勞動是一對雙生子?!对姶笮颉吩疲骸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段話形象地道出了人類最初歌舞的由來。
酉陽民風古樸,文化底蘊深厚,民歌是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她在節(jié)日喜慶、婚喪祭祀等活動中都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故酉陽州志有“土人面對篝火歌舞膜拜以祀神”的記載。酉陽地處古代五溪之首的酉溪地帶,屬九溪十八峒的原始部落,因此,最初的酉陽民歌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原生性。歷史上,至少有兩次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曾改變了酉陽民歌的原始風格:其一,南宋時期,為鎮(zhèn)壓金頭和尚起義,冉守忠自夔州率兵來酉平叛,后鎮(zhèn)守酉陽并由冉氏世襲知州,此為酉陽土司制之始,由于夔州屬巴郡,因此給酉陽民歌輸入了“巴音”的影響,使酉陽的原始民歌歌風為之一變;其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酉陽厲行改土歸流,廢除了“漢不入境、蠻不出峒”的禁令,大量漢人及漢族流官遷酉甚多,同時引入了大量的漢文化,使?jié)h族歌謠與酉陽原始民歌融合一體,基本上形成了現(xiàn)今酉陽民歌的基本架構。加之酉陽地域遼闊,地勢復雜,與湖南、湖北、貴州等省相互接壤,酉陽民歌在傳承上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局面。
酉陽民歌植根于酉陽這片深深的沃土,民歌是發(fā)自人民群眾內心的聲音,感情深刻而真摯,藝術表現(xiàn)鮮明生動,經(jīng)過千百人的流傳、淘汰和加工,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從歌詞上看,酉陽民歌中的藝術情感不僅真摯,而且深刻。由于人民群眾最熟悉生活,對生活有深刻的體驗和認識,能在民歌中表現(xiàn)出生活的本質,一針見血,其藝術概括力之強,令人驚異,如”看見太陽要落坡,我和情妹唱山歌,搓根樹藤甩上去,吊住太陽不準落“中的”樹藤“和”吊“字的運用寓意深長,一語雙關,包含了許多男歡女愛的內在情感;從曲調上看,酉陽民歌種類繁多,曲調豐富、優(yōu)美、流暢。大多是自由體山歌和小調,以宮調式、征調式、羽調式為主,其旋律結構大多屬民族民間五聲調式范疇,以單段體為主,在某些”勞動號子“中也會出現(xiàn)一些不規(guī)則的”和聲“結構,聽后感覺十分親切。
不管是從藝術內容還是從藝術形式看,酉陽民歌都是頗具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她情深意切,深入淺出,短小精悍,生動活潑,形象鮮明,音韻自然瑯瑯上口,風格樸素剛健清新,具有豐富的藝術感染力和想象力,在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和改變自然的實踐活動中,酉陽民歌必將發(fā)揮她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酉陽民歌是一個民族歷史的活化石,作為土家族苗族集聚地的酉陽,民族文化底蘊厚重,民族風情濃郁獨特,在歷史文化備受關注,傳承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