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南部大西洋和黑海之間的大阿特拉斯山脈腳下,地處豪茲平原上的坦西夫特河的一條支流河畔,是世界上大型的土城。馬拉喀什建立于公元1071-1072,曾被稱為摩洛哥城,摩洛哥的國名就是從這一稱呼演變而來。非斯城曾有摩洛哥“北方首都”之稱,馬拉喀什被稱為“南方首都”?,F(xiàn)為省、區(qū)的首府。 198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拉喀什的老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以侵略擴張著稱的穆拉比兌人于公元1071-1073年建立了馬拉喀什阿拉伯人聚居區(qū)。這時,他們已經控制了撒哈拉西部的交通要道。穆拉比兌人為他們新的聚居區(qū)修建了城區(qū)和堡壘,在城區(qū)周圍種上了棕櫚樹叢。
公元1147年,莫哈底斯人從穆拉比兌人手中奪走了馬拉喀什。他們是柏柏爾教派(編者注:柏柏爾教為回教的一個教派)的信奉者,利用宗教勢力摧毀了馬拉喀什的阿拉伯人聚居區(qū),把它發(fā)展成了一個享有盛譽的都城。莫哈底斯人延伸了城墻,用新種的植物重新劃定了居住區(qū)的范圍。這一階段是馬拉喀什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公元1269年,柏柏爾人的另一部落馬里尼茲人從高原下遷,占領了非斯,把它作為自己的都城,之后又征服了馬拉喀什。在馬里尼茲人占領的這段時間內,馬拉喀什雖然又有所發(fā)展,但阿拉伯人聚居區(qū)已經幾近消失。
公元1510-1659,馬拉喀什處在薩阿迪王朝(編者注:薩阿迪王朝信奉伊斯蘭教)的統(tǒng)治下。在這一時期,馬拉喀什再度成為都城,重新繁榮發(fā)展起來,直到1659年馬拉喀什被另一個民族占領。
馬拉喀什老城 馬拉喀什城區(qū)周圍有長度為10公里的城墻,這個中世紀阿拉伯人聚居區(qū)的特點是將群眾集會的場所聚集在一起,包括清真寺、回教學校和一個大廣場,并用矩形柵欄將這些地方圍起。城墻周圍種植著綠色植物。
作為城市象征的庫特比亞清真寺建造于1199年,素有“書店清得名.同時,馬拉喀什城還是西北非保存良好的歷史古城之一,紅色的古城墻歷經8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雄風依舊.市中心的的吉馬阿·埃爾·夫納廣場(“死者們的廣場”之意)建于12世紀,曾經是公開處決叛逆者的地方,現(xiàn)在卻成了藝人云集的廣場。馬拉喀什較大的魅力在于毎天在廣場聚集著不同民族的藝人,如同一個“全球文化”的匯聚地,2003年10月又被定為“無形文化遺產”。
進入20世紀以來,馬拉喀什有了很大發(fā)展。它實際上已成為摩洛哥的第二首都。政府各部門都派有相應的機構在這里辦公 。
馬拉喀什國王王宮金碧輝煌。宮內一部分古典建筑高大古樸,體現(xiàn)了摩洛哥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另一部分現(xiàn)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造型優(yōu)美,色彩鮮艷,看上去新穎別致。賓客入宮的儀式完全是傳統(tǒng)的古典儀式,連儀仗隊的裝束也是傳統(tǒng)的民族服裝。儀仗隊員個個都是彪形大漢,騎著高大的駿馬雄赳赳地伴隨貴賓到大殿前。
自從馬拉喀什建立起,它的每一歷史階段,無論是其發(fā)展高潮期還是發(fā)展低潮期,都會出現(xiàn)不朽的建筑杰作:11世紀穆拉比兌人的城防,12世紀莫哈底斯人的的清真寺和尖塔,14世紀馬里尼茲人的清真寺和尖塔,16世紀薩阿迪王朝的宮殿和墳墓以及19世紀巴希亞人的阿爾奧特宮殿。
馬拉喀什以其獨特的麗質吸引著國內外大批游客。很多國際人土,如美國的羅斯??偨y(tǒng)、英國的丘吉爾首相、法國的戴高樂總統(tǒng),以及卓別林等藝術家都曾光臨過這里。丘吉爾曾在這里度過一個冬天。在英國丘吉爾博物館里,至今還陳列著他在馬拉喀什完成的作品。
摩洛哥1985年認定為世界遺產
馬拉喀什城作為歷代摩洛哥王朝的首都是伊斯蘭文化和學術的中心地和撒哈拉沙漠商隊的北部貿易基地。作為城市象征的庫特比亞清真寺建造于1199年,素有“書店清真寺”之稱,因書商曾在清真寺內院開書店而得名。同時,馬拉喀什城還是西北非保存良好的歷史古城之一,紅色的古城墻歷經8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雄風依舊。市中心的的吉馬阿·埃爾·夫納廣場(“死者們的廣場”之意)建于12世紀,曾經是公開處決叛逆者的地方,現(xiàn)在卻成了藝人云集的廣場。馬拉喀什較大的魅力在于毎天在廣場聚集著不同民族的藝人,如同一個“全球文化”的匯聚地,2003年10月又被定為“無形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