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期:雖出身宦門,卻“勤學好古,淡于仕進”,朝廷以“有道”(德才兼?zhèn)洌┱髡?,均嚴辭拒絕,時人尊稱“張有道”。他早年師法章草大家杜度、崔瑗,潛心研習草書,常于府中“焚膏繼晷,摹寫不倦”。
中年時期:突破章草“字字獨立、筆畫分離”的舊法,省減章草點畫與波磔,創(chuàng)制“今草”(又稱“大草”“一筆書”)。其草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于隔行”,實現(xiàn)了從章草到今草的革命性轉(zhuǎn)變。西晉書法家韋誕稱其為“草圣”,后世“草圣”之名由此始。
晚年時期:堅持“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刻苦精神,其書法“狂而不野,逸而不浮”。
《筆心論》《八月帖》《冠軍帖》《終年帖》等
張芝的草書影響了整個中國書法的發(fā)展,為書壇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被譽為中國書圣的王羲之,中年就師承張芝,推崇張芝,自認為草書不如張芝??癫荽髱煈阉匾沧灾^草書得于“二張”(張芝、張旭)。草書大家孫過庭在其《書譜》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將張芝的草書作為藍本的,稱“張芝草圣,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中國書法史告訴我們,“自漢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間,在草書領域里涌現(xiàn)了韋誕、衛(wèi)瓘、索靖、衛(wèi)恒等這些傳于書壇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師,他們的師承都導源于中國書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圣張芝”(見馬世曉《張芝創(chuàng)“一筆書”辨及“冠軍帖”的審美新探》一文)這是歷史的真實,也是客觀的評價。
唐朝開元時的著名書法家和評論家張懷瓘在其書法理論名著《書斷》里,有數(shù)百字論述張芝,確定了他在華夏書壇的重要地位。其后的歷代書法家和評論家也都以肯定態(tài)度延襲韋誕、衛(wèi)恒、張懷瓘、孫過庭等的論述,張芝的“草圣”地位自此成為一座不可動搖的豐碑而屹立于中國書壇,閃耀著永恒的璀璨光芒。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后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為最。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每自稱我書比鐘繇當抗行,比張芝草猶當雁行也。
羊欣(南朝晉宋間書法家):張芝、皇象、鐘繇、索靖,時號“書圣”,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斯為當矣。
袁昂(南北朝書法理論家):伯英書,如漢武愛道,憑虛欲仙。
張懷瓘(唐代書畫理論家):張芝字伯英,性好書。凡家之衣帛,皆書而后練。尤善章草,又善隸書。韋仲將謂之“草圣”。又云:“崔氏之肉,張氏之骨。其章草急就章字,皆一筆而成。伯英章草行入神,隸書入妙。
李志敏(當代書法家):張芝創(chuàng)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