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僅見于云南西南部隴川及其附近。西藏和云南的滬水、麗江、保山、騰沖、永德、龍陵、隴川、盈江、景洪、綠春、景東、雙柏、新平、建水等地區(qū)。廣西桂林也有發(fā)現(xiàn)。
世界:越南,泰國與緬甸北部,印度東北部,不丹,尼泊爾東部。
有分布: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泰國。
可能滅絕:越南。
不確定:不丹,老撾。
紅瘰疣螈全長125-200毫米,尾長約占頭體長的76%(雌)85%(雄)。犁骨齒列呈尖端向前的倒"V"字形。皮膚粗糙,密布瘰粒。頭背兩側有顯著的骨質嵴棱。體色以棕黑色為主,前后肢貼體相向彼此超越4個瘰疣距離。本種體色雖與細痣棘螈相似,但本種頭背嵴棱與背側兩列瘰疣均極發(fā)達,瘰疣下方無肋骨尖端支持,產卵于水中;細痣棘螈的頭背嵴棱與背側兩列瘰疣均較不發(fā)達,瘰疣下方有肋骨尖端支持,產卵于陸地。頭體長91.5-122.0毫米,尾長91.5-114.3毫米。頭兩側脊棱明顯,后端向內彎曲,形成近似于三角形,頭中部脊棱較低,從頭前部向后延伸,但不到達側脊棱后方,頭側脊棱后端與耳后腺前端相連接,耳后腺略向內彎,而且有點類似人耳的輪廓;吻圓,鼻孔靠近吻端,呈半環(huán)狀,被一片小皮膚瓣蓋住,鼻孔間距適度;眼大小適中;上眼瞼大,具顆粒;上、下頜具齒,犁骨齒列呈“∧”形。皮膚粗糙,體側鈕扣狀圓形瘰粒15枚左右;第一枚瘰粒位于腋部后上方或其后一短距離,其高低位置與耳后腺在同一水平上,當后肢伸展與體呈直角時,在后肢后方有3個瘰粒。背中央縱行腺質脊棱始于頭側左右脊棱末端的卷鉤(耳后腺)水平連線上,終止于尾基部。腹側有一列疣粒,其大小略大于身體其他部位的疣粒,從前肢腋部到胯部,組成縱行,但不明顯。一列小疣從口角后方沿著頭側脊棱到吻端。頸褶不明顯,咽喉部有大小幾乎一致的光滑疣粒。體側、體背面和尾部均有不同大小、分布不均勻的疣粒。腹部呈橫縫紋狀,具很小的疣粒,略突出于皮膚之上。背鰭褶明顯,起于體側最后的一個紐扣狀瘰粒處。前肢向前伸貼頭側時,指末端超過吻端;后肢前伸貼體時,趾端達腋部至胯部之間的1/2部位。整個身體為一致的棕黑色,僅吻、上下唇、咽喉部和四肢腹面色較淺,呈橄欖褐色。尾兩側為淺褐色,尾下面為暗橘褐色。
紅瘰疣螈生活在海拔1000米~2400米林木繁茂、雜草叢生及其水稻田附近的山區(qū)。成螈營陸棲生活。非繁殖期多棲息在林間草叢下或陰濕環(huán)境中,覓食昆蟲及其他小動物。
紅瘰疣螈是卵生動物,常棲息在陰濕環(huán)境中,5~6月為繁殖季節(jié),多在靜水凼、水內配對產卵。雌螈產卵75粒左右,卵單?;蜻B成單行,分散附著在水草上。卵徑2.5毫米~3毫米,動物極淺棕灰色,植物極乳黃色。幼體在水域內生長發(fā)育,長大后轉為陸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