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武陵山脈腹地,擁有160處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見證了人類文明歷史。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包括:芙蓉鎮(zhèn)、湘西紅石林區(qū)域、洛塔區(qū)域、呂洞山區(qū)域、矮寨區(qū)域(含德夯大峽谷)、花垣十八洞區(qū)域、天星山區(qū)域,一共七個區(qū)域。這里是土家族和苗族主要聚居地,這些民族是湘西自治州最早的原著民,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俗。該地區(qū)的地質記錄了揚子地臺的形成以及這一前陸盆地所經(jīng)歷的多期次的構造演化。在地質公園中,寒武紀地層尤為突出,有兩個具有國際意義的“金釘子”(國際地層對比界線層型剖面)。該地區(qū)還以紅石林、德夯大峽谷、坐龍峽和眾多壯觀的瀑布而聞名。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載,版權聲明
反饋
古丈紅石林是湘西世界地質公園中濃墨重彩的一道風景,世界罕見,絕不能錯過。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的紅石林是全球最大的一片在4.8億年前奧陶紀形成的紅色碳酸巖石林景觀。在古丈紅石林中,有多座紅色和彩色的石柱,高度3-30米不等,形態(tài)各異,組合多樣,成簇成片分布于山頂、斜坡、洼地、溝谷之中。紅石林中的每個石林單體,都發(fā)育溶槽,溶脊邊緣銳利,層疊錯落,還常??梢姟跋虏刊B層狀,上部火焰狀”,這是土下差異溶蝕和地表差異風化共同塑造的結果。
湘西紅石林因其特殊的形成發(fā)育條件、奇特優(yōu)美的造型組合、豐富多樣的表面溶蝕形態(tài)、鮮艷而變幻多端的色彩,使其成為石林景觀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類型。在游覽區(qū)域,游客們可以穿行“奧陶海底”、“海底隧道”、“小龍峽”;欣賞“天、地、人池”、“八部大王”、“五朵金花”、“寶藏坪”等經(jīng)典景觀。
在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內,有兩處“金釘子”,奠定了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在地學界不同尋常的“含金量”。
“古丈階金釘子”剖面位于羅依溪溪邊公路的一側,是寒武系第七階底界“金釘子”,距今約5.03億年,以光滑光尾球接子(Lejopyge laevigata)的出現(xiàn)作為層型點位。專家在這里的一套完整的灰?guī)r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只有8毫米大、宛如一顆米粒的光滑光尾球接子化石,這是球接子三葉蟲化石首次在這個層位出現(xiàn),標志著地球演化的一個新階段的開始。經(jīng)過國際地科聯(lián)批準,專家以當?shù)氐孛@一層型剖面為“古丈階”。
在“金釘子”現(xiàn)場,修建有紀念碑和科普解說牌,剖面的金釘子標記就標在路邊的巖石上,看似毫不起眼,但這里卻是極其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跡資源。
雅酉紅色溶丘群主要分布在花垣縣雅酉鎮(zhèn)黃瓜寨—老人山—排臘一帶,其集中區(qū)分布面積約三平方公里,溶丘海拔在1000~1150米,發(fā)育于厚100~150米奧陶系大灣組地層中,相對高差160~280米,其巖性由亮晶灰?guī)r及紅色瘤狀灰?guī)r組成。電影《十八洞村》在拍攝時,就曾在此取景。這一地區(qū)紅色溶丘個體規(guī)模較大,造型各異,呈大面積連片分布。溶丘頂部渾圓狀,底部在風化和溶蝕過程中,由于不同巖層的溶解度和密度有差異,在水平層面,又有貫穿的多層溶隙、溶孔,仿佛人們在蓋高樓時會留下打通樓層的梯井一般。在溶丘底部,還有呈現(xiàn)串珠狀連片分布的漏斗、豎井,豎井深度一般大于100米,最深超過300米,是大龍洞地下河系統(tǒng)的主要匯水區(qū)之一。這一地區(qū),就形成了上部紅色溶丘與底部漏斗、豎井組合的神奇地貌,它與紅石林一樣都是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的獨特景觀。
坐龍峽毗鄰紅石林鎮(zhèn),位于古丈縣酉水南側,是湘西地質公園內“線”型峽谷的典型代表。峽谷全長6.5公里,核心區(qū)長3.5公里,平均谷深80余米,最深處可達130多米,寬窄不一,平均寬度3~5米,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湘西地質公園的“線”型峽谷受到大型節(jié)理裂隙控制,峽谷大致沿垂直構造裂隙垂直于巖層走向發(fā)育,由于水流下蝕能力強,形成線性展布、谷深遠大于谷寬的“地縫式”峽谷景觀。坐龍峽的山谷中,絕壁如刀切斧劈削,逼仄深幽,因峽深林密,谷中難見天日,盛夏亦寒氣襲人。坐龍峽險峻的地形、奇絕的風景,非常適合戶外探險愛好者。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載,版權聲明
反饋
百年路橋奇觀,千年苗寨風情,萬年峽谷風光,堪稱“天地奇觀”。矮寨是一個風景美麗、古樸的苗鄉(xiāng)集鎮(zhèn),奇橋、奇路、奇谷、奇臺、奇瀑、奇俗在這里得到充分展現(xiàn),包括矮寨奇觀景區(qū)和十八洞景區(qū)共同組成,是集喀斯特地貌、人文科技、民俗風情、紅色教育于一體的觀光旅游勝地。
矮寨奇觀旅游區(qū)包含了矮寨大橋、德夯風景名勝區(qū)。德夯大峽谷是一組峽谷群,其所處的位置,正是我國地勢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的大斜坡帶。德夯峽谷群峽谷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縱橫交錯,峽谷帶內溶洞、地下河、瀑布、巖柱群極為發(fā)育,面積達120平方公里,極為罕見。不僅有很高的美學觀賞價值,而且對研究湘西臺原乃至云貴高原的地殼運動、環(huán)境變遷、生物演化、地貌發(fā)育等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參考意義。德夯峽谷群可游覽的主要有三條大峽谷,一條為玉泉溪峽谷,游客沿此峽谷順步道通過玉泉門、椎?;ㄖ凹壎?,可觀玉帶瀑布,再通過棧道走向天問臺、吉斗苗寨等景點;中間一條叫九龍溪峽谷,直達九龍瀑布、海螺峰、流紗瀑布,第三條夯峽溪大峽谷,直通雷公洞、燕子峽、夯峽瀑布群。德夯峽谷曲徑深幽,峰叢林立,水系豐富,瀑布流泉終年不斷,氣候涼爽怡人,景色奇峻而秀美。
十八洞村位于湖南省西部的武陵山脈中段,三省交界處的湘黔渝地區(qū),地理位置優(yōu)越。它的名字源于這里的山洞,據(jù)說共有十八個洞穴。這些洞穴隱匿在山間林海之中,充滿了神秘的氛圍。十八洞村屬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區(qū),以山林、峽谷、溶洞為主,平均海拔700米,地勢較高。十八洞村的主入口設置在飛蟲寨,村寨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村寨中心分為三條岔路,分別通向不同的方向。村內道路四通八達,猶如似扇形八卦。 村落附近有蓮臺山林場、黃馬巖、烏龍一線天、背兒山、擎天柱等風景點。
洛塔臺地矗立在酉水河畔,面積約82平方公里,海拔1000~1437米,狀如巨大方舟。臺地上有峰叢、石林、伏流-盲谷、天窗、峽谷、瀑布等組合地貌類型多樣,當游客從進入景區(qū)時,可以從第一個觀景臺眺望遠方,領略巖溶臺地的壯麗景象。
靈洞天窗群位于楠竹石林與溪溝石林之間。這里串珠狀分布不同成型時期的天窗,形成群落,整個洛塔臺地面,大約分布有五六十個天窗,靈洞是其中最大的天窗洞廳,也是臺地地表水的進水口,它仿佛洛塔臺地的心臟,匯集了臺地的各路水系。在天窗洞廳中,底部有地下河洞穴與天窗相連,在兩個天窗之間形成了一個天生橋;而靈洞,曾經(jīng)是洞穴大廳,由于水流溶蝕,頂部日漸崩塌,碎塊被水流帶走,逐步形成了如今的形態(tài)。靈洞、瀑布、天窗共同構成清涼深幽的神奇空間。
位于禾庫臺地邊緣,在大龍洞峽谷南側,最初,地表水垂直下滲遇到不透水的泥灰?guī)r巖層,水流變?yōu)樗竭\動逐漸形成地下河洞穴,后期新構造運動快速抬升,峒河下切,地下河的通道被峽谷切開,在陡崖上形成出水口。地下河水順陡壁呈扇形飛流直下,形成洞穴懸瀑。大龍洞瀑布落差達二百多米,瀑布寬度約有八十多米。
尖多朵瀑布位于峒河峽谷最南端,屬于山澗型瀑布。這里群山環(huán)抱,峽谷深幽,一團白練從懸崖處下瀉,瀑布溢寬8~20米,落差236米,為湖南省落差最大的瀑布。瀑布為季節(jié)性明顯,洪水季節(jié),水流從陡崖凌空飛泄,滿掛于萬仞絕壁之上,氣勢磅礴;枯水季節(jié),涓涓細流在飄落過程中,形成水煙飄散開來,美麗異常。瀑布下方有一面積1200平方米的水潭,水深1-8米,水質清澈,碧青如玉。瀑布從溢流口直瀉而下,氣勢宏大,落入下方水潭,水聲響徹深谷。觀賞尖多朵瀑布,需要站在對面的臺地邊緣,才有可能盡收眼底。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載,版權聲明
反饋
芙蓉古鎮(zhèn)是湘西四大名鎮(zhèn)之一,五代十國時稱“溪州”。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達洞庭,自古為永順通商口岸,素有 “楚蜀通津”之稱,并享有“酉陽雄鎮(zhèn)”、湘西“四大名鎮(zhèn)”之一、“小南京”等美譽。此外,因歷代土司王在此修建行宮,舉行重大活動,運送金絲楠木排送往京城,建造故宮、十三陵,乘船奔赴海疆抗倭,久而久之這里便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王者之村”,所以也叫王村。
在芙蓉鎮(zhèn),以土家特色建筑為主,如土家花橋(土王橋)、土家擺手堂、土家轉腳樓、土王行宮等,它們大都依山就勢,沿著青石街道和梯級瀑布兩岸構筑,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建筑風景。特別是土王行宮,結構錯落有致又不失雄健,實為土家建筑智慧的經(jīng)典之作?,F(xiàn)存的行宮為明代建筑,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游客在土王行宮中,還可以飽覽梯級瀑布的壯美。土王行宮與梯級瀑布相得益彰,使芙蓉鎮(zhèn)相比起其他傳統(tǒng)古鎮(zhèn)多了一分磅礴偉岸之氣。
花垣排碧金釘子
排碧“金釘子”位于湖南花垣縣排碧鄉(xiāng),是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于2003年2月批準的寒武系全球首枚“金釘子”。剖面全長約1.7km,它確定了寒武系芙蓉統(tǒng)的底界。排碧地區(qū)處于武陵山中段,屬寒武紀中晚期(?2-3),沉積的一套碳酸鹽地層中含有分異度較高的“過渡性”三葉蟲動物群。
古丈金釘子
古丈階“金釘子”位于古丈縣羅依溪鎮(zhèn)酉水河西岸,是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于2008年批準的寒武系全球年代地層單位,是該系的第七個階(隸屬于暫未定名的第三統(tǒng)),距今約5.03億年?!敖疳斪印碧幱诹_依溪剖面的一套灰?guī)r地層內,在車夫組(?2c)下段,與全球分布的光滑光尾球接子三葉蟲的首次出現(xiàn)層位一致。這是第六個以我國地名命名的全球標準地層單位,也是湖南省第二顆“金釘子”。
紅石林是巖溶地貌中的一種罕見的類型,是公園內科學價值突出、具有全球代表意義的巖溶地質遺跡。湘西紅石林主要分布于海拔300~550m的酉水及其支流兩岸的谷坡地帶,出露總面積84km2,是中國南方喀斯特演化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紅石林發(fā)育的主要地層是奧陶系中下統(tǒng)大灣組、牯牛潭組紫紅色碳酸鹽巖,系統(tǒng)展現(xiàn)了揚子地臺奧陶紀的古淺海環(huán)境、濱海環(huán)境到古陸的古地理環(huán)境變遷、區(qū)域地質構造運動與生物演化特征。在地下水和大氣降水的長期溶蝕風化作用下,土下差異溶蝕轉為地表差異風化,塑造出1000多個形態(tài)豐富、層次分明、類型多樣、組合復雜的紅色石柱,柱高10~30m,是目前全球在奧陶系紅色碳酸鹽地層上發(fā)育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片紅色石林景觀,為全球紅色碳酸鹽巖石林的模式地。
洛塔巖溶臺地
洛塔巖溶臺地屬完全解體巖溶臺地,整體為一個孤立的寬緩向斜臺地,面積82kkm2,海拔1000~1437m,屬于殘留的古夷平面的一部分。臺地走向北東,西南段略偏北翹起,北東段傾伏,軸部由三疊系、二疊系碳酸鹽巖組成,厚度800~900m,兩翼為泥盆系、志留系砂巖頁巖隔水層,厚度超過2000m。整個向斜臺地峰叢洼地、石芽-石林、伏流-盲谷、天窗-洞穴、峽谷-巖柱、河流-瀑布等組合地貌類型多樣,被譽為“中國南方巖溶臺地的典型代表”。
德夯大峽谷
德夯峽谷地處云貴高原東側武陵山脈的中段,是云貴高原臺地邊緣斷裂解體的典型代表。峽谷長約30km,寬2~5km,深約650m,呈北東-北北東走向。發(fā)育于寒武紀清虛洞組(?1q)、敖溪組(?2a)及車夫組地層(?2c),巖性為薄-中厚層紋層粉晶、砂屑灰?guī)r、白云巖。主要發(fā)育小規(guī)模密集的高傾角的張性節(jié)理裂隙及斷裂面,北東和北西向斷裂極為發(fā)育。峽谷崖壁兩側離立型巖柱及瀑布廣泛發(fā)育。
巖溶地貌遺跡
公園地處云貴高原邊緣大斜坡地帶,廣泛分布厚層、質純的寒武系、奧陶系和二疊系碳酸鹽巖,出露面積占公園總面積的73.41%。在流水侵蝕和溶蝕作用下形成一系列巖溶臺地、峽谷、石芽、石林、峰叢、溶丘-洼地、洞穴、天生橋、穿洞、漏斗、天窗、伏流-盲谷、巖墻-巖柱等,尤其是紅石林和切割高原型臺地-峽谷群,是中國南方喀斯特演化故事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水文地質遺跡
園區(qū)地表河、地下河、瀑布等水文地質遺跡種類豐富。園區(qū)發(fā)育有酉水河和峒河兩大流域單元,屬沅水的一級支流,河流自西向往東流,水系呈葉脈狀分布,排捧山—呂洞山—廖家山—天橋山酉水水系與峒河水系的地表分水嶺。其它規(guī)模較大的水系還有龍洞河、新寨河、恰比河、夯沙河、洗車河等,河道長一般大于20km,匯水面積20~250km2,多成為地質旅游風光帶。
芙蓉鎮(zhèn)→湘西地質公園博物館→酉水畫廊→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坐龍峽→古丈階“金釘子”→洛塔→矮寨奇觀旅游區(qū)→十八洞→呂洞山→天星山。
2017年12月28日,國土資源部地質環(huán)境司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組召開了第十批世界地質公園推薦評審會。根據(jù)評審結果,擬推薦湖南湘西地質公園作為中國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
2019年3月,法國巴黎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地球科學和地質公園計劃會議公布,2019年全球共有14個地質公園將接受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專家考察評估,湘西地質公園在列。
2020年7月7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執(zhí)行局第209次會議,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獲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