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公館”(韓國鈞故居)建于清光緒32年(1906年),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青磚小瓦,穿堂四進,廳廡廊軒齊全,火巷回廊俱備,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晚清建筑。1988年,韓國鈞故居辟為“海安縣博物館”,2018年6月改名為“海安市博物館”。正屋均為七架梁五開間,廳、廊、廡、軒齊全,槅門、窗扇雕花,古樹、奇石映襯。每進有天井相隔,回廊通連,院內壁上四體石刻鑲嵌。門廳上方掛張愛萍將軍為故居題額,正廳高懸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陳果夫、吳稚暉和愛國民主人士冷遹賀壽匾,抱柱上為清代協(xié)辦大學士翁同龢題聯。館內存有數十石鼓磚雕、字碑,收藏古今文人字畫千幅。在其后花園有一火車車廂式小花廳(聯合抗日座談會會址),為別具一格的德式建筑。
韓公館常設展覽:韓國鈞生平展、韓公館建筑藝術展、正廳陳列展(故居陳設)、韓國鈞家世傳承展、韓國鈞作品展、聯合抗日座談會會址。
海安市博物館新館位于市區(qū)原東大街,國保單位“韓公館”東側,占地面積6300平方米,建筑面積5163平方米,總投資約5000萬元,于2019年8月5日投入試運行,對公眾實施免費開放。
海安市博物館新館是一座以海安城市精神為核心,以海安地域文化為主題,以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融合為背景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它以海安歷史發(fā)展為脈絡,以重要歷史時期為節(jié)點,重點突出海安地方歷史文化特點和優(yōu)勢,融合了傳統(tǒng)陳列、互動體驗、高科技觀覽等展示方式,注重敘事構思、空間氛圍營造、展示手段創(chuàng)新,實現綜合藝術呈現。通過實物、圖表、場景、音像、現場演示等載體,與公眾之間建立溝通渠道,使其成為海安城市的精神家園、文化綠洲、知識殿堂、城市客廳和文明窗口。
博物館新館常設展覽:序廳(“海納百川、安居樂業(yè)”主題)、歷史展廳(海安歷史沿革)、文物展廳、名人展廳(海安名人)。
海安青墩遺址博物館位于海安市南莫鎮(zhèn)青墩村3組(護國寺東側),總占地面積約2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總投資約2400萬元,于2019年5月18日進入試運行,對公眾免費開放。
青墩遺址發(fā)現于1973年,是江淮東部最早進行考古發(fā)掘并發(fā)表過考古發(fā)掘報告的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堆積厚,文化遺物豐富,文化內涵復雜且保存完好,代表了我國東部地區(qū)一個新的考古文化類型,其出土的許多重要文化遺物。海安青墩遺址博物館是展示青墩遺址的專題性博物館,通過圖文、實物、多媒體、場景相結合的展陳方式,從青墩遺址的發(fā)現發(fā)掘、青墩先民的生產與生活、青墩遺址的文化價值等方面對青墩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解讀和展示。
青墩遺址博物館展廳:序廳、第一篇“發(fā)現發(fā)掘,世人矚目”、第二篇章“韶光照野,穿越千年”、第三篇章“又見青墩,未來可期”。
蘇北第一屆參政會會址紀念館位于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中大街164號。清末民初時,這里為一佛庵大殿。后國民黨在此設區(qū)黨部、區(qū)公所,1936年辟為“中山紀念堂”。
1940年11月15日,為鞏固和擴大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在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總指揮陳毅的指導下,“蘇北臨時參政會”在海安中山堂召開。劉少奇、陳毅、管文蔚、黃逸峰,韓國鈞等人參加會議。會議討論了團結抗戰(zhàn)、實行“二五”減租、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等重大事項,通過了《施政綱領》,決議成立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三三制”政權。蘇北第一屆參政會是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蘇北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的標志,也是各民主黨派、各階層愛國人士組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標志。
1、全館免費開放;
2、新館地址:海安市高級中學對面(韓國鈞故居東100米)
3、開放時間:上午8:30——12:00,下午2:00——5:00(周一閉館,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
4、可手機導航至"海安高級中學"南門對面。
1、請勿觸摸或拍打展品。
2、自覺遵守公共秩序,請勿大聲喧嘩,服從館內工作人員現場引導和指揮。
3、醉酒者、衣履不整者,謝絕入館參觀。
4、高齡老人、殘疾人士、幼兒等觀眾須由親友陪同參觀。
5、場館內禁止吸煙。
6、自覺接受安檢,嚴禁將易燃易爆、管制械具等危險品帶入館內。
7、自覺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請勿亂丟雜物。禁止攜帶寵物入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