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游縣博物館是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yè)機構,是一家綜合類博物館,承擔著文物收藏、學術交流、陳列展覽、社會教育等功能。館內設有基本陳列陳列和專題展覽,多層次、多角度系統(tǒng)展示龍游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風貌。博物館堅持以文旅融合為指導,不斷滿足群眾需求,打造成為公眾獲取知識的殿堂、休閑游覽的勝地和傳承歷史文脈的精神家園。龍游縣博物館新館于2020年5月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并獲得第十五屆(2020年度)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
基本陳列
《“龍游五千年”歷史及文物展》系統(tǒng)地介紹自新石器時代直至明清時期的龍游歷代歷史概況、各歷史階段的出土及館藏文物精品。展示了龍游縣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成就,特別表現(xiàn)了龍游縣在史前、兩漢、宋代以及明清時期的“龍游商幫史”的成就。
專題陳列
《華崗事跡展》(華崗是龍游籍人、黨早期教育界領導人);《龍游文化名人余紹宋事跡展》《龍游書院文化展》《龍游徐偃王祭祀文化展》《龍游古民居家私布局展》《龍游歷代碑帖展》《龍游千古廉風(歷代廉政愛民清官、公仆事跡)展》。
特色展品:徐偃王祭祀文化展廳內的全副鑾駕(58件),原件為民國時期依據(jù)明代遺物仿制,由省保單位“關西世家”保存,展品據(jù)此仿制,現(xiàn)已十分罕見。供奉徐偃王的重檐復閣神龕以及徐偃王出巡用的木雕重檐寶頂樓閣(內置木雕徐偃王神像,可扛抬)。龍游民俗文化展廳內的“小腳燈舞”,其道具以竹、木、布等材料制成,主要舞步有馬步和車步,是一組有濃厚戲劇色彩的民間燈舞。“草龍”,以稻草編扎而成;“竹衣龍”,純用毛竹制作,以竹根做龍須,竹鞭做龍角,竹子做龍身,竹籜做龍鱗,形態(tài)粗獷威武。
龍游縣博物館藏品來源主要是歷年來出土、征集、以及公安部門查繳移交文物。龍游縣博物館藏品類別主要有瓷器、陶器、銅器、石器、書法、繪畫、金銀器、鐵器、玉器、雕塑、玻璃珠子、磚瓦、文具、貨幣、織繡等16類。 [3]截至2019年末,龍游縣博物館共計有館藏文物4002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16件/套。
重要藏品
西周原始瓷尊:高21.7厘米。
唐代海獸葡萄鏡:直徑9.6厘米。
唐代銅方塔:高34.5厘米。
北宋龍女獻珠銅像:原供奉于國家重點文保單位湖鎮(zhèn)舍利塔內。高31.4厘米。
南宋水晶筆架:長13.5厘米,高4.2厘米,正視船載山脈狀,側視三角形。
商周時期玉戈:長47.2厘米,屬王者之禮器。
西漢龜鈕銅套印:一級文物,側向抽屜式套印。外印方形,印文為“魯伯之印”,“魯、伯、印”三字陰刻,“之”字陽刻;內印方形,印文陰刻“魯尊”。
明代金杯:一級文物,共四只,內底分別鏨刻雙鉤正書“元”、“亨”’、“行”、“文”;足底鐫天啟、崇禎紀年。
藏品保護
龍游縣博物館制作專用陳列架和保存柜,陶瓷、水晶、金屬等質地文物上架陳列;紙質及小件文物納入專用櫥柜收藏。定期施放樟腦丸等防蟲藥物。
龍游縣博物館現(xiàn)代技防設施:防盜報警系統(tǒng)、電視監(jiān)控系統(tǒng)各1套;龍游縣博物館與湖北省麻城市白蟻防治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每年定期采取挖巢、施藥等白蟻防治措施;龍游縣博物館與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yè)研究所合作,防治天牛蟲害,確保古建筑的安全。
1988年1月24日,龍游縣博物館正式成立。
1993年1月18日,龍游縣博物館經(jīng)縣政府批準,龍游縣博物館搬遷到城南雞鳴山民居苑辦公。
2000年,龍游縣博物館建成文物庫房254平方米,在多座古建筑內設置各種專題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