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云庵位于四川省峨眉山海拔3065米的絕頂處,因地處攝身巖畔、常有云霧環(huán)繞而得名,現(xiàn)為中國海拔最高的漢傳佛教寺廟。該庵始建于唐代,詩人賈島《送臥云庵僧》記載其早期以木皮為瓦的建筑特征。明嘉靖年間性天和尚重建時采用錫瓦覆頂,得名“銀頂”?,F(xiàn)存建筑為清末全木結(jié)構(gòu)懸山頂四合院式,含彌勒殿、觀音殿等,門匾為吳作人所題。
歷史上臥云庵歷經(jīng)多次損毀重建:明末庵毀,清康熙年間用鐵瓦重建,1958年鐵瓦被拆。緬甸佛教徒捐贈玉佛供奉于庵內(nèi)。2006年金頂改造期間,臥云庵經(jīng)落架維修后作為銀殿,與金殿、銅殿共同構(gòu)成佛教朝拜中心。
庵旁井絡(luò)泉曾有“圣泉”之稱,殿后小睹光臺是觀賞峨眉山日出、云海、佛光、圣燈四大奇觀的核心區(qū)域。
為明嘉靖時性天和尚開建,后被火焚毀,清初可聞禪師重修。庵旁為井絡(luò)泉,從前泉水可供千人飲用,后干涸,據(jù)說僧人為之誦經(jīng)后,泉水又流淌出來。清代有位德堅和尚曾寫有《井絡(luò)泉》一詩:
“蒙蒙雨潤空山夕,浩浩泉聲走白石。
流向人間大有功,從教萬物沾膏澤?!?/p>
進入山門,即觀音殿,步過觀音殿,即是玉佛殿。殿內(nèi)有玉佛一尊,高約1.2米,1989年7月緬甸佛教徒贈送。
庵始建于唐代,詩人賈島有《送臥云庵僧》一詩可證。詩中道∶「下觀白云時,山房蓋樹皮。垂枝松落子,側(cè)頂鶴聽棋。」寫出了初期臥云庵以木皮為瓦的特色。宋代臥云庵依舊,有范成大「峰頂臥云庵」詩句為據(jù)。明嘉靖時性天和尚重建,因風高雪重,以錫瓦覆蓋屋頂;又因其座落在波濤云海的「銀色世界」之上,故又稱「銀頂」,為金頂名勝之一。明代狀元楊升庵對此情有獨鍾,特作詩道∶「峰頂散朝陽,憑高眺渺茫。山嵐銀色界,寶氣白毫光?!乖婎}便名《臥云庵》。明人舒其志《宿臥云庵》詩道∶「巖下云飛巖上突宿,傍巖處處云相續(xù)。先生清夢不知疲,門外白云封板屋。」最是切景。當時庵內(nèi)供奉文殊、普賢、觀音像,尚保留古印度風格,或作「虬髯」,或「頭陀而髯」。到明末,庵毀,像也不存。
清康熙初年,可聞和尚再建,其法嗣照圓和照玉、照端、照元「負石運米二十年」,方告成功。照圓四人也被稱為「臥云四友」,名重一時。庵建成后,康照皇帝賜詩道∶「何處問津梁,行行到上方。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廊?!顾闶前?。后又遭兩次火災(zāi),清代重建則改為鐵瓦作蓋。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庵上所蓋鐵瓦全部被拆下運往重慶鋼鐵公司冶化。
現(xiàn)存臥云庵已是清末建筑,建筑占地面積達一千六百平方米,為全木結(jié)構(gòu)重樓(正殿為三重樓)懸山頂四合院式寺廟建筑,由彌勒殿、觀音殿、玉佛殿及廂房組成。庵內(nèi)外匾聯(lián)眾多,其中「臥云庵」門匾和「地闊峨眉晚,山高峴首春」門聯(lián)是著名畫家吳作人墨寶。殿前舊有池名半月池,「深廣不數(shù)丈,水日上滲,足飲千人?!构视钟惺ト?、觀音水、井絡(luò)泉等異稱。當年還有「捫參歷井」石坊立于池畔,張揚著圣泉的名聲。殿后即是著名的小睹光臺,是觀賞日出、云海、佛光、圣燈等金頂四大奇觀的好去處。
現(xiàn)玉佛殿內(nèi),還存放有一八二八年金殿被毀后殘存的兩件銅墻壁。金殿在一九二八年恢復為磚構(gòu)鎏金屋頂,靠此鎏金屋頂仍有「金頂」風味。豈料在一九七二年,設(shè)在華藏寺內(nèi)的電視轉(zhuǎn)播臺機房失火,殃及池魚,金殿及華藏寺(內(nèi)藏清代的《北方藏經(jīng)》等二千四百馀件佛教文物)被付之一炬。
寺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頂。